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 | 新浪首页 
爱问(iAsk.com)
  7月4日,修正生物医药产业园在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举行了隆重的奠基仪式。修正药业的总投资为10亿元,一期投资6.8亿元,项目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而创立以来累计净利润不过10多亿元的修正药业,这两三年来累计开工的项目金额却超过30亿元。挣钱不算多,花钱却大手大脚。修正药业不惜以“败家子”形象示人,背后是否隐藏着更大的野心? [全文] [评论] >>查看全部企业观察
频繁投资 高度扩张
  创立以来累计净利润不过10多亿元的修正药业,这两三年来累计开工的项目金额却超过30亿元。挣钱不算多,花钱却大手大脚。修正药业不惜以“败家子”形象示人,背后是否隐藏着更大的野心?     
   冒着业内人士眼中的潜在风险进行高调扩张和建设,修正药业无疑又给人们创造了另外一层联想,那就是:借资本扩张和增值为上市之路进行铺垫。  
修正药业简介

  修正药业集团总部坐落长春市高新开发区,产业基地设在素有我国天然中药材宝库之称的长白山麓医药名城--通化。
   集团前身为通化市医药工业研究所制药厂,1995年12月,改建为通化市康威制药厂;1996年11月,改制为通化康威药业有限责任公司;1997年12月,改组为通化康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10月,组建吉林康威药业集团;2000年5月,更名为吉林修正药业集团;2004年11月,更名为修正药业集团。
   目前集团下辖13个全资子公司,有员工11700余人,资产总额20亿元。

修正药业董事长修涞贵

  修涞贵,出生于1955年7月,吉林省通化市人,毕业于吉林大学法律系,修正药业集团董事长,全国劳动模范,中国胃药第一品牌“斯达舒”缔造者。
   1995-2006,从负债379.8万元,濒临倒闭的小厂成长为集科研、生产、营销于一体,资产总额25亿元,下辖18个全资子公司的医药集团,修涞贵有胆识,有魄力,领航修正药业集团不断成长,“修元正本,造福苍生”!

修正利润增长史

  1995年该公司起步时负债400万元,2001年时转变为向国家纳税1.69亿元。业内人士分析,按企业所得税率33%计算,2001年的销售额约为5.12亿元,依照中药制药企业最高利润率为11%至12%,2001年的净利润约为6000万元,而这之前的几年经历扭亏到盈利,7年累计利润不过1亿到2亿。
   企业经济效益连年攀升:2000年至2004年累计实现销售收入69.38亿元,利税21.41亿元,其中纳税6.77亿元。
   公开资料显示,修正药业2002年销售额15.6亿元,2006年销售额达42亿元。按11%利润率计算,修正药业从2002年的1.5亿元利润,到2006年的4.6亿利润逐渐递增计算,5年间累计利润达到约十几亿元。

企业经济状况(单位:万元)
资产总额   48974   负债总额   21064
银行贷款   805     资产负债率 43%
年销售总额 56030   利润总额   17152
税收总额   7219    创汇总额    无
相关报道:
小调查
1、看过报道,你认为修正药业资金链是否存在问题?
存在
不存在
不好说

2、你认为修正药业扩张的钱来自哪里?
利润
贷款
不好说

 修正药业四处“撒钱”
三年投资30亿
  根据公开资料,包括10亿元的生物产业园项目在内,修正药业这两三年来的已开工在建项目总金额竟超过30亿元。如此大手笔,除了当年的东盛老总郭家学,国内的民营药企中恐怕无人能出其右。     
  修正药业官方网站显示,公司“已建成投资1.2亿元的国家级一类新药‘加替沙星’生产线;投资1亿元在吉林建成1000家GSP连锁经营店;投资10亿元建设国内最具现代化水平的生物医药科技园;2004年收购吉林省双阳梅花鹿集团并承载3.4亿元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专项国债项目,重组原北京欣络维药业和原四川康兮药业;计划投资2.5亿元在都江堰建设修正药业西部中药产业基地,投资3.5亿元在北京建设国内最大中医药研发基地。 [全文]
“烧钱”项目何其多
• 2004年12月17日:双阳区政府与修正药业签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合作开发鹿产品国债项目协议,次年这个投资3.4亿元的项目动工,计划建设工期两年。
• 2005年10月29日:修正药业集团建造的中药现代化研发基地落户北京昌平区宏福创业园,一期投资1.1亿元用于改造刚刚兼并的北京欣洛维制药,二期投资3.5亿元打造中国最大的中药现代化研发基地。
• 2006年9月3日:通化市政府与修正药业集团共同开发的人参产业园计划启动,修正药业将在未来3年投资5亿元发展人参饮片加工等六大产业。
• 2007年4月2日:成都市双流县西航港开发区,修正药业四川生产基地项目正式开工,修正药业此次投资8亿元,一期投资3亿元,建设周期18个月。
• 总计:从2004年底至今,修正药业用于各类项目的投资约31亿元,这还不包括2004年12月之前的项目。 [全文]
 频繁投资所为何事 大手笔所花何钱
图谋上市
   作为吉林最大的民营医药企业,修正药业在规模膨胀之后,筹备上市融资的意图非常明显。据了解,早在2003年,修正药业就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开始为上市做准备,但最终未果。
    今年年初,市场盛传修正药业集团已经放弃直接上市计划而转为借壳上市,借壳的目标就是英特集团。随后4月30日,英特集团发布澄清公告,表示公司没有也从未有过“修正药业借壳英特集团”的设想或计划,控股股东一年内没有转让英特集团控股权的计划。目前,修正药业定调国内上市的道路已经确定,而整合资产、做大规模正是前期准备工作之一。
  对于修正的大手笔投资,业内人士评论道,“有的企业喜欢上市了再搞建设和融资,有的企业喜欢把盘子做大了再上市,因为这样更有利于快速融资。无论如何,创造更多的固定资产财富,对上市而言都是有利而无害的”。 [全文]
收不抵支 徒留资金迷雾
   1995年起步、近几年刚刚进入飞速发展期的修正药业,短短10年累计净利润能够达到约十几亿元,的确称得上“财大气粗”,难怪花钱投资时一点儿都不手软。从2004年底至今两年半的时间里,修正药业用于各类项目的投资约31亿元,这还不包括2004年12月之前的项目。[全文]
大笔资金何处来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某负责人就谨慎地认为,包括目前行业内利润水平较好的民营企业在内,目前中国没有一个民营医药企业具备拿出10亿元进行固定项目资产投资的能力和底气,更不具备同时运作高达30亿元的多个投资项目的能力,尤其刚刚创业数年的新企业更是如此。   
    一业内人士表示,如果不是用现金而是用银行贷款来运作这么高额的投资与建设,风险实在不小。因为现在长期贷款很难获得,拿短期贷款做长期投资已成为企业的通病。贷款进行长期固定资产投资并不能马上见效,而银行一般要看到贷款一年后有收益,因此面临来自银行的严密监控,如果银行认为有潜在风险就会翻脸,甚至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之前的华源、东盛皆因此没落。[全文]
 药企上市多难题
修正买壳上市遥遥无期
  据悉,早在2003年修正药业就完成了相关股份制改造,确定了一家券商,希望在2004年上半年就登陆香港联交所上市。殊不料,当时内地企业在香港股市突然遭遇一系列“信誉危机”,使得修正药业的H股梦想变得遥遥无期。加上在香港上市的成本高企、手续繁琐,若要重返内地排队上市恐怕又是一个未知数,因此买壳成修正药业的最佳方式。
    但是,修正药业欲借壳英特集团上市的设想也未能实现。但知情人士也表示,修正药业上市的路径基本已经确定是国内上市,但究竟是直接IPO还是借壳,虽然更倾向于后者,但现在仍无定论。 [全文]
医药企业冲刺上市 潜规则成绊脚石
   不少拟上市医药企业代表表示,行业销售“潜规则”———商业贿赂销售模式,成为医药拟上市企业的头痛问题。
     目前医药行业销售模式中,商业贿赂模式盛行,这将大大影响上市审核。据了解,医药行业销售模式主要包括代理模式和临床学术推广两种形式,前者由于中间环节过多而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利润空间;后者说起来容易,真的要做大规模网络,进行专业化的销售推广、占领市场,存在较大风险,短期内对利润影响也比较大。当前情况是,代金销售差不多是现在所有医药企业所采用的方式,即便是临床学术推广,也有很严重的商业贿赂问题。因此,这种灰色营销模式,备受监管层关注,故对上市审核中的负面影响极大。[全文]
民营药企面临资金瓶颈
   民营药企修正药业,在短短数年时间里完成惊人的飞跃。从一个小工厂发展成为资产总额逾20亿元的全国医药行业利润十强企业。但在医药市场惨烈竞争现实中,修正药业无疑面临着二次起飞的资金瓶颈。“民营药企要做大,离不开资本市场的助力。与健康元、东盛等民营药企相比,我们进入资本市场的步伐还是慢了许多,但修正拥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拳头品牌,一旦获准上市,可供发挥的舞台会骤然开阔。”东吴基金一医药证券分析师认为,若能找个一个“干净”的壳资源,修正药业上市应该能获得投资者倾心。[全文]
 医药产业问题多 改革任重而道远
以药养医改模式
   中国医药行业的销售收入年递增率与利润年递增率,已连续几年呈现不统一的发展态势。其中,2004年和2006年间,医药行业在同期全国工业利润增值中表现完全滞后,折射出整体行业获利能力下降的现状。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常务副会长于明德明确指出,医药产业的发展危机主要源于政策环境,而“以药养医”更是诸弊之源。据悉,在今年将要出台的卫生改革方案中,改革“以药养医”体制将成为关键问题。[全文]
并购重组寻出路
   按照华润集团一以贯之的“集团多元化、利润中心专业化”原则,医药按照专业重组是可能性最大的思路。制药、医药流通、医疗器械、医院分别成立分公司,不管原有资产属于北药、上药亦或三九、华润,都按照专业重新梳理打包。“成熟一个,剥离一个,上市一个。一方面条理清晰公司业务明确,没有重复竞争。一方面马上就可以获得现金流进行其他公司的重组。”北药集团一位高管如是说。但一系列重组方案如何获得债权银行的支持,对华润仍具一定挑战性。   
    与借行政权力进入华源打造医药版图的华润相似,第一轮依靠自己在医药市场上频频并购的民营企业也正在积极消化上一轮的并购成果。尽管三九集团、东盛集团、华源集团等来自医药产业内部的整合者渐次沦陷,但在第一轮整合中一些多元化整合者不约而同的开始调整他们过往的战略,以期能穿越这一漫长的低谷期。 [全文]
抓住医改新机遇
   自2006年8月到今年5月,国家发改委分七批对1500种国家定价药品价格的调整已经全部到位。接下来政府对药价的调控将会实施什么样的措施备受医药行业关注。对于整个医药行业的发展前景,九州通医药集团副总经理兼营销总监牛正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医改是机遇,要顺势而行。戴胜明也表示,新医改的出台对医药行业来说是机遇,但更是一种挑战,要想把握住新医改带来的机遇,必须除去上述影响医药行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弊病。[全文]
          策划、制作:新浪财经 王小匀    欢迎各媒体合作    来信至:finance2@staff.sina.com.cn
网友评论 查看内容>>>

匿名 登录名: 密码:



新浪财经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75362  新浪网产品客户服务联系电话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