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雷收购徐工尘埃落定 海外收购基金潮将掀盛宴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02日 16:45 《财经时报》 | |||||||||
□ 本报记者 姚文祥 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海外收购基金在国企改革和行业整合中,作用能否日益突出? 突如其来的股权分置改革,令A股市场无暇他顾,2005年的国内并购市场,差点了无生趣。
在一片平淡之中,2005年10月25日,历时两年凯雷收购徐工机械案尘埃落定,终于让并购市场找到本年度最大的兴奋点。 竞争激烈的拍卖、超过30亿元的价格,似乎在说明一点,外资不会廉价收购国有企业。但海外收购基金与国企的这桩婚姻,是否将如业内所愿,在未来一段时期成为跨境并购的主流和国企引资的新伙伴,则实难断言。 交易结构并无新意,对赌协议也是步人后尘。当然,对这起并购做如此评述的前提是,已经公布的交易结构就是这起并购的全貌,包括交易中并未体现出的徐工机械管理层利益。 国企改制、产资融合、国资重组、产业重组、控制权市场形,上述关键词的汇集,赋予凯雷收购徐工机械里程碑意义。 此项交易完成后,徐工机械这个曾经的国有企业摇身一变成为BVI(离岸注册)控投的外资企业。对政府而言,由此不仅带来监管难题,还可能遭受诸如“内地企业的外流、国民财富的流失”的疑问。 如果“国退民进”的大势不可逆转,那么处于国资退出名单中的国企们,必将另寻如意郎君。海外收购基金与国企联姻,恰好发生在这个空白的时点上。然而这些婚姻是否真如看上去的那么美?他们的结合到底是不是最优选择?这些问题只能留待未来作答,当前的任何结论都为时过早。 “你能想起来哪些民营企业?这些企业还是不是中国企业?”对于近年来的海外收购基金运作民企走红筹上市之路,相关政府部门早有微辞:“没有一个国家的政府会允许自己国内的企业大规模有秩序地变成境外的企业,没有一个国家会允许本国企业大规模向其他国家迁册(企业更改注册地址)。” 已发生徐工机械个案,也许真能实现并购双方的共赢,但这条路有多大复制意义,还是未定之数。就此而言,国企产业突围之路,尚在摸索之中。 坊间盛评,收购徐工,是“外国收购基金进入中国的分水岭”。事实上,外国收购基金成为中国国有企业的融资渠道和战略伙伴,正是本收购案的最大看点。 从实质来看,海外收购基金绝非能依靠一生的产业伴侣。其或是国企融通资金的一条渠道,或是国企登陆海外资本市场的一个推手。 收购基金(Buyout Fund)是私人股权投资基金的一种形式。私人股权投资基金的投资对象一般为非上市公司;所谓“私人”股权,即相对于证券市场的“公众”公司股权而言。近年来为国人熟知的海外收购基金,除凯雷外,还有鼎晖、新桥和华平等。 海外收购基金在国内的成名之役是参股蒙牛。2002年起,大摩、鼎晖和英联3家境外投资机构投资蒙牛约5亿元人民币,3年之后,这笔投资的回报是26亿港币。蒙牛则受益于海外收购基金提供的资金,迅速成长为中国乳业三巨头之一,并成功打通海外融资渠道,产业和资本两条道路均为之豁然开朗。 仅仅只是参股,收购基金在蒙牛谱写的财富神话,无疑给旁观者留下了丰富的想像空间。如何成为蒙牛第二和怎样寻找到第二个蒙牛?这些问题不仅让国内的企业家们平添了几许白发,在时刻炙烤收购基金经理们的神经。 海外收购基金真正在国内展开大规模并购,则得益于近年来的“国退民进”大潮。 由于国有资本退出大量企业,使海外资本收购国企具备了制度条件,也创造出难以计数的潜在收购目标,从而为海外收购基金提供了施展拳脚的平台。 第一起海外收购基金成功收购国内企业案例,发生在2004年5月,当时新桥斥资12.53亿元人民币,从深圳市政府手中接过深发展(资讯 行情 论坛)(000001)17.89%股权,由于深发展属于股权高度分散的上市银行,17.89%的比例,足以使新桥资本获得深发展的绝对控制权。此后的知名案例,还有华平又将哈药股份(600664)的大股东哈药集团(资讯 行情 论坛)收入囊中。 目前还没有海外收购基金从国企投资中获利退出,但据业内人士称,凯雷对徐工的期望是三四年后获得一倍的投资回报。如果届时这一预期顺利实现,当前的汹涌而来的海外收购基金大潮,将成为另一场盛宴的开始。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