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十年卓越路(7)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28日 18:32 新浪财经 | |||||||||
第5章 人物篇 如果创新是竞争成功的必要条件,那么人力资本将决定创新是否成功。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佩德罗-雷诺教授
对于任何一个组织而言,推动其前进和发展的动力既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而人力资本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驱动力,其数量与质量将决定组织能否长期获得成功。同时,它也是“从优秀到卓越”的分界线。当人力资本与组织的宗旨与战略相适配时,它能帮助组织持续创造价值,实现远大理想。在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组织的速度、反应、灵敏、学习能力和员工素质。如果战略不能被迅速地转化为行动,如果流程不能被有效地管理,如果员工的聪明才智得不到最大地发挥,那么成功永远是一个可望不可及的目标,一个美丽的梦想。在知识密集型的教育领域,人力资本也许是任何组织生存、发展和取胜的惟一竞争优势。 激励并帮助每一个成员发挥其最大潜力是领导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从这一意义而言,领导者是任何一个组织中最重要的资产。缺乏领导力的组织将迅速走向衰落。放眼世界,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我们既看到像通用电器、微软、海尔和TCL这样优秀的企业是如何在其富有远见的领导者的带领下逐步走向辉煌、实现“从优秀到卓越”的跨越;同时我们也看到像安然、世通这些曾经不可一世的庞然大物又是如何因其领导者不顾商业伦理道德的劣迹败行而在一夜之间轰然倒塌。作为舵手,领导者决定组织最终的航向:是不断走向成功还是逐渐走向灭亡。 细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动人故事,我们发现了相同的模式:在学院走向成功的道路中,正是富有远见的领导者和全心奉献的员工发挥了最为关键的作用。正是他们与成功的学院校友和可贵的各界人士一起,共同创造了世界管理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 5.1 富有远见的领导 创业维艰,饮水不忘掘井人。在学院发展历史上,有几位杰出领导人曾对学院的创立做出过重要贡献。他们是雷诺、杨亨、翁史烈、冯勇明、李家镐和张国华。 雷诺(Pedro Nueno)教授总是显得一脸的严肃,但接触过他的人都说他特别平易近人。他的衣着十分考究,作为一名享誉世界的大学者,他永远是许多重要论坛最受欢迎的主旨演讲者。他担任过国际管理学会的会长,现在是该学会的副会长和西班牙IESE商学院的创业管理学教授。对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来说,他是学院董事和学术委员会主席。更重要的是,他是中欧管理中心的功臣和学院的创业元勋。正是他召集国内外著名学者组成了学院第一个学术委员会,通过对教学课程和研究项目进行不断评估,保证了学院各项办学活动达到国际水准。正是他帮助学院获得了第一笔捐赠资金,用以弥补办学资金的缺口。正是他游说西班牙政府和多家西班牙企业对学院进行资助。也正是他发起了学院与其他国际著名商学院之间的学术交流。事实上,相对他对学院的巨大贡献,任何赞美的言辞都显得十分苍白。2001年,学院授予他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杰出贡献人士”称号。 杨亨(Jan Borgonjon)是中欧管理教育合作的开垦者。有趣的是,这位比利时人常常被人误以为是中国人。杨亨已在中国生活多年,他不仅说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更绝的是他还会以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说话和行事。他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来到中国的,并于1988年中欧管理中心第二期协议开始实施之际担任该中心主任。1992年,在所取得的初步成果激励下,杨亨根据欧盟意见开始考虑如何将该中心扩展为一个符合国际管理教育惯例的独立商学院。他把自己的想法和概念与北京的一些大学做了交流,其中有些还是国内的顶尖大学。然而他却失望地遭到了冷遇。失望之余,他并未绝望,而是在同年来到上海并与上海市政府与上海交通大学进行了愉快的接触。这一次他非常幸运,因为他的想法得到了上海同行们的一致首肯。在得到中国及欧盟高层的官方支持后,在各位创始人的协同努力下,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终于在1994年11月8日在上海正式宣告成立。杨亨在学院创办后最初几个月里曾经代理过执行院长的职责,并在中欧双方沟通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协调作用。他将中欧管理中心的宝贵办学经验传授给学院,并帮助学院获得了第一个捐赠教席。如今,杨亨已是一位非常成功的企业家,经营着自己的在华企业。他是英特华投资咨询公司的创始人和总裁,并担任着欧盟驻华商会副会长。然而,他仍以学院董事的身份关心着学院,并继续以他的影响和关系为学院赢得更多的支持。 翁史烈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学院构想孕育之时担任着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在将这一构想化为现实的过程中,他作为一位关键性决策者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交通大学这所国内名校已有许多中外合作项目在实施中,但翁史烈教授对于杨亨带来上海的宏伟计划仍然表现了出乎意料的兴趣。两年后,在他的努力下,中欧双方办学单位上海交通大学与欧洲管理发展基金会共同签署了一个定义和规范学院办学框架的合同。学院初创时期,在他的支持下,上海交通大学向学院提供了当时闵行校区最好的设施——学术活动中心,并将上海交大管理学院的精兵强将输送给了学院。这一系列的支持对于初创的学院来说是弥足珍贵的。翁史烈教授的贡献还特别反映在他在学院项目第一个五年期间担任学院董事长的过程中。正是在他的有效领导下,中欧双方董事愉快合作,共谋伟业,学院事业兴盛发达、蒸蒸日上。2001年,为表彰翁史烈教授对学院做出的贡献,学院授予他“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杰出贡献人士”称号。 冯勇明(Joachim Frohn)是学院成立后的首任执行院长。作为德国著名的教育专家,他带来了先进的管理教育思想和经验。他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帮助学院从世界各地聘请国际水准的访问教授,从而从根本上保证了学院建院之初的教学质量。此外,他还对学院内部制度建设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使学院的运作从一开始就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他忘我工作,生活简朴;他关心员工,善于与员工进行沟通,是一位深受大家爱戴的领导人。应该说,他在建院之初开展的各种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学院未来的快速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作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最重要的创始人之一,当时的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名誉院长李家镐对于学院落户上海起到了关键作用。李家镐曾经担任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正是在他的推动下,上海市人民政府为学院项目一路开了“绿灯”,他还促成了由上海交通大学作为学院中方办学单位。1994年李家镐出任学院中方院长时已届70高龄,他以“活着一分钟,就要奋斗六十秒”的精神忘我工作,直到1998年5月不幸因病逝世。他在任期间,解决了学院土地使用权问题,领导了学院新校园建设,并促成了许多中国公司对学院的赞助。更为重要的是,他为学院争取了十分宽松的办学环境,使学院真正办成为体制外办学的教育特区。他为全院三届MBA和EMBA学员讲授了中国经济制度课程,并将个人存款用于提供MBA学生助学贷款的担保金。为表彰李家镐教授对学院做出的贡献,学院于2001年追授他“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杰出贡献人士”称号,并在校园内敬立了他的纪念铜像。李家镐的事迹是学院全体教职员工艰辛创业的真实写照,并将永远激励我们不断进取。 张国华教授是学院目前任职时间最久的管委会成员,也是惟一一位从项目构想到合同起草,从艰难起步到亚洲第一的见证人。他从项目一开始就参与学院的筹建工作,并在学院成立后一直担任主持日常工作的副院长和中方教务长。此前,他在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担任常务副院长。上世纪90年代初他从英国学成回国后,一方面敏锐地预计到我国随着经济发展将对管理教育产生巨大需求,另一方面又有感于国内商学院与国外商学院之间的巨大差距,于是他开始积极寻找国际合作伙伴。似乎命中注定要由他来写就中国管理教育史上的重要一页,当杨亨1992年来沪寻找合作伙伴时,他们一致认为中国需要世界级的国际商学院。虽然冒着巨大的风险,但是张国华教授并未因此而动摇。他奋起迎接挑战,不惧从零开始,带领原单位2位同事积极投身建院工作,如期完成了筹建任务。10年来,他以决不输给年轻人的干劲夙兴夜寐,忘我工作。他与学院其他领导协同努力,为学院体制建设、机构重组、战略规划、目标管理,以及与此相关的财务、人力资源的配置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学院创始人和领导者,他参与了学院的每一项重要决策,并指导学院各部门进行有效而高速的运转。帮助学院制订正确的定位和目标,并据此不断调整学院的内部结构和资源配置是他10年来为学院作出的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还有其他一些领导人在学院的发展过程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是:在1998年至2001年期间担任执行院长和教务长的菲希尔(William Fischer)教授, 1997年至今先后担任副院长、执行院长和院长的博纳德(Bert Bennett)博士,1999年至今先后担任院长和执行院长的刘吉教授,EMBA学术顾问、在2001年至2002年期间担任教务长兼副院长的温伟德(Wilfried Vanhonacker)教授,在2002年至2004年期间担任教务长兼副院长的白思拓(Alfredo Pastor)教授,在2004年9月白思拓教授离任后继任教务长兼副院长职务的郭理默(Rolf Cremer)教授,在1995年至1997年期间担任副院长的苏史华(David Southworth)先生,在1994年至1998年期间担任副教务长的谢家伦(Kalun Tse)教授,以及1997年至今先后担任EMBA课程主任和副教务长的张维炯教授。 5.2 全心奉献的员工 创办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是中欧办学双方为改变中国传统管理思维而在特定历史时刻推出的大胆创举。无论从目标本身还是从实现目标的方法来看,这都是一个宏伟的项目。高瞻远瞩和充满活力的元勋对于学院成功起着最关键的作用,而同样重要的则是一大批全身心投入的学院员工。他们才智过人,乐于奉献,勇于创新,为学院立足中国、走向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 过去的十年是中国历史上发展最快的十年,同时也是世界发生变化最快的十年。在这瞬息万变的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对于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这样一个没有任何现成模式可以借鉴,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摸着石头过河”的全新项目,不确定性贯穿了她的整个发展史,然而学院的员工从来也没有对自己的使命产生过丝毫动摇,他们通过为学员、教授和其他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而实现着自己的价值。正如学院领导在员工大会上所说的那样:“学院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功于我们的员工,如果没有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没有他们的远大抱负,以及为了理想而不断追求卓越的精神,我想我们是不可能取得像今天这样的成功的。我为学院拥有这样一批员工而感到庆幸和自豪,也为他们的努力和精神而喝彩。” 他们信奉“认真、创新、追求卓越”的文化和互相关爱的理念,通过卓越的客户服务为客户营造热情、友好和互相关心的环境。 他们善于沟通,通过沟通了解客户的需求和反馈,不断提高对客户的反应速度,满足和超越客户的期望,确保提供最优质的课程与服务。 他们推崇多元文化,并致力于把学院建设成为一个生气勃勃和灵活应变的组织。他们支持任何在诚实、正直、忠诚、奉献和公正基础上所做出的决策。 他们勇于承担责任,并以绝对的诚信有效管理着客户托付的资源。他们倡导终生学习和知识分享的理念。他们相互信任、相互尊重。他们有着强烈的归属感,愿意为了学院的使命和目标而奉献一切。 至今已在学院工作8年以上的有院长办公室主任葛俊、职业发展部主任谈论、后勤部助理主任李衍佐和詹宝源、EMBA招生部经理蔡筠、外事经理安武等10多位员工,他们为学院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拥有这样一批聪慧勤奋、全心奉献的员工是任何组织所能拥有的最大财富。对于像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这样的教育机构,如果没有教授和学生,她将不成其为学院,但如果没有无私奉献精神、用心去支持学员和教授的员工,那么她将不成其为一家成功的学院。正是我们的员工与学员、教授和社会各界有关人士携手创造了中国管理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 5.3 建功立业的校友 衡量一所学校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衡量其产品的质量,即毕业生的质量。毕业生是学校的大使,他们通过各自的努力和成功为母校增光添彩。校友是学校大家庭中的最重要的元素之一。他们始终支持母校,关爱母校,渴望以各种方式回报母校。他们是母校发展过程中的助推剂,他们既反映了学校的过去,也代表了学校的未来。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拥有中国大陆商学院中规模最大的校友网络。10年来,学院共招收和培养了3788名MBA和EMBA毕业生,现在每年的毕业生约为700名。此外,学院还为各行各业的经理人提供了35000多人次的各种高水平的管理培训课程。学院毕业生中,有许多人在我国的大型企业、各级政府和其他组织担任主要领导职务。他们以学院传授的知识和理念为各自单位创造了价值,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他们中的优秀代表有:重庆市常务副市长黄奇帆、中国证监会副主席范福春、中化集团总裁刘德树、光明乳业董事长王佳芬、TCL总裁李东生、万通集团董事长冯仑、上海百联集团总裁王宗南、宝钢集团副董事长欧阳英鹏、上海贝尔阿尔卡特董事长袁欣、金蝶软件主席兼执行总裁徐少春、横店集团总裁徐永安、天正集团董事长高天乐、奥克斯集团董事长兼总裁郑坚江和青岛啤酒总裁金志国。这些杰出的校友不但为自己的组织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对所在行业产生了巨大影响。几乎每年都可以看到学院的毕业生被评为国家或省市级的先进模范,其中有2003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北京双全集团董事局主席王伟斌,2004中国“五四奖章”获得者、伊利集团总裁潘刚,2003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上海致达科技集团董事长尹建军,以及2004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上海威达高科技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周桐宇等。正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在学院2002届毕业典礼上所说的那样,“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毕业生为上海和全国各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并为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校友的成功为学院品牌增添了价值。同时,校友还以各种方式回馈母校,为母校的发展献计献策,如捐赠资金和实物,为在校学生提供实习和职业发展机会,积极参与校友会组织的各种活动,为学院的发展添砖加瓦,贡献力量。 5.4 社会各界的支持 中国政府、欧洲联盟、上海交通大学、欧洲管理发展基金会和企业赞助商的有力支持是学院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他们为学院的持续稳步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是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和欧洲联盟共同出资创办的非盈利教育机构。双方共同提供学院办学的设施和资金,并赋予学院充分的办学自主权。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这一合作项目,不仅在土地和建设资金等方面给予学院大力的支持,而且还赋予学院“教育特区”的地位和“特事特办”的政策支持学院办学。这一高瞻远瞩的方针充分反映了中国政府的前瞻性和远见性,使学院能不断突破当时国内传统教育体制的局限性,实践与国际惯例相接轨的教育模式。这样的办学自主权对于一所新成立的、志在世界一流的商学院来说是弥足珍贵的,使学院在招生录取、课程设计、教授选聘及课程管理等方面完全按照国际标准和惯例来运作。在回顾学院历史时,执行院长刘吉教授总结说:“中央和上海市人民政府以及欧盟的大力支持使学院不仅拥有世界一流的校园和教学设施,而且还为学院创建世界一流名牌提供了的最重要的机制保障。”2002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进一步肯定了学院的办学成就,特别发文正式认可学院颁发的MBA学位,从而使学院成为我国首家被政府批准独立授予本校学位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欧盟在学院的办学过程中提供了重要的财务支持,10年共出资2585万欧元,用于包括教授、研究、欧方管理人员、交换学生及海外实习等在内的各项重要开支,使学院能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建立一支数量可观的既有国际学术背景、又有实际商战经验的教授队伍,从而保证学院提供世界一流的管理课程和培训。此外,欧盟及各成员国高层领导的频频来访也为提高学院国际声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学院的双方办学单位是上海交通大学和欧洲管理发展基金会,他们共同提供旨在使学院成为亚洲最佳管理教育和研究中心所需要的机构保证。 上海交通大学拥有100多年的历史,是目前中国最著名的大学之一。她与国内企业界有着广泛而又悠久的联系,这种联系可以帮助学院与中国的企业建立紧密联系。此外,在学院位于浦东的独立校园落成之前,上海交通大学还为学院提供了她在闵行校区最好的教学设施,从而解决了学院办学之初一无场所、二无设施的困难。在学院的办学过程中,上海交通大学始终给予学院最有力的支持,而翁史烈和谢绳武校长更是倾注了许多心血,在担任学院董事长期间领导董事会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学院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欧洲管理发展基金会是欧洲管理发展信息、国际网络与国际合作的论坛。该基金会成立于1971年,目前是欧洲管理教育与管理发展领域最大的专业协会。其450多个成员遍及欧洲及世界各地40多个国家,包括欧洲各主要商学院与管理中心,以及许多领先的公司与咨询机构。作为欧方办学单位,欧洲管理发展基金会在选聘教授、推荐欧方管理人员、提供赴欧实习机会以及组织欧洲质量认证系统(EQUIS)认证等方面为学院提供了极大帮助。 10年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还得到了众多中国和世界知名企业的慷慨赞助。赞助公司不但提供财务资助,还以学院公司顾问委员会成员身份提出咨询意见,并为学院在校学生提供实习和小组咨询项目等实践机会。他们所提供的财务资助包括日常营运赞助、捐赠教席、奖学金以及研究经费的赞助等。企业赞助不仅对于学院财务自立和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还有助于学院加强与企业界的关系,提高其满足企业界日益变化的需求的能力。 迄今为止,学院共获得价值1270万欧元的企业赞助。这些可贵的财务支持使学院能不断满足和超越客户的需求,迅速把握各种新的市场机遇。企业赞助使学院在师资建设、人力资源、课程运作、学术研究、办学设施以及开展各种活动方面能始终保持最高的水准并获得更好的发展,从而也更有利于学院充分发挥潜力,实现办学宗旨,成为世界一流的管理教育机构。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