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行业专题--航空业 > 正文
 
保险公司:航班延误补偿另一种力量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04日 04:29 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陈羽

  这是一个困局

  国家民航总局为了提高航班正点率、促进航空公司间良性竞争的《航班延误经济补偿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7月1日发布后已逾一月,如今却面临尴尬局面:一方
周旋于几个男人间的她 斗三国与众将一拚高下
美女啦啦队招募中 财富之旅诚邀商户加盟
面,7月以来,全国已经发生300起消费者霸机事件,这在《指导意见》发布前绝无仅有;另一方面,迄今为止,遵照《指导意见》公开承诺延误补偿细则的仅深圳航空一家。

  再来看看媒体最近的流行词汇———“霸机”背后的真实故事:7月5日凌晨,一航班在北京首都机场延误后,因乘客对航空公司的补救措施不满,部分乘客未经安检强行冲入隔离区,最终以煽动闹事为由被机场警方刑事拘留;7月10日,东航从北京飞往宁波的MU-5132航班晚点近7小时,乘客不满200元经济补偿在栎社机场僵持3小时。如此不一而足。

  难题横亘在航空公司和消费者之间

  对《指导意见》的误读,让少部分消费者的不冷静发挥到了极致。这些没凭没据的霸机行为,严重影响了航空公司正常的运营秩序,也有悖于《民用航空法》、《航空安全保卫条例》和《刑法》的相关规定。

  但为什么原本鲜有的霸机事件在《指导意见》发布后就大有“一发不可收拾”之势呢?这是个值得民航审视自身行为的发问。显然,民航的被动消极正是原因之一。被动消极给消费者带来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了消费者对补偿金额、延误原因多有曲解,心理误解积蓄成点燃霸机行为的导火索。

  民航华东管理局市场管理处李锦高处长对此颇为感慨,“为了提高航班正点率,让利于消费者,《指导意见》出台后的上个月,中国民航的正点率达到81.8%,与美国航空82%的正点率相差无几,但是消费者非法占机行为,显然误解了民航总局推出《指导意见》的初衷。”全国屡屡发生的霸机事件,也让民航总局有所顾忌,改革步伐大受挫折。事情到这里,航空延误补偿大有进退两难的况味,而这种进退两难无疑给《指导意见》泼了一盆冷水:航空延误补偿在现阶段基本不可行。因为在所有航班延误中,其实将近80%都是因为天气、航班调度等原因,出于航空公司自身的原因少之又少。为此,李处长算了一笔账:按照每个乘客赔200元的标准,结合2002年、2003年的航班延误情况,光一个南航赔付的金额就高达1.6亿元。而去年整个中国民航系统的利润也不过几个亿。按此推算,民航陷入恶性循环并由此引发航空公司倒闭也绝不是空穴来风。那么,对于航班延误补偿有没有什么解决方案呢?国际通行做法或许可资借鉴。国际经验表明,航空公司遭遇航班延误的情况时有发生,其中不作经济赔偿的屡见不鲜,更多的延误风险是通过购买保险公司的各类险种进行分摊,由此,延误纠纷在消费者、航空公司和保险公司之间得到了利益平衡。这是一条出路!除了民航总局的行政指令,航空公司的自觉行为之外,保险公司显然是解决中国航班延误补偿困局的另一种力量。通过保险公司的介入,首先,消费者的利益得到了保障;其次,航空公司的竞争也能过纳入良性循环;同时,保险公司也在这块市场空缺中找到了增长点。在保险业竞争日益白热化的今天,市场机会就是公司发展的助推器,一旦能够占领航空延误这个保险业务空白,也就从一定意义上占领了市场制高点。当然,这是需要魄力和勇气的,在目前航空业发展的初期阶段,涉足充满机遇的新市场势必意味着要承受更多的风险和挑战。不难看出,现在保险公司对介入航班延误赔偿还是顾虑重重。他们担心因为“裁判”的缺失而使何为延误没有界定的标准,他们担心民航总局对保险介入的支持力度。但是,相信他们同样不会无视市场机会从眼前溜走,多家保险公司最近正在研究针对航班延误的险种就是一个积极信号。事实摆在面前,中国民航业的发展时间尚短,各个航空公司之间的竞争也多呈无序状态,如何在体制改革的同时更好地为消费者服务,确实是一个重要命题。但愿解决此次航空延误补偿困局是一个破题的契机。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航班延误补偿新闻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中国互联网统计报告
饶颖状告赵忠祥案开庭
影片《十面埋伏》热映
范堡罗航展 北京楼市
手机游戏终极大全
健康玩家健康游戏征文
环青海湖自行车赛
《谁是刀郎》连载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