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经济学人》最新一期封面文章认为,由于时移世易,后进国家通过制造业迎头赶上的“雁形模式”不再有效,中国制造因三大优势而难以动摇,不在中国势力范围内的发展中国家实现富强目标将更加困难。
通过制造并出口商品,中国实现了自身经济——及世界经济的转变。1990年中国占全球制造业产出(按价值计)的比例不到3%,但现在占比近1/4:全球大约80%的空调、70%的手机和60%的鞋为中国制造。中国迅速崛起打造了深入东南亚的供应链,这个“亚洲工厂”如今制造了全球将近一半的商品。
中国一直在步“亚洲四小龙”后尘。很多人认为,接力棒将在合适的时候传到世界其它地区,轮到它们通过制造业走向繁荣。不过中国把接力棒抓到更紧,完全没有因为工资上涨而放松。那些确实从中国转移的低工资工作主要流向东南亚,这只不过是进一步加强了“亚洲工厂”的优势,从而给不在中国势力范围内的新兴市场造成了问题。从印度到非洲到南美,完成富强的任务已是难上加难。
现在中国经济已不如以往强劲。房地产市场供应过剩、债务攀升成为负担。本月初的“两会”上政府称今年的经济增长目标为7%,将为20多年来的最低增速——本周数据显示甚至这一目标都很难达到。虽说如此,中国在制造业仍将拥有三项能惠及整体经济的可怕优势。
首先,即便中国进入高端市场从事价值更大的活动,但它仍紧抓低端制造业不放。中国所占全球服装出口的比例实际是上升的,从2011年的42.6%升至2013年的43.1%。在出口产品中它自己制造的部分越来越多。世界银行[微博]发现,中国总出口中进口部件所占份额从20世纪90年代中最高的60%降至如今的35%左右。这部分是因为中国拥有其它国家难以企及的大批高效供应商。它有很好的基础设施且不断改善:计划到2020年每年建十座机场。它的企业正在实现自动化提高生产效率,减少了工资增长的部分不利影响——这是中国政府“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的思想。
中国的第二个优势便在于“亚洲工厂”本身。部分低端经济活动的确由于工资增长从中国转移,其中很多由东南亚的大片低收入人群接手。这一过程有其阴暗面。去年一家非政府组织发现,马来西亚电子行业将近30%的工人是强迫劳动。然而随着三星[微博]、微软、丰田和其它跨国企业削减在华生[微博]产,将生产向缅甸、菲律宾之类的国家转移,它们强化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地区供应链。
第三个优势是中国日益成为需求的关键。随着中国消费者开支增长和成熟,“亚洲工厂”将在利润率较高的营销和客服市场占据更大的份额。与此同时,中国人的需求将进一步强化亚洲供应链。对于中国市场,当地承包商相比他国竞争对手更有优势。
灵活的政策可更进一步加强这些优势。东盟能一口吃下低端制造业。美国鞋类进口量来自中国的比例已从2009年的87%降至去年的79%。越南、印尼和柬埔寨承接了所有工作。不过要形成一个更复杂商品与服务的单一市场,东盟做得还远远不够。地区——或毋宁说全球——交易将缓和制造业网络向邻近国家扩展的过程。泰国废除对外国零部件的限制后在汽车制造方面形成优势,这一事例说明正确的政策可将东南亚国家与中国这台制造业机器相结合。
很不幸,其它新兴世界就没有那么多理由高兴了。它们没有可成为地区集团核心的庞大经济体。北美自由贸易区使墨西哥公司直入北美供应链而非中美和南美。高筑贸易壁垒意味着西欧不愿像它曾经帮助中东欧那样帮助北非。
而且即便印度或撒哈拉以南非洲之类的地区从“亚洲工厂”夺取生产,还存在一个问题。制造业也许不再像以往那样促进就业或收入增长。在过去,出口导向型的制造业为大量非熟练工人从田间转移到工厂提供了一种方式,一下就改造了他们的生产力。如今科技进步已造成工厂工人数量减少。中国及其邻国也许将是最后一批通过雇佣大量非熟练工人制造廉价商品便走上发展道路的国家。
出口仍是新兴市场取得成功的必由之路。参与全球市场竞争是提高生产力的最佳办法。不过“亚洲工厂”之外的国家还得依赖多个发展引擎——不只是制造业,还有农业和服务业。印度的IT服务业显示这样做可取得何等的成绩,但该行业属于高技术行业,几乎没有利用该国的人口海洋。
让政策行之有效
这种发展模式要求更多的决策者不要像过去那样拼制造业成本。打造更自由的服务贸易全球体制应是南美和非洲的要务。基础设施建设必须既注重光纤建设,又注重港口和道路。改善教育是必须的,因为努力打入全球市场的国际得有掌握技术的劳动力。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这都是很高的要求,但坐等中国工资攀升把就业送到自己国家是痴人说梦。(柠楠/编译)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