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智人物》记者高莹
熟悉顾雏军的人并不多,但是去年年底他却突然名声大振。一是因为他以近20亿的身家名列福布斯中国富豪榜的第20名,二是因为他以个人身份收购了著名的家电企业科龙。顾雏军一下子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
事实上顾雏军一直就是一个争议颇多的人物。早在1989年,他的顾氏循环理论就被人直斥为骗人的东西。去年他收购科龙的行为再度引起人们的质疑,而且这种质疑很快演变成对顾雏军本人的攻击。他的财富也在一天之内缩水近10亿。正是在这种怀疑声中,顾雏军走进了我们的视野。
一、收购科龙、争议四起,怀疑声声问新主
重提旧事、股市狂跌,麻烦频频困顾氏
我们见到顾雏军的时候是七月初,在广东顺德的这个著名的小镇--荣桂镇。此时的顾雏军是轻松和自信的,很难看出他是个一直被麻烦缠身的人。
多数人认识顾雏军应该是从去年年底他因收购科龙而引发非议开始的。
2001年10月31日,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原大股东顺德市容桂镇政府宣布将所持有的两亿多股法人股,以5.6亿人民币的价格转让给格林柯尔公司董事长顾雏军专为此项收购而刚刚在容桂镇注册的私人全资公司。此后,顾雏军和格林柯尔公司便成为媒体追踪报道的焦点。不久,一些媒体先后发表了以《细探格林柯尔》、《格林柯尔:光环下的另一面》、《格林柯尔迷雾重重》等为题的质疑其产品及财务状况的文章。紧接着,顾雏军任董事长的香港创业板格林柯尔科技控股公司股票暴跌,两天内缩去10亿市值。顾雏军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顾雏军:以前科龙是个很优秀的企业,银行是抢着给钱,是求上门来给我们借钱的,那段时间有很多误解,很多给我们的贷款额度到很晚才恢复给我们。各方面的不理解给企业造成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也许在中国收购都要经历这样的过程吧。
坐在这间宽敞的办公室里,顾雏军平静而宽容的回想自己遇到的困难。而在半年前,当人们不断的质疑顾雏军收购科龙是不是空手套白狼时,质疑这桩收购案是不是涉嫌商业欺诈时,甚至质疑顾雏军和格林柯尔的巨额财富之迷时,他的任何解释都显得苍白无力。虽然早已领教过媒体的威力,但这样的局面却仍然是顾雏军始料未及的。
顾雏军:我当时说,我们要建国际化的公司,就这方面我当时说了,大家并不往心里去。他不认为你真的是这个意图,他觉得你可能是炒股票。实际上也没有炒。科龙很漫长的时间都是停牌的,谈不上炒不炒的问题。另外,我们实际上是外资企业。我们自己不能做A股的,不存在炒股票,我宣布过我没有一股是A股。我们不是股票的操作者,就是一个企业的并购,是非常清晰的。
对于收购科龙而遭受的非议,作为公司的副总之一、也是和顾雏军一同工作多年的严友松有着自己的看法。
严友松:大家不是很习惯,包括很多国有企业,一个民营资本拿钱去买它。他觉得企业就应该从零开始创造,白手起家的是英雄。在国外很多人把企业做到一定程度就把他卖掉,并不一定把占有企业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所以现在在中国不是很习惯。但对这个事情现在已经有一种不可阻挡的形式在往前发展。当然那个事情本身还有它的背景。我们收购科龙,并不是所有人愿意你来并购,这是很正常的。
而事后,顾雏军则把这归结为游戏规则的问题。
顾雏军:新闻界应该关心这个企业被并购以后的社会效益,比如说,会不会裁人、会不会导致失业率增加、会不会跨扩大生产,另外还有环保问题或者环保会不会进步。在一个经济新闻发生的过程中,它应该是评价这个企业行为的社会效益,这是一个比较合乎世界的游戏规则的。而我们的新闻界更多的关照我有没有钱付这个股票,我觉着这个是没有道理的。这个是应该由大股东关心的事,跟别人没有关系。
也许是在海外多年,顾雏军显然没有适应国内的游戏规则。你越是对人们提出的问题表示不解,人们就会越发的对你表示怀疑。
对于顾雏军的质疑,业内人士恐怕不会忘记1989年那场闹得沸沸扬扬的关于"顾氏循环"的争论。有人说它是伟大的发现,有人说它是骗人的东西。这场争论后来也就不了了之了,从我们现在可已看到的报道中仍然是负面的多些。而顾雏军则认为这场争论对他个人并没有什么影响。但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却是,在他去年收购科龙时,正是由于一些媒体重提此事,使得他任董事长的香港创业板格林柯尔科技控股公司股票暴跌,两天内缩去10亿的市值。
顾雏军:我当时感觉很不舒服,一个学术问题应该在学术界来讨论,不应该用一些财经方面的杂志来讨论学术问题。财经界对这个企业怎么盈利可能比较熟悉,但它不能了解一个学术理论有多大程度的正确与否。所以我觉得把两个不应该混淆的东西混淆在一起,所以才导致这个股票有这么大的跳水。我个人觉得这也是一个很不幸的事件。
两次争议带给顾雏军的似乎都是负面的影响更多。但同样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在跨越两次争议的十余年间,顾雏军完成了从一个知识分子到一个企业家的转变。而且他也因以近20亿的身家名列"福布斯中国富豪榜"第20名和以个人身份收购著名的家电企业科龙电器而赢得了很高的知名度。
十余年的时间里,顾雏军是怎样完成身份的转变和财富的积累的呢?由于他一向很少谈及自己的历史,这个问题也就更加引起人们的好奇。
二、远赴英伦、寻求发展,格林柯尔由此生
兵败北美、及时顿悟,事业人生皆转折
43岁的顾雏军,外表显现得远比他的实际年龄大得多,可以看出他是个经历很丰富的人。多年的商海生涯,顾雏军一直漂泊在世界各地,未改的乡音提醒我们可以把话题拉回到更早的时候。
记者问:(你本人是江苏泰州人吧!)
顾雏军:扬州人。现在可能叫泰州吧!我父亲原来是江苏农学院毕业的,所以后来一直是一个知识分子,在我们那个县里面就做到一个非常轻松的位子。就是我们县职称评定委员会的主任,很受人尊重。但是也不是很有什么权力。
顾雏军愿意把自己归为文革一代人,他也经历过上山下乡,恢复高考后他上了大学、读了研究生。早期的顾雏军和父亲一样,是个地道的知识分子。1986年,27岁的顾雏军发表了那篇后来给他带来很大麻烦的论文。
关于"顾氏循环"的争论始于1989年,而顾雏军下海也是在这一年。看起来这二者之间好像存在着某种联系,实际上不过是巧合罢了。而顾雏军的下海多少有点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味道。
顾雏军:我经商是给我同学骗的,我当时很多同学说,你这个制冷剂是很了不起的制冷剂。当时正好《蒙特利尔公约》签署,氟里昂替换是最火的时候。很多都说你下海,你来当总经理,我来给你当副总经理,好几个人我这么说。然后等我下海时,我发现他们都还没下海。他们两个都出国了,都到美国去了。他们也很内疚,也帮我介绍了很多投资者。他们后来还是帮了忙,由一个投资者给我们支持。我们也是在这个支持下取得成功。
顾雏军说的《蒙特利尔公约》是1987年在加拿大签订的,它在国际上正式规定了逐步消减氟里昂生产与消费的日程表。这给顾雏军下海送来了东风。1989年顾雏军创办了华照公司,这个公司就是在利用他发明的顾氏制冷剂做工程。
顾雏军:我们一开始就是做工程,那公司后来一直还在经营,只是后来不再用这个公司作了,后来我们在国内成立了合资公司,就一直在用合资公司做,就自动迁移了。
除了工程,顾雏军那时就做起了空调。1990年他以个人技术投资作为股份,介入了"新一代超低耗能的小康空调"的生产。据《中国企业家》杂志报道说,顾雏军在国内的投资似乎并不顺利,小康空调在技术性能方面过不了技检关,最终被所在地广东惠州的管理部门查封。此事当时被媒体炒了一把,这也是顾雏军心中永远的痛。而顾雏军的说法则与之大相径庭。
顾雏军:小康空调我们也是做得不错的。当时轻工部的统计,91年我们是中国家用空调的25.3%。这是个很大的比例,这应该是很成功的数字。
有关小康空调的资料我们已经很难找到,但从顾雏军的谈话中我们看不出他早期的经商活动有什么不顺利的地方,更谈不上失败。于是,关于顾雏军因为早期在国内经营失败才出国发展的说法也就很难成立了。而顾出国发展是因为看到了国外有更好的市场。
顾雏军:因为欧洲的环保意识是比较强的,另外制冷剂这个行当,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是完全不一样的时间表。发达国家是1996年1月1日禁止生产氟里昂,并禁止出口,发展中国家是2010年。漫长的14年时间,谁也不会先把这种环保的东些在发展中国家来做。放在发达国家是很正常的,是非常合乎逻辑的一个想法。事实上也是正确的。如果我们1992年开始在中国做这个事情,那它的市场不会很好。
很显然,顾雏军的判断是正确的。在欧洲短短几年的发展使他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1995年当顾雏军再次回到国内在天津设厂的时候,他可以一下子投入4200万美元的资本。如果他当年留在国内发展,不仅制冷剂不会有很好的市场,就连小康空调也不会有像今天这样的市场。资本的积累也就无从谈起。顾雏军商业活动的第一次转折显示了他作为商人的独到眼光和善于把握商机的能力,而这一点也一直是曾经做过外交官、现在的科龙总裁刘从梦一直称道的。
刘从梦:他是这样的,也是很爱思考问题。性格上就是说,办什么事情很果断,办什么事情比较果断,另外在一些重大的问题,他能够抓住时机,另外也比较敏感,有些事情他一下子能抓住它,包括商机也好就是一些问题也好,一出来他能马上就抓住。缺点应该说比较急燥。
事情的成功不仅需要独到的眼光和敏锐的判断,往往还需要某种机缘。一个顾雏军屡屡提及却又不肯多说的英国人,为他的这次成功提供了机缘。正是这个英国人看中了顾雏军的技术,邀他技术入股,并且给他出了机票,才使顾雏军得以到欧洲发展。在那里顾雏军成立了格林柯尔公司。
顾雏军:这个人对我来说是个很好的一个人。我不宜用他的名字来给我做广告。他是个很成功的人士,是非常成功的人士。我在西方怎样学习经商,从他那学习了很多经验,很多宝贵的东西。这对我后来在北美发展和在亚洲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
顾雏军虽然不愿细说它在欧洲是怎样获得成功的,但他并不否认那个英国人对他的影响是巨大的。但是顾雏军始终认为对他影响最大的还要算1996年在美国的一次并购的经历。此前格林柯尔制冷剂就已经进入了美国市场,但是因为有杜邦等行业巨头在内,格林柯尔要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此时的顾雏军已经意识到企业的发展需要飞跃,而并购则是飞跃的开始。
顾雏军:如果你要正常做的话,毕竟不可能飞跃,每年的增长是个自然增长。对我们来说并购是个飞跃。我认为用并购这个方法来对整个企业都是飞跃,不仅是对买制冷剂,对整个格林柯尔集团后期的发展应该说是个飞跃。
顾雏军很快相中了一家在美国生产超市设备的公司,每年市场销售额达4亿美元,利润1600万美元。顾雏军准备全额收购,变为一家私人公司。按美国的规定,当新公司销售额增加50%之后,就可重新上市。那时所有的投资将全部收回,顾雏军对此信心十足。而在关联产业方面,第一,这个公司生产的制冷设备每年需要灌装新制冷剂3000吨;第二,在全美国正在使用的设备中,有4万吨含有氟立昂的制冷剂需要置换。如分三年换完,一年有1万多吨的需要量,顾能分享相当大的一块。二项加起来能大大提高天津厂的出口量。第三,国内超市业在迅猛发展,设备需要量很大,可通过10年分期付款的方式把设备卖到中国。国内方面可大大节约开办超市的启动资金,只需每年从利润中拿出一部分偿还贷款即可。格林柯尔则能做成大笔交易,并推动国内超市业的发展。如此一来,从制冷技术研发及专利到制冷剂生产到制冷设备生产再到制冷工程和制冷贸易,一条清晰的产业链生成了。顾雏军开始了自己的"制冷王国梦"。
顾雏军:那时我在华尔街待了17个月。当时券商帮我们做的方案是1.8亿美金来收购。35'13我们出4000万并购基金,就是我们要出的,发6000万的优先股,8000万的垃圾债券。28'41后来道琼斯指数从6000点涨到9000点,这个公司就以2.6亿卖给别人了。35'13如果到2.6亿,我个人就要拿7000万,我拿不出那么多钱。4000万都是凑的,7000肯定是拿不出来了,所以就不做了,肯定就不能成功,这是很现实的。
在采访中我们发现顾雏军对自己的事业一向是颇为乐观的,他几乎没有认为自己有过失败。但这一次,在美国并购的不成功被顾雏军认为是失败,即使是在我们看来根本就没有人做错了什么。顾雏军从这件是上总结了深刻的教训。
顾雏军:我觉得当时我有4000万,另外3000万应该能从华尔街找到。所以我在那待了半年,跟上百家投资银行谈判过。我认为他们肯定会给我钱,这不是个大数目,但是后来还是失败了。我个人认为关键是对来自大陆的企业家根深蒂固得不信人。而这种不信任我在去年年底又重新领教了。一个中国企业在中国国内一年盈利多少,在国外投资者心目中是要打折扣的。它们对中国大陆的企业信任是很脆弱的。
就在那个时候,就在经历了让顾雏军刻骨铭心的失败后,他的事业完成了第二次也最重要的一次转变。他也开始明白,一个私营企业是很难得到资本市场的支持的。他觉得他需要运行一个上市公司了。
顾雏军:我们希望有一个平台,因为上市公司有一个很好的平台,大家在这个平台上可以认识这个企业。如果你是个私营企业,你的每年的盈利状况是完全保密的。你完全不需要披露,而且没有人有权力给你披露,披露的话你可以告他。那么作为上市公司,他就有很多建筑,要透明化。这是相辅相成的,你的企业透明,投资者就会了解你,它能够比较公平的决定是不是支持你的投资战略。
96年的并购失败,不仅是顾雏军事业上的重要转折,更是他人生的重要转折。
顾雏军:在此之前我更像一个科研人员,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卖出去,来推销自己的科研成果。而1996年,如果说我能够称得上是个企业家的话,整个转折点是96年的收购。那次收购让我明白了一个企业家不仅仅满足于卖他的产品,应该知道怎么通过资本、投资、回报来做一系列的事情。所以我想96年对我来说是个重大的转折点。我个人认为这一年是标志着我从一个科技工作者到一个企业工作着的转变。
无论顾雏军是哪种身份,刘从梦都很欣赏。
刘从梦:他是从一个科学家、学者到一个企业家。我们中国需要这种人,把自己的知识转化到市场上去,应用到实际中来,从而产生出价值。他作为一个企业家也是很成功的,另外也有一整套的发展战略,从思想来讲也是很成功的。
三、饮马香江、股票上市,制冷帝国梦快圆
入主科龙、扭亏在即,称雄世界许诺言
1998年之后格林柯尔分别在北京、深圳、湖北、海南成立了工程公司,2000年7月这四家公司捆绑在一起在香港创业板上市。格林柯尔以其独特的"盈利模式"受到基金经理们的追捧,融资5.5亿港元。
顾雏军:这样使公司比较透明化,我们要收购什么,我可以说服我的股民,我的股民如果支持我的话,就能做成一些事。44'13国外很多大的私营企业是积累了上百年的,才能成为一个大的企业。现在,你要高速增长的话,你就必须利用上市、股票和大众投资,你不利用它们,你要想高速增长是很困难的。后来我们能够成功收购科龙应该还是得益于香港这个8056的上市公司。
事实上,从96年之后顾雏军就想运行一个上市公司。那时候的格林科尔在欧洲和美国都有公司,他没有选择在那些地方上市。而是要的等到时隔四年后,捆绑一些国内的公司在香港上市。他这些做法着实让人难以理解。而对此,顾雏军有他自己的理论。
顾雏军:这个不一样,两个公司的运作方式不一样。你要做上市公司最好一开始就按照上市公司来做。有很多人在一开始取名的时候就注意这个问题。英国,有很多取名叫PLC,它的愿意就是想让这个公司上市,或者让它发展的很大。有的叫LIMITED,它原来就只是私人公司,或者是小公司的运作方法,不一样。我也是到了西方才发现这中间差异很大,两者的运作逻辑都不一样。
顾雏军的事业终于发生了飞跃。我们能见到的顾雏军的照片非常有限,但是格林柯尔在香港上市当天,他在香港联交所的留影一直摆放在他北京的办公室里。在顾雏军的记忆里这一定是最美妙的一天。据顾雏军自己后来透露,就在那一时刻,他的新的收购意愿就已经很坚定了。因为他曾经作过的制冷王国梦,如今只差一个制造业了。经过仔细的斟酌与圈点之后,顾雏军瞄准了科龙。
顾雏军:制冷剂是个非常窄的行业,在这个行业中我们做成这个样子,应该说是很出类拔萃的。后来我们觉得要有更大的发展,比如,我收购科龙,一个是说作为做制冷剂的公司对下游产品,空调和冰箱可能是最熟悉的,所以收购科龙肯定是最合适的。另外一个,如果能通过收购科龙使得我们的公司有另外一个发展空间,这肯定是合适的。做制冷剂你毕竟不能做成一家垄断的地步,而且有很多传统的大公司,你要把他们从这个行业中挤出趋势不可能的。所以我们往下游发展,从企业发展的角度讲是很好的战略决策。
顾雏军的这种想法倒是很坦白。事实上从一开始很多人就认定顾雏军收购科龙不过是为了拓宽格林柯尔制冷剂的销售渠道罢了。从一个商人的角度来考虑,这样的想法实在无可厚非。
入主科龙半年来顾雏军一直将精力放在这边,他甚至还为此而辞去格林柯尔首席执行官职务,并且公开宣布"如果科龙盈利不超过2亿元人民币,我每月只拿1元工资。"虽然这难免有炒做之嫌,但还是显示了顾雏军带领科龙扭亏的决心。
在这半年里,科龙的内部平静而悄悄的发生了变化。
严有松:从今年一月我们过到这边来做得很顺利,这跟顾本人的做事方式有很大关系。两个所有制本身的融合,在所有人看来都会有很大的冲突。实际上在我们进来之后,这种冲突并没有像大家看到的那样,很激烈的冲突并没有。过来之后,我们很快的给企业做了战略调整之后,企业有了正确的方向。
工人:特别是在这几个月,我们已经几年时间没有看到这么大的产量了。前两年产量都比较少,特别在那个旺季。但是这两个月、五月份五月份我们只休息过一天,天天都在加班。星期天都在加班,产量都很大。
这让不少人开始相信顾雏军收购科龙似乎并非完全是为了他的制冷剂了。
顾雏军:我们来後做了很多东西,大家并没有深入研究我们说的每一句话,包括我当时刚来科龙最先说的第一个观点"我们要使科龙变成一个国际化的企业"。今天上午我们开了"企业文化和精品化运动"的会议。我就说很简单,企业文化的定位,科龙今后的企业文化的定位,就是国际化大企业的定位。我讲了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现在中国家电出口也好、中国机电出口也好,在世界上所处的位置就是拾遗补缺,都不是主流的,好像是我这个代表了世界。比如说,如果我一降价,世界也都会跟着降价,或者我一提价,都会跟着提价。你没有这个能力的。所以我们扮演的拾遗补缺的角色。我说在我领导科龙之后漫长的五年时间当中,能够使中国的家电行业在世界这个行业当中变成主流行业。我们制度上的进步,会使这个行业有很大的影响,或者我们价格上或成本上的波动会是这个行业有很大影响。我觉得我来科龙或者收购科龙就是完成这个任务。
顾雏军信心十足的描绘着他领导下的科龙的未来。在即将结束采访的时候,我们问了一个在顾雏军看来很残酷的问题:如果你领导下得科龙不成功的话会怎样。他不愿正面回答我们的问题,而是说,我不能保证我5年以后会很成功,也没有人敢吹这个牛,因为世界经济发展谁也看不准,即使今年很成功的企业家,明年也可能会失败。但我相信,我这两年会很成功。
顾雏军的回答充满豪气,但也带了点狡黠。我们当然相信他会尽全力将科龙带向成功,但如果不成功的话,他也不会亏本,至少格林科尔制冷剂是不愁销路的。
顾雏军是个工作狂,他的全部生活似乎只有工作,在顺德我们见不到他的家人,因为这边只有他一个人。熟悉他的人都觉得他实在对不起自己的家庭。格林科尔的副总张宏给我们讲了这样的一件事:
张宏:老板经常在外边跑,孩子就在北京。有时候回来两趟没见孩子一面,爷爷有意见:你这哪儿是当爸爸的?你就抽一个小时陪儿子吃顿饭不成吗?可这个时间就是抽不出!
本期节目将于7月29日晚22:00在北京电视台财经频道(BTV-5)首播
敬请收看!
本文为北京电视台《财智人物》授权新浪网独家刊登之作品,所有媒体及网站要转载,请致电:(010)64801307联系。
热力推荐摩托罗拉 三星 三菱 松下手机图片专区,最炫、最酷、最流行!
新浪手机图片每天增加上百幅,下载最新图片送大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