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十年卓越路(4)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28日 18:32 新浪财经 | |
第2章 卓越篇 认真、创新、追求卓越。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代的呼唤就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前进的发轫令。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中欧人在新中国管理教育史上创造了一连串的“第一”: 第一个开设全日制MBA课程 第一个开设EMBA课程 第一个开设国际化高层经理培训课程 第一个在全球范围招聘国际水准的教授 第一个独立组织入学考试 第一个采用高淘汰率的面试方式招生 第一个采用全英语教学 第一个与海外商学院建立学生交换项目 第一个设立由企业赞助的教席 第一个提供MBA 助学贷款第一个独立授予MBA学位 第一个开设公司特设课程 第一个开设医院管理课程 第一个开设国际公开课程 第一个加入欧洲案例交流中心 第一个获得国际质量认证系统(EQUIS)认证 第一个进入世界百强商学院 … 这些数不胜数的“第一”代表了中欧人不断进取、不断追求卓越的精神。正如学院的第二任教务长菲希尔(William Fisher)教授经常对同事们所说的那样, “尝试而失败是好的,尝试又成功则更好。但不去尝试却是无法接受的。”学院鼓励每一位成员勇于承担责任,勇于承担风险,通过不断创新实现自己的追求和抱负。宏伟的愿景、全球的视野和英特尔公司那种“惟有偏执狂才能生存”的理念使学院完成了被许多人视为不可能完成的使命。正如多家媒体所称,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奇迹印证了学院的校训:认真、创新、追求卓越。 伟大的改革开放为我国管理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但机遇永远只会青睐那些随时准备创造奇迹的人们。 2.1 管理教育的奇迹 2002年1月,中国加入WTO后的第一个初春,在上海浦东这片举世瞩目的热土上,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像春雷般传向四方──创立只有7年时间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跻身世界权威媒体《金融时报》2002年度全球商学院百强。学院不仅是首家MBA、EMBA与高层经理培训三大课程携手杀入全球百强的中国和亚洲商学院,更是全球百强中最年轻的商学院。学院的MBA课程名列全球第92位和亚洲第3位;EMBA课程名列全球第42位和亚洲第2位;高层经理培训课程名列全球第39位和亚洲第1位。百尺竿头,更进一尺,2004年学院MBA课程更是一举跃居全球第53位和亚太地区第1位,一时间吸引了国内外无数惊奇的目光。 学院所取得的成就在国内外广受赞誉,被许多教育专家和媒体称为“世界管理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2002年,学院颁发的MBA学位获得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这一中国最高学位管理机构的正式认可。2004年初,欧洲管理发展基金会又向学院颁发了欧洲质量认证系统(EQUIS)认证证书,这使学院成为这一世界权威认证机构正式认可的全球73家质量最高的商学院大家庭中的一员。 10年中,学院共招收和培养了1102名全日制MBA和2686名在职EMBA,并提供了35000多人次的经理人培训课程。正如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教授所言,“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至少要记上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一笔功劳。”确实可以这么说,学院培养的人才,无论是全日制MBA课程和在职EMBA课程的毕业生,或是高层经理培训课程的学员都在各自单位发挥着骨干作用,许多同学凭借在学院获得的全球视野和先进的管理技能而成为各个行业或企业的领军人物。 作为中国与欧盟的合作项目,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堪称中欧合作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同时也是向世界展示中国经济和教育领域改革开放成果的一扇窗口。自学院成立以来,中国和欧盟的领导人对学院的发展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始终如一的支持。中央和上海的许多领导人亲临学院视察指导工作。学院还接待过包括欧洲委员会主席、副主席以及欧盟各成员国王室成员、政府首脑在内的许多欧洲贵宾。2003年10月13日,中国政府首次发表了旨在推进中欧全面合作关系的《中国对欧盟政策文件》。这一白皮书特别提到:“加强和扩大各层次的交流,办好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培养更多高层次人才。” 今天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已被公认为中国最好的MBA教育提供者之一。学院的巨大成功深深得益于中欧双方政府和企业界的大力支持,同时,也离不开学院对宗旨、愿景的独特定位、对学院文化的积极建设和对办学质量的不懈追求。 2.2 宏伟远大的目标 宗旨和愿景是组织的灵魂,是组织前进的灯塔。优秀的组织必定拥有伟大的宗旨和宏伟的愿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也无例外。建校伊始,学院就确定了如下办学宗旨:为中国培养立足本土、面向世界,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具有参与国际合作与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这一宗旨为学院的目标和定位指明了方向——在中国创办一所国际水准的商学院,通过提供国际水准的管理教育加快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这对于像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这样一所年轻的学校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雄心勃勃的目标。然而,如果没有历史责任感,如果没有“敢争天下先”的雄心和抱负,又怎能在强手林立的国际管理教育领域争得一席之地呢? 2.3 追求卓越的文化 企业文化是影响组织最终结果的一项重要因素。它决定了组织和个人的行为方式、资源使用和绩效水平。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我们追求一种不断创新、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通过合作竞争使每一项工作都力争做到尽善尽美,从而确保组织的长期发展和成功。 “认真”是做人做事的起点,是高绩效组织必须具备的第一项素质。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我们勤奋、踏实且有效地工作,我们总能完成想要完成的任务。这正是学院过去10年的真实写照。学院的所有成员,无论是教授,还是员工,始终兢兢业业地工作,不断提高教学和服务质量,不断满足和超越客户的期望,使学院在创办后的第一个十年内就成为亚太地区最优秀的商学院。 “创新”首先是“创业”——永无止境的“创业”——因此“创新”和“创业”是揭示学院成功真谛的两个关键词,也是学院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在中国这样一个新兴市场,创业精神对于我们发挥无限的潜力和实现美好的理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始终倡导创业和创新精神,鼓励全体成员敢于承担责任,敢于承担风险,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努力突破体制与资源的限制,积极开创新局面。不懈的努力终于结出了丰硕的成果:学院在短短的十年里在新中国管理教育史上创造了一连串的“第一”。 “追求卓越”是学院的生存与发展之道。卓越的质量被视为课程与服务的最重要的元素。追求卓越不是预设一个完美的蓝图,而正如执行院长刘吉所言,“无论我们做得多好,我们都要问一问自己能不能做得更好。”正是这样一种不断进取、不断超越自我的态度使学院始终站在中国工商管理教育的最前沿。 多元化是学院文化的另一项重要内容。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多元化意味着充分尊重每个成员在性别、年龄、种族、国籍、信仰、教育背景和身体条件等各方面的差异。学院始终认为,只有在一个各种观点都能受到尊重和鼓励的工作环境下,才能生产出最好的产品、提供最好的服务。对学院而言,多元化不仅是一种企业伦理,更是一种关键竞争优势,因为它使学院得以从多元化工作环境中与生俱来的各具特色的才能与智慧中充分汲取力量。学院认为她的每一位成员都能做出贡献,都能产生影响。各种才能、个人风格及创新建议都对造就一个生气勃勃的氛围做出贡献,并进而推动学院的成长。 通过建设这样一种不断追求卓越、不断创新的文化,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创建了一支高绩效的团队,并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始终保持了市场领先地位。 2.4 质量为先的准则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在办学的过程中始终以追求卓越的理念、精益求精的态度不断提高课程质量和服务水平。有了好的理念和态度,关键在于行动,不仅敢想,还要敢做。今天,她已经成为中国管理教育和培训的首选机构,其学位也被市场视为最有分量的管理资格证明。学院以知识创造与传播为己任,10年来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并建立了有关中国企业实践的知识库。通过实施一系列质量改进计划,学院不断改进工作流程,不断完善产品和服务结构,从而提高了办学质量。学院强调通过持续改进和创新来满足和超越客户的需求。 为了确保课程质量,更好地了解客户需求,学院要求课程主任与教授定期走访公司,对客户需求进行持续评估。此外,学院还鼓励企业界通过每年召开的公司顾问委员会会议积极参与学院的课程设计。因此,学院推出的各项课程能始终结合市场和特定企业的需求,不断推陈出新,为客户带来全球最新的经营理念以及中国最佳管理实践。 同样,学院对每一课程模块的教学质量也非常重视,并设计了详尽的评估表,鼓励学生对教授质量以及授课有效性等各个方面进行定量和定性评估。评估结果将按照一定标准制成报告及时反馈给教授与课程主任。同时,在学生与课程主任和教务长之间还保持着各种非正式沟通渠道,对各门课程的强项与弱点进行评估。这一系列长期措施确保了学院作为国际一流商学院的地位,增强了学院传授国际先进管理技能与知识的能力。 衡量课程服务水平的重要指标是客户满意度。为了优化客户服务,学院建立了一支专职教辅队伍,每一课程均配有教学秘书和班主任。学院对这支队伍的成员不断进行培训,鼓励他们认真听取客户意见,了解客户需求,积极探索为客户创造价值之路。此外,学院还建立了各种反馈与反映意见的渠道以监控和保证客户服务水平。这些努力不仅使学院与客户建立了稳固的关系,而且也确保了学院的长期发展。 因此,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成功与其说是一项奇迹,倒不如说是学院不断追求卓越的必然结果。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