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介绍 |
徐工集团:公司于1993年12月15日注册成立,注册资本为人民币95,946,600元。1996年8月经中国证监会批准,公司向社会公开发行2400万股人民币普通股(每股面值为人民币1元),发行后股本增至119,946,600元。[详细]
凯雷集团:成立于1987年的凯雷是一家全球性的私人股权公司,在全球从事收购、创投 等领域投资。此外,凯雷旗下的亚洲房地产基金在中国进行了5项投资,总交易金额达4.95亿美元。[详细]
深度阅读:[凯雷资本的罪与罚] |
>>>凯雷三一徐工三国演义 |
|
行业忧患
|
徐工被凯雷收购,不啻于一场行业地震。原本以卡特彼勒和沃尔沃为代表的外资巨头、徐工为首的大型国企以及三一重工等新兴民企“三分天下”的行业格局,从此成为外资的“一股独大”。
有评论认为“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半壁江山沦陷了。”>> 全文 >>评论
|
海外收购基金将掀盛宴
|
“凯雷看中的是徐工在整个行业的领导地位,他们完成的是一次产业投资。”>> 全文
凯雷对徐工的期望是三四年后获得一倍的投资回报。如果届时这一预期顺利实现,当前的汹涌而来的海外收购基金大潮,将成为另一场盛宴的开始。>> 全文 >>>评论 |
>>>专题:三一叫板凯雷收购徐工 |
|
·资本市场本土化向国际化转轨已被提上监管部门的日程。“进一步做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被列证监会2006年工作重点。但随后出现的凯雷并购徐工事件,却令人开始反思国内资本市场国际化的步伐是否迈得过快。
[专题] |
>>>聚焦国有资产贱卖 |
|
·如果说中国一些战略性蓝筹公司在国内外上市时,以非常便宜的价格将部分股权卖给了境外投资者,那么,在二级市场超跌的情况下,是否会出现第二次贱卖呢? [详细]
|
|
跨国合作在华争端:
• 美国银行三折增持建行 国有银行贱卖了吗
• 聚焦娃哈哈遭遇达能强行并购
• 法国SEB购苏泊尔案 外资廉价圈占中国金矿 |
>>>小调查 |
|
|
|
|
徐工与凯雷正式分手 |
|
凯雷徐工3年恋情正式告吹 |
|
7月22日,徐工科技接实际控制人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书面通知,徐工集团、凯雷徐工机械实业有限公司、公司控股股东徐工集团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签署的协议,及徐工集团、凯雷徐工签署的《合资合同》、《合资合同之补充合同》、《<合资合同>之修订协议(二)》有效期已过。“徐工集团、徐工机械不准备再与凯雷徐工就上述合资事项进行合作。”。
[全文] [联合声明]
|
|
|
徐工谋求整体上市 |
|
徐工科技已陆续公告了资产重组的大致内容,其中,拟收购的资产范围包括徐州重机、徐工机械进出口公司、徐州徐工专用车辆有限公司等公司的有关股权及徐工机械试验研究中心相关资产和徐工机械拥有的相关注册商标所有权。分析师张锦灿认为,收购资产范围超过了市场预期,再考虑到新收购的重卡业务,以及未来的发动机业务,徐工科技将成为业务线最全的工程机械上市公司,并且新公司的收入规模,也将超过现有的中联重科和三一重工两大工程机械巨头。 [全文]
|
|
|
徐工集团中报预减约100% |
|
徐工科技同时发布中期业绩预减公告称,经财务部门初步测算,预计2008年上半年实现净利润约30万元,较上年同期相比减少约100%。上年同期,公司实现净利润20,213,246元,每股收益0.037元。
徐工认为,业绩大幅下降可归咎于三个方面:上半年钢材等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导致产品毛利率较上年同期下降1.15个百分点;公司今年加大研发费用投入,管理费用比上年同期增加约1540万元;报告期内资产的账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及负债的账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所得税费用较上年同期增加1130万元。 [全文] |
|
|
收购事件始末 |
|
三一重工搅局凯雷徐工收购案 |
|
2005年10月25日,徐工集团、凯雷徐工、徐工机械三方签订协议,凯雷将以3.75亿美元收购徐工机械85%的股份。该消息一披露,即引起轩然大波,舆论质疑该交易或存在国有资产“贱卖”。
2006年6月6日,徐工机械竞争对手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开博客,发表题为《战略产业发展的主导权是国家主权》的文章,直指凯雷收购徐工事件。
2006年6月12日,向文波发文,称三一集团愿意四亿美元收购徐工。
[详细] |
|
|
国家严防资产贱卖 凯雷修正入股比率 |
|
2006年7月,商务部和国资委召集行业内骨干企业及徐工的上下游企业进行内部听证,讨论收购中的焦点问题。最终有关部门达成一致意见,即凯雷收购徐工的方案必须重新修正。
2006年9月13日,有关部门发文作出结论,称徐工并购案“经济行为的相关程序及审批程序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
2006年9月21日,有媒体报道称徐工在发改委一份“加强管理装备制造业从组并购工作”的文件草案中被列入禁购名单。
2006年10月16日,交易三方对协议进行修订,凯雷徐工、徐工集团将分别拥有徐工机械50%的股权。
[详细] |
|
|
协议日久生变 凯雷无奈出局 |
|
2007年3月16日,三方再次修改协议,凯雷徐工进一步减少持股股份,持有徐工
机械45%的股权。
2008年6月13日,开始停牌。
2008年7月23日,双方发布联合声明,终止合作。[ 全文]
|
|
|
各方看法 |
|
向文波:徐工并购被否是民心所向 |
|
徐工集团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和凯雷投资集团今天共同宣布双方于2005年10月签署的入股徐工的相关协议有效期已过,双方决定不再就此项投资进行合作,社会广泛关注的徐工并购案终于有了一个很好的结局。
假如徐工并购案有一个比较好的结果,并不是本人的功劳,而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特殊历史时刻发生的一个特殊事件,我只是其中的一个特殊角色,徐工并购被否是全民,同时包括徐工人共同讨论和反思以及党和政府英明决策的结果,非一人之力所能为!
[详细] |
|
|
分析人士:定价偏低或是合作失败关键 |
|
为何双方开始给予高度期望的合作而今以告吹收场?诸多分析人士认为,定价偏低导致一定程度的国有资产流失与国内装备制造产业安全问题是这次并购的最大障碍。,徐工集团和徐工机械方面人士均表示“不准备再与凯雷徐工就合资事项进行合作”。
“虽然目前我们没有继续推进投资事宜,但我们仍珍视和徐工建立的强有力的合作关系。”而凯雷方面人士则表示,在尊重徐工集团选择的同时,不愿意就此事做出评论。“我认为这次联姻的告吹不会出现反复”向文波表示。
[详细] |
|
|
反思外资在华低价并购 |
|
希望徐工并购案成为贱卖国资的句号 |
|
一方是大型国企,另一方是大名鼎鼎的国际投资机构,徐工与凯雷一旦并购后带来的“外资”身份,从一开始就引来众多争议。业内“贱卖国资”、“危及国内装备制造产业安全”的指控,成为双方合作挥之不去的“阴影”。
同时,随着国内工程机械行业景气度转好,资本市场的转暖,徐工的改制思路也发生了变化——以上市公司为平台,实现大股东徐工集团的整体上市,这成为各方都能接受的方案。
[详细] |
|
|
跨国合作或受政府额外关照 |
|
徐工这位中国工程机械领域的当家花旦,自宣布启动改制计划起,掀起的浪潮一波接着一波。在此之后,国家相继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等法规,加强并购审批职能。
机械行业知名研究员叶志钢对记者表示,从股权收购比率的不断下降到最终放弃,其实可以看出政府相关部门顺应民心的态度。凯雷并购徐工一事其实也在暗示,类似徐工这种关系到国家产业利益的龙头企业,在今后的跨国合作中将会受到相关部门的额外“关照”。
[详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