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凌旭
“疯狂地吸收存款,疯狂地放贷,疯狂地制造不良资产,疯狂地处置不良资产”,中国民生银行行长董文标先生一口气用了4个“疯狂”来描述国有独资银行在经营中存在的严重问题。他是在今年1月举行的中国资本市场论坛年会发表上述观点的。而与此相对应的是,根据去年11月第二届不良资产处置国际论坛发表的统计数据,在过去两年中,中国四大资产 管理公司通过接收国有四大商业银行近1.4万亿元人民币的不良资产,已使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率平均下降超过9%。
中资银行内忧重重
资本充足率水平太低、不良资产包袱过重、技术装备不够先进、产品单一、服务质量有待提高,中资银行存在的这些问题已为众所周知,但专家认为,管理思想落后和缺乏创新意识才是中资银行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
管理思想的落后主要体现在缺乏有效的风险控制体系和规则意识的淡漠。以国内某商业银行为例,该行曾发生1.07亿元巨额资金被骗案件,在两年半的时间里,一信贷员作案21次,而银行方面居然毫无察觉。如果按照商业银行贷款的有关规定操作,这些问题是很可能避免的。据了解,该行目前正在就这方面问题采取一些措施。
缺乏创新是中资银行的又一大问题。2月21日,我国又一次调低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存贷款利差进一步减小,降息又一次折扣了中资银行长期以来靠吃存贷款利差得到的幸福生活。目前中资银行的中间业务仅限于传统存贷款业务的有限扩张。而西方商业银行的中间混合业务收入,一般占到银行总收入的40%—60%,有的像美国花旗银行高达70%。产品创新、机制创新、服务创新将是中资银行必须尽快啃下的一块硬骨头。
另外,与上述两方面紧密联系的人才问题也日益凸显。原中国建设银行监视会主席周道炯在本届人大会上指出,缺乏高素质人才已成为银行业发展的“软肋”。优质人才的流失现象已经在一些中资银行发生。人才流失的同时很可能伴随着客户、管理、经营、技术等宝贵资源的流失。
外资银行咄咄逼人
加入世贸吹响了外资银行抢占中国市场的号角———几乎所有的外资银行都开始紧锣密鼓地在中国谋局布阵:目前,花旗银行的机构已遍布我国沿海各主要城市;德国商业银行正在给中国的许多大型企业提供全球性服务,他们将其在中国的业务锁定在融资、贷款和外汇交易上。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进入我国的外资银行已有400多家,其中200家已经开始营业,30多家开始了人民币的业务试点。分析人士认为,虽然外资银行在中国金融市场目前的市场份额仅2%,但5年后外资银行的业务将获得巨大发展,在未来10到15年将占据3%以上的份额。
中国银行业60%的收入来自10%的客户,而国际银行业中80%的收入来自20%的客户,国内银行10%的优质客户资源肯定会成为外资银行相互争夺的一块“肥肉”。
据统计,由外资银行代理的出口结算业务已占到内地市场份额的40%以上。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主任李扬初步估算,在中国金融领域对外开放后的5年内,外资银行占到一半左右的份额是完全可能的,在少数中心城市,该比例可能更高。
金融衍生品种在我国刚刚起步,而这是外资银行的又一强项;网罗我国的本土化人才也将是外资银行的一大战略重点。
中资银行猛打三张“牌”
中资银行并非就此只有束手待毙,一些内资银行已经行动起来。虽然各家的“王牌”不一样,但目的相同,即在竞争中增强实力,靠实力来竞争。
“王牌”之一,管理牌。青岛市在我国加入世贸1年以后将对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而就在不久前,青岛市商业银行的控股方请来国际著名咨询大鳄普华永道对商业银行进行了一次地毯式的调查访问,直面优势和不足,随后就在利率等消费政策上动手术。可以说中资银行真正开始注重借鉴国际管理经验。
“王牌”之二,技术牌。本月初,中国建设银行总行的资金清算灾难备份系统通过中国人民银行鉴定,正式投入运行。据了解,该系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为银行内异地资金的快速转移和银行与外部资金的异地汇划结算提供了先进的手段。而业内人士认为,中资银行所欠缺的不仅仅是先进的技术,更欠缺的是对技术的整合能力。
“王牌”之三,产品牌。“个人金融理财服务”和“金融超市”概念的提出已早,但最近一次降息之后,中资银行的市场推广攻势明显加强。有关部门也已提出要为投资者提供更多的创新品种。
中资银行正处在内忧外患的紧要关头。但我们看到,包括中央银行在内的中资银行已开始直面危机,并且已经行动起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在日前举行的“两会”上提出,中国人民银行将采取6大措施,促进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革,其中包括我们最关心的银行法人治理结构问题、不良贷款问题及补充银行资本金等中资银行急需解决的几个问题,而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公布的新一年的工作重点也增强了我们对中资银行的信心。
股票短信一问一答,助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