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12月21日电 (记者 李荣) 由于中国钢铁业持续2年多的高速发展,国内相对贫弱的铁矿业无法满足需求,中国从国际市场进口的铁矿石大幅增加。业内人士认为,“中国因素”作为一个有影响的力量将在国际铁矿石贸易中长期存在。但业内人士同时指出,中国铁矿石进口存在一定的“高烧”现象,国际市场对“中国因素”也有一定的“误读”。
据悉,世界上品位不算最高的印度铁矿石今年上半年进口到中国的到岸价要比平均
价高出30%,到第三季度竟报出每吨84.12美元的高价。而世界上公认的最优矿澳矿同期每吨到岸价为42.74美元。
据分析,这种“质价倒挂”的主要原因是国内企业竞相分散地到印度参与矿石竞价,可说是“自己把价格抬高了”。而且由于这种“分散的集中采购”在时机和节奏把握上毫无章法,致使物流能力跟不上,连带把运输业的“热度”也拉高了。全国主要港口的铁矿石库存居高不下,据了解这些压港库存主要是印度产铁矿石。
中国对铁矿石的新增需求在国际市场上短时期内释放得过于强烈,客观上存在的一些盲目进口行为又让人感到中国的需求不够透明,致使国际市场一时无法看清“中国需求”的总体轮廓,在供应上显得有点“措手不及”,因此对“中国因素”产生了一定的“误读”。
西方权威咨询机构及一些媒体纷纷推出报告和预测,有些“把中国看成一只张着大口的狮子,似乎要把世上的金属原料资源一扫而光”。但也有一些国际机构存在不同看法。国际投资银行在一份预测中说,至2010年中国对铁矿石的需求将达到4.57亿吨,比2003年增长77.13%。但即便如此,在未来5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国际铁矿石供求基本能够达到平衡。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有关人士表示,中国钢铁业虽然在宏观调控中调整了其发展节奏,但至少到2010年还有相当的发展空间。与这种发展空间相对应,中国利用国际铁矿石资源的力度确实还会加强。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中国国内铁矿石资源状况不理想,铁矿平均品位仅32.67%,杂矿较多,大型矿床仅占5%,可采储量较低。
由此看来,“中国需求因素”将长期在国际铁矿石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这个态势从中国新增钢铁产能逐渐偏向在沿海布局的走向上也可以看得出来。中国老钢铁基地过去一般都分布在铁矿附近。但现在国内钢铁业内的专家学者几乎一致建议新建大型钢厂应选址在沿海地带,以利于铁矿石进口和钢材贸易之便。
业内人士表示,铁矿石贸易中的“中国因素”应视作一种长期效应有序释放。宝钢股份公司总经理艾宝俊今年早些时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国际钢铁原料市场异乎寻常的供应偏紧和价格“火爆”是一个阶段性的现象,是此前长期低迷的国际矿业面对快速转向的市场一时适应不及之所致。只要经过一个调整期,就会走上稳步发展的轨道。世界第一钢铁巨头阿赛洛公司也已作出预测,未来几年世界铁矿石产能可增长50%,能够满足市场需求。
市场人士提醒说,中国企业大可不必“急吼吼”地在国际市场上自相争抢高价资源,而是应该及时地转变国际采购模式,与宝钢等先期介入国际原料市场并与国际矿业巨头建立了牢固的贸易和投资关系的中国大型企业一起,构建国际采购联合体,以整体力量加重在国际市场的谈判砝码,同时提高采购的透明度,以利于保持供求匹配,这样就能在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上形成最佳的获利结构。(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