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环球企业家》陈婷张亮聊新形势下商业媒体发展(2)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3日 11:15 新浪财经

  主持人:欢迎回来,各位网友大家好,这里是新浪嘉宾聊天室,今天非常荣幸邀请到《环球企业家》董事、总经理陈婷女士和《环球企业家》编委、执行助理张亮先生。我们知道在今年7月份,我们的《环球企业家》杂志会改版成为半月刊,这也我们在2001年转型后又一个大的举措,我们非常乐意邀请到两位来跟我们就这次活动进行一些交流。陈女士给我们谈谈这次改版的背景。

  陈婷:其实要说很复杂也很复杂,简单也非常简单,就是说市场允不允许你这样做。任何一家企业在它发展的过程中,它肯定都有自己的远景,有自己的目标,我们也不例外,我们在2000年前后就已经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媒体公司,这个公司它需要有远景,有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走到今年的7月份,我们觉得市场真正成熟,所以改半月刊或者做一些其他的扩张,这是很正常的很顺势而为的一件事情,但是我想多说两句,在传统媒体的商业形态上,应该说这个形态还是最成熟的一种商业模式,我们无论是国内的同行还是国际的同行,在这个方面都有比较成功的一些经验。我们的远景是成为一家优秀的商业杂志,我觉得这一步是我们早晚要走的。到今天市场成熟之后,可以允许你在人才物方面,都允许你走这一步,我们就很自然的走了这一步。

  在人力方面我们杂志在改制之后,在人才的打造方面可能是国内做得比较精的一家媒体公司,前面张亮讲到我们在内容方面的一些理想,我们的一些理念,实际上做国际化这篇文章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你比方首先要求记者、编辑懂英语,就是说你的语言是国际化的,我觉得语言的国际化会影响你的思维,带来的是思维的国际化,思维的国际化才有可能制造出一个国际化的杂志出来,在人才的打造方面我想内容方面也请张亮一会儿详细给大家介绍一下,我觉得这也是我们引为骄傲的,就是我们核心竞争力之一。

  目前我们的采编队伍里面可能也是国内懂外语人数最多,可以允许很顺畅的实现一些跟国际巨头对话的,具备了一些基本人才的条件。在财力方面,你的广告成熟和发行的积累,然后有财务的保障才可能走这一步,因为你扩张带来的首先是你要有新的投入,意味着更大的投入,我觉得在去年9月份以来,为什么说市场成熟呢?其实表现在一些很具体的案例上面,我们从去年9月份开始我们的杂志广告占版率甚至会遭到读者的投诉,就是我买你这一本杂志,我可能更多是希望看到的是内容,但是你好像一翻就是广告,一翻就是广告,从商业的角度我广告越多越好,但是从读者的角度,我得对读者负责,我觉得我们这个选择基本上是一个对读者负责,顺应市场潮流,一个水到渠成的一个决策。

  主持人:采编的压力会不会增大?我们看最近几年商业媒体或者财经媒体都有缩短出版周期的趋势,比如21世纪经济报道,比如财经杂志也有这方面的努力和探索。我们自己怎么看这个趋势?

  张亮:我们的确承认新媒体在这方面给我们压力很大,这不是新媒体本身造成的,而是随着信息本身的传递速度越来越快,我们所生活的商业世界在加速。我昨天在看《华尔街日报》的时候我很惊讶的发现,他那里提到1996年的时候金融时报发行量只有4万多份,这是不可想像的,当时即使在英国这样的地方,商业本身也不是那么快节奏的事情,但是网络改变了一切,所以读者对于信息的需求越来越高了。只不过我们跟可能新浪做的,我们尽可能的有时效性,但是另外一方面我们还是希望提供一些有一些时间积累,或者说劳动量时间相对长一点,我们的压力肯定会增加,但是好处也很明显,就是说一方面是读者的确需要有这个东西,另外一方面,比如说随着半月刊的增加,我们有更强的积极性去挖一流的人才,中国媒体有很多人才,只不过最大问题在于中国有这么多的媒体,然后一流的人才往往都分散到很多地方了,其实你想比如说像商业周刊可能有一、两百名记者,这些记者是在很多媒体逐步筛选出来的,积累出来,他应该算是精英的一个群体,但在中国我想没有任何一个媒体或者说任何一个商业媒体能够说我的所有人都来自于那些在各种各样的媒体工作过很多年,积累过很多年经验的一流新闻人,我想有这个半月刊的压力,我们会在这方面更积极去找,这就是我们目前为止进展很不错的一个东西。

  辛苦这个我想是大家都愿意承担的一个辛苦,因为你能够看到希望。

  陈婷:还有实现梦想,因为大部分的传媒人,尤其做内容的媒体人还是,我觉得大部分是有理想主义色彩的,他们希望有一个平台来施展,实现他们的抱负和梦想。我们在制度上就保证了这一点,因为在我们《环球企业家》我们非常倡导内容为王,就是我们说我们的编辑记者应该至少在中国,不说全世界,在中国我们是最受尊敬的编辑记者。如果说张亮要写一篇报道,有可能给我的广告损失是一百万,但是他觉得这篇报道很有价值,我都会无条件支持他做这件事情。这样的理念我觉得对一些优秀的传媒人来说,我觉得也是一个可以施展自己才华的一个比较好的空间,从去年开始我们也因此吸引了国内比较优秀的,在语言方面比较有优势,在商业报道方面比较有优势的一些媒体人加盟。

  主持人:接着这个话题,我觉得有一点很值得探讨。就是你认为在媒体的职业工作者的市场上,像你说的具备双语的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的媒体人是不是足够?因为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媒体行业的流动性是相当大的,而且目前能够在媒体行业工作时间比较长的人数是在减少的,可能资深一点的记者也许不具备您所说的具备语言优势的,而具备语言优势的人都往往是进入行业不久的,您怎么看媒体人才供给市场的态势?

  张亮: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从不好的一面来说,他会让中国整个的传统媒体发展速度放缓,但从好的一方面来说,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一个很巨大的机会。比如我们谈到双语,双语这个东西它是一个技能,你说它很重要吗?我觉得看你怎么来用它,对于我们来说它很重要在于我们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看今天中国很多媒体在做的事情都会感觉他在重新发明一个轮子,比如说我们刚才已经提到财富跟商业周刊70多年,福布斯90多年,我们同行包括我们自己实现的东西是别人前十几年实现的东西,这是很不聪明的,学习外国同行就是把鸡蛋立在桌子上的事情,我们有双语能力,我去学习那些国际一流同行他在经历了七、八十年,九十年的磨炼之后学到的东西,你其实能够学得很快。所以对于我们来说我们很在意,你可能说双语是一方面素质,另外一方面是你是不是对这个世界有足够的好奇心,你是不是真的有理想,你真的想去记录这世界是如何运转的,这世界上很多事情是如何离奇的发生又离奇的结束的。很多人在媒体行业做很短时间他就可能去转做别的行业,或者说进入新媒体,但是比如说我见过一些国际上的一流CEO,比如说华尔街以前的CEO,像摩根大亨的CEO,我们会聊到一个人,他是财富杂志的记者,这个记者已经在财富杂志做了53年,我想比我们中国绝大多数新闻人的年龄都要大,他为什么要做?因为他对这个世界有巨大的好奇心,他觉得他写的东西能够影响这个世界,事实上也的确这样。我所见到的每一个华尔街的高级管理者都对这位女性深表赞许,然后他写的关于巴菲特报道是能够影响整个美国商界的。我想如果我们用一个更长期的眼光来看的话,这个行业里一定会出现一些在这个行业里很耐心,很认真做几十年,最终获得巨大尊敬的人,而这些人也一定能够帮助这些媒体成为受尊敬的媒体,我想一定会因为一些人的出现而形成的。

  陈婷:我想补充一下刚才这个问题,关于资深和新媒体这个关系,我自己因为今天坐在这个直播室的我号称是比较资深了,资深是因为从业时间比较长,张亮是属于年轻的新媒体人,但是我从来没有因为自己从业时间长而有丝毫的懈怠,张亮给我很大的压力,他出生的时候世界就是这样,而我们出生的时候世界是另外一个样子。所以我觉得其实我们对这些新人,新新人类,所谓八零后这一代人,我自己觉得过去我都有一些错误的认识,觉得他们条件优越,如何如何,其实这是完全错误的,我们这几年的时间,我自己觉得我对这一代人充满了敬畏,因为我觉得他们出生,这个世界就已经变得很互联网了,很商业了,很高科技了,他们身上可能在基因里就带了很多优秀的东西,我们在记者的结构上面可能也有这样,就是说我们会引进专才,同时我们也会培养这些年轻人,让他们在这个舞台上迅速成长。

  另外你提到从业人员的减少,我刚才思考了一下,我一直说传媒这个行业很特殊,它不太适合人干,一般人干不了,就是因为它既是劳动强度非常高的一个活,又是智力强度非常高的一个活,需要你很职业,又超强的敬业,而且专业,否则你做不好这个事情。因为它的要求比较高,所以要求从业人员有非常伟大的,甚至于像信仰宗教一样的信念信仰你所从事的行业的方向,我自己可能是一个比较纯粹的实践者,在这些年里也有过很多诱惑做别的事情,可是我就觉得跟张亮他们一起探讨媒体,探讨我们共同未知的事件就会很愉快,我想中国应该还有相当大一批这样的人,年龄也不是很老,学习能力还算强,所以我一直都积极的乐观。

  张亮:对,其实在传统媒体你能够跟很多企业做很深入的接触,我做一个比喻,比如说我在看美国媒体的时候我会经常觉得有些记者他们在20多岁刚进入这个行业的时候,大概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时候,他们能够认识一些人,比如说比尔盖茨他们也是在十几二十岁的时候,他们跟他们一块儿成长,我想这是一个很巨大的机会,中国企业家精神已经积累到很浓厚的一个程度了,只不过他们没有被完全释放出来,我们所看到的只是过去几年有很多企业迅速创业成功,然后登陆纳斯达克。其实有更巨大的能量在后面,也许你今天进入一个传统媒体,你去做一些报道,可能你做几年会认识几百几千人,这里面有一个人在几年之后他成为影响中国商业或者说甚至影响全球商业非常重要的一个角色,你能够跟他一起成长,你能够记录他的成长,你能够把他的成长经验分享给中国其他的读者,那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体验。我浪费一句话吧,我觉得作为一个记者他不是一个收入非常高的行业,也不是一个很轻松的行业,但是他是一个非常难得的行业,就我个人来说,我到这个岁数如果进入任何一家企业,我可能都不能见到我的老板,都可能是高高在上的,但是比如我们一个记者,我能够见到的人是非常非常可怕的,我可能能够见到Google的CEO,我能够见到柳传志这些人,所有这些人都能够把他们的人生经验浓缩给一个记者,这个太不可思议了。我们跟一些欧洲记者沟通的时候,他们会非常非常羡慕中国今天的记者,因为你在这个世界,你恰好在中国,然后所有的全球一流的企业家都在中国,然后你有机会去学习他们的经验,这个我想是其他所有行业都不可能给你的一个机会。

  陈婷:对,张亮经常用两小时获取人家20年浓缩体验,我觉得这点跟巨大对话的机会也是很重要的。

  主持人:最后一些时间还是留给二位,帮我们梳理一下过去14年当中《环球企业家》所积攒下来的核心竞争力,以及我们改版之后可能会有哪些不同?

  陈婷:《环球企业家》的历史我想简单用几句话概括一下,我想用照片的发展阶段做个比喻,就是我们大概在创刊到2000年左右,我们是一个黑白照片的时代,黑白照片它主要指的是形态,它的表现方式上面,那个时候我们的创业者,我们的前辈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就是他们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名字,而且不管世事如何变化,不管忍受怎么样的孤独,他们都没有改名,因为大家知道14年前中国企业家还没有成气候的时候,谈《环球企业家》好像很遥远,所以那个时候《环球企业家》我们一直很难过,就是说我们得忍受孤独,那这个阶段我们的前辈,我们的创业者他们比较执着地保留了这个名字,就像你的孩子出生,可能名字它是一个符号,但是它往往又很神奇地赋予你很多含义。在这个黑白时代一直走到彩色照片的时代就是第二个阶段,这个阶段我们开始跟资本对接,走向市场,然后形势跟今天比较接近,然后彩色印刷,然后广告经营,然后推广,几条腿一起走动,然后开始打造专业的团队,开始探索自己的定位和方向,确定自己的使命价值观等等。到了今天我想应该是进入数码时代了,就是说数码对你的影响,色彩是最起码的,你要有好的表现形式,依然还要在视觉上有冲击力,在内容上你定位的基因不能因为数码的原因改变,但是你还要有新的东西,你还要有新的思维方式,借助新的手段,因为前面我讲到今天我们讲的主要是半月刊,但实际上我们从去年开始就探索跟互联网对接,今年我们在探索跟新的比如手机杂志这种形态的对接,在物理形态上的变化丝毫没有影响我们跟新技术的对接,而且因为我们投资人主要投资方向就在新媒体领域,所以在平面商业杂志里面,我觉得我们可能是机会比较多的一家。

  张亮:我觉得一个团队,可能到一些地方你能看到很独特的单兵作战能力很强的人,但他可能不是一个团队,或者他永远不能融入一个团队,但是我们这么多年你可以说是一个磨炼也好,你可以说是一个经历也好,然后我们逐渐变成一个团队,我在《环球企业家》5年,从01年它开始改版的时候我就参与整个过程,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时刻比现在更好,这个团队更有朝气,更有好奇心,更有斗志,更愿意去做一些冒险的然后最终会有所回报的事情。

  陈婷:并且有坚定的信念。

  主持人:所以我们也很期待看到7月份我们的改版之后,无论从内容还是从经历上有什么样的表现,我们也庆幸自己处在这个时代,我们不光见证市场的成熟,同时也见证财经媒体在市场上实现它的价值。非常感谢大家参与我们今天的讨论,并且也关注我们今天的讨论,也再次感谢两位嘉宾的做客,希望今后有更多的机会和你们共同交流,这也是一个需要长期探讨的话题,再次感谢大家,我们今天的聊天到此结束。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