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监会坚守车险成本底线 市场观望手续费难题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2年12月31日 10:12 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 ||
保监会坚守成本底线,市场观望手续费难题 记者 霍中彦 于冬发自上海 北京 在不少产险界人士看来,即将于一天后正式实施的车险费率市场化改革,打破的不仅仅是统一的费率,还有一个“不知风险”的财产保险时代。 12月30日,平安保险精算部分管产险精算的副总祝光建在接受采访时称,眼下如火如荼的车险改革迫使产险公司引入精算,学会界定成本和价格,以往统一费率保护下只重规模、不知风险几何的发展模式有望改变。 中国保监会也因此面临前所未有的监管压力,致力于转型偿付能力监管的保监会在车险成本的底线控制上迈出了第一步。 产险转型启动 近日平安公布针对广东地区的车险费率表时,其车险负责人孙建平豪迈地声称:该费率表标志着平安摆脱了车险粗放式的经营模式。 渴望摆脱粗放经营的产险公司远非平安一家。太平洋财产保险一位分公司总经理更是将车险改革视作产险市场转型的开端,他认为,以效益为中心的理念至今没有在产险业得到普及,核保、核赔、集中管理,质量、成本控制等可持续发展的手段仍未在产险界得到应用。 “原来的统一费率之下,只要保费收进来就有钱赚,这样各公司就全力收进保费。”祝光建分析说,“但市场对这种高利润反应过度,导致为争夺保费付给中介过高的手续费,到目前为止,保险公司在车险上的利润已经大大减少。” 上海的数据可见一斑。太平保险上海分公司车险负责人称,根据经验,如果车险保费在保费总收入中占比60%,则公司可以实现整体“略有盈余”。这一数据也适用于大连产险界。 专家指出,各公司陆续公布的新条款表明,车险费率市场化远非“明折明扣”这么简单,“按风险定价”这个保险常识的复归可能是对产险业影响至为深远之处,因为车险改革的背后,还有不少统颁费率的其他险种。“车险改革是(产险)条款费率市场化的第一步。”一位曾参加11月底召开的车险监管“北海会议”的人士断言。 成本底线 变革总是在小公司率先发生。据了解,太平保险上海分公司眼下车险保费占比约为50%强,而非盈利的临界点为60%。该公司车险负责人介绍,这是因为公司根据市场实情加以调整所致。 保监会似乎也对该公司寄予厚望。知情者称,保监会主席吴定富来上海时,曾专门到太平保险上海分公司视察,要求该公司“利用1-2年时间打好基础”。 为了确保偿付能力城池不失,保监会规定,各公司上报的车险方案不能低于0.5%的利润底线。事实上,保监会已测算出明年产险公司的利润率为0.5%到5%。 保监会财产保险监管部主任丁小燕曾向媒体透露,此前保监会已对德、美、英等国的车险市场进行深入调查,向各保险公司提供了数据指标;而在各公司上报新方案时,亦要求它们提供财务数据作为支撑。 不过,偿付能力监管此时只是借车险改革小试牛刀,真正实现尚需假以时日。“最重要的是建立新的、国际化的会计系统。”祝光建说。保监会有关官员亦透露,眼下正在汇集整理各方面对偿付能力监管的意见,但何时实施尚无具体的时间表。 与此同时,为了保证平稳过渡,保监会并未放松对市场行为的监管,不过这项工作更多由各地保险行业协会出面组织,其重点针对的是车险中介的手续费问题。“对于车险改革来说,目前困扰监管层的最主要的问题是‘中介导向’的问题,因为大部分的车险业务都掌握在中介手里。”北京保监办的有关官员称。 这项工作并非一帆风顺。“没有实质性的结论,”上海保险同业公会秘书长沈建中这样评价12月26日召开的车险自律会议,“因为眼下还无法确定给中介多少比例的手续费。” 《国际金融报》 (2002年12月31日第五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