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彬彬:金融稳定报告说了什么?

2020年11月09日07:33    作者:孙彬彬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孙彬彬/陈宝林/许锐翔

  摘要:

  金融稳定报告突出目前整体金融风险可控的同时,特别强调需防范因为应对疫情采取宽松政策后的相关风险。这一论述基本延续今年6月18日陆家嘴金融论坛以来的基调。防风险仍然是当前政策的重心所在。

  报告提出要妥善应对大型企业债务风险,一方面要求通过分类施策、多元化机制加速处置风险资产,另一方面也强调在处置中要维护债券市场融资功能,依法保障债券持有人合法权益。特别强调了在处置过程中要进一步压实各方责任,特别是地方政府的责任。

  从金融机构运营情况观察:银行压力测试不及去年,保险资金运用面临挑战,信托风险加速暴露,当然银行总体评级情况略好于上一年度。

  在继续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方面,报告提出以发行永续债补充银行资本金、继续推进资管行业转型,并将关注重点转向信托业。在稳妥化解高风险金融机构的处置过程中,除了分类施策、多元化机制,还需要考虑高风险机构是否“资不抵债”、以及面临的系统性影响和外部约束还特别强调了地方政府责任。

  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后续工作将转入常态化的风险防控和风险处置,并将积极防范化解潜在金融风险,关注疫情防控期间支持政策的后遗症,实现稳增长与防风险的长期均衡。金融稳定报告体现出当前中国金融风险状态的复杂性,但同时也确实存在改善的一面,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的同时,宏观审慎管理会稳步推进,这也体现了宏观调控跨周期设计的一面。在这个基调下,流动性环境虽然有紧平衡的一面,甚至易上难下,但是毕竟要积极稳妥处置各类风险,同时要继续支持银行发行永续债补充资本,对应都需要资金利率中枢相对稳定,所以我们预计央行后续仍然会维持MLF超量投放以稳定市场预期,我们继续强调当前市场需要关注宏观此消彼长带来的左侧窗口,同时明确十年国债3.2%、十年国开3.7%具备一定安全边际。

  金融稳定报告说了什么

  11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0)》如何看待当前国内金融风险?如何处置与推进?本文进行简要解读。

  1.1. 继续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重点关注大型企业违约风险

  今年的金融稳定报告指出,2019年以来,全球政治经济局势更加复杂严,中国经济金融体系面临的外部压力明显加大。面对复杂局面,金融系统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

  2019年,在全球经济增长动能偏弱的背景下,中国经济的发展成果难能可贵。2020年,疫情对中国乃至全球经济的冲击前所未有,当前国民经济延续稳定恢复态势。

  在宏观稳杠杆、有效、妥善应对金融风险方面,攻坚战取得重要成果。但面对的困难和问题仍然严峻,国际形势更加不稳定不确定,外部约束加大;国内高质量发展仍有短板,部分企业债务违约风险加大,可能传导至金融体系。

  展望未来,金融防风险工作的基础与决心没有变,将保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继续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下一阶段,金融防风险工作料将坚持当前态势,并将重点转向防范大型企业债务违约风险。

  1.1.1. 金融稳定报告具体关注哪几个方面?

  我们先对金融稳定报告主要内容进行简要梳理。

  《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0)》整体结构与2019年相似,全文共20个专题。今年新增的内容主要有主要经济体应对疫情的财政金融政策梳理、大型企业风险监测、信托、金融科技发展与监管、金融控股公司、数字货币等,突出了今年疫情防控和宏观经济逆周期调控政策对金融风险防范的挑战,以及近年来的市场发展和监管动向。同时也有一些重复的主题:银行业压力测试、基金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资管新规、央行金融机构评级、金融机构风险处置以及TLAC。

  1.1.2. 防风险后续工作安排

  2020年是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收官之年,后续工作将转入常态化的风险防控和风险处置,并将积极防范化解潜在金融风险,关注疫情防控期间支持政策的后遗症,实现稳增长与防风险的长期均衡。关注精准处置重点领域风险,补齐监管制度短板,进一步压实各方责任,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1.2. 防范大型企业债务违约的潜在风险

  为应对疫情冲击,主要经济体均推出大规模财政金融政策组合。总体看,这些应对政策发挥了民生保障作用,缓解了企业和居民的现金流压力,有助于缓解经济下行趋势,稳定金融市场,但一些潜在影响也不容忽视。

  IMF10月最新发布的《财政监测报告》提到,经济复苏后亟需应对的遗留问题主要有三方面:高企的公共与私人债务、失业率走高以及不断加剧的不平等和贫困问题。

  今年报告在上述影响外,还特意关注了疫情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一是政府赤字和债务规模大幅上升,加大金融脆弱性。二是未来政策边际调控效果弱化。三是无基本面支撑的情况下助推股市大幅反弹,推高金融市场泡沫。四是溢出效应明显,无限量化宽松政策虽有指标作用、治本效果有限,政策退出存在挑战。

  结合实际情况,由于中国疫情防控态势较好,在上述提到的长期潜在问题中,政府赤字与证券市场问题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相对较轻,证券市场泡沫问题较小,股票指数与利率债收益率水平基本与2019年年初持平。

  主要关注还是在私人债务规模增长方面,特别是大型企业违约风险上。

  过去两年金融报告重点关注非金融企业、地方政府隐形债务、住户部门债务与房地产市场,今年则将重点关注大型企业。原因一是近年来宏观稳杠杆工作初见成效宏观杠杆率的快速上升势头得到遏制。二是反应了近年来债务风险的新特征,信用状态边际好转,违约风险回落,但大型企业违约风险逐步暴露,并伴随进一步扩散趋势。三则是体现了金融风险防范的底线思维,“大型企业普遍具有市场份额大、就业职工多、供应链长等特点,在实体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区域金融稳定具有重要影响。”

  数据显示,2018年,虽然起信用状态边际向好,债务逾期规模增速明显放缓、新增违约主体数持续降低、边际违约率开始回落。但问题在于,市场前期认为风险较低的高评级、大型、上市、国有企业的债务风险逐步暴露,新增违约主体的平均负债规模与资产规模较2018年以前均快速提升,单一企业债务违约可能造成的系统性风险大幅提升。

  我们梳理了信用债市场资产总额超1000亿元的新增违约主体。近年来,大型企业违约呈现出了明显的数量上升、行业分布广泛、国企占比提高、违约因素复杂等多方面特征。

  为更好化解大型企业风险,提出应在以下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一是持续深化企业改革。

  二是分类施策化解风险,资金链紧张的企业要及时调整债务结构,加大资产处置力度,加快资金周转;发展前景良好但暂时遇到困难的企业可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改革重组、市场化债转股等方式化解债务风险;产能过剩行业企业要加大兼并重组力度,整合资源,减少同质化无序竞争和资源浪费;救治无望的“僵尸企业”应依司法程序进行破产清算,实现市场出清。

  三是拓宽不良资产处置渠道和处置方式。推动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改革,加大不良资产收购力度。发展不良资产处置市场,加快不良资产交易平台和拍卖平台建设。

  四是建立健全多元化的债券违约处置机制。积极落实《关于公司信用类债券违约处置有关事宜的通知》,维护债券市场融资功能,依法保障债券持有人合法权益,加大投资者保护力度。丰富市场化债券违约处置机制,支持各类债券市场参与主体通过合格交易平台参与违约债券转让活动。

  五是充分发挥债委会作用。推动出台效力更强的制度文件,明确债委会以及地方政府、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的职责,增强债委会对成员单位的约束力。

  六是完善企业破产法律体系。发挥破产法庭作用,实现案件审理的专业便捷化,加快企业重整、清算进程,避免处置周期过长导致企业资产贬值。报告要求稳妥应对大型企业债券违约风险。

  在妥善应对企业债务违约风险的总基调下,一方面要求通过分类施策、多元化机制加速处置风险资产,另一方面也强调在处置中要维护债券市场融资功能,依法保障债券持有人合法权益。此外,还特别强调了在处置过程中要进一步压实各方责任,特别是债务会与地方政府的责任。1.3. 金融行业稳健性情况

  1.3.1. 银行业压力测试结果不及去年

  客观事实是,疫情冲击下,今年上半年GDP同比增速为-1.6%,实际低于去年银行业压力测试的重度冲击宏观情景假设。结果显示,银行业(特别是中小型银行)资本补充压力较大,信用风险是影响资本充足水平的主要因素,部分中小银行的抵御能力较弱。

  偿付能力测试方面,在轻度冲击与重度冲击下,年末30家参试银行整体的资本充足率均能满足高于10.5%的监管要求。而在重度冲击下,若不考虑外源资本补充,则无法满足监管要求。

  同时,参试银行个体风险抵御能力有所差异。在轻度、中度、极端冲击下,2020年末分别有10家、13家、21家银行未通过测试,均高于去年未通过银行数。并且在不考虑外源资本补充的情况下,多数银行无法仅靠利润留存逐步满足监管要求。

  信用风险是影响参试银行资本充足水平的主要因素,在轻度、中度、极端压力情景下,银行不良贷款率都将大幅上升,且同样普遍高于去年测试水平。市场风险对参试银行资本充足水平影响有限。

  敏感性压力测试方面,大中型银行对整体信贷资产质量恶化的抵御能力较强,部分中小银行的抵御能力较弱。相对于去年测试水平,结果同样有所下滑。即使在低档次的冲击假设中(冲击1假设整体不良贷款率上升100%、房地产贷款不良率增加5%、受疫情影响较大领域中50%变为不良、地方政府债务不良提高5%、最大1家非同业违约损失率60%,利率债收益上行250BP、表外业务垫款敞口5%),也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中小银行未能测试,30家大中型银行则全部通过测试。

  流动性测试方面,参试银行流动性承压能力整体较强。1550家参试银行轻度和重度压力测试通过率分别为94.90%和91.87%,较2019年分别上升2.59和5.45个百分点。其中,轻度情景下,30家大中型银行全部通过测试;重度情景下,有6家银行未通过测试,好于2019年测试结果。但同业依赖高的银行流动性承压能力较差。

  1.3.2. 保险资金运用挑战

  报告提出,保险行业资金面临市场利率下行、债券市场违约增加和长久期资产供应不足等挑战,资产配置压力有所加大。

  一是资产负债错配。2019年第二季度末,人身险公司负债平均久期13.19年,较2018年底延长2.01年,而资产久期仅延长0.52年达到5.76年,导致久期缺口扩大近2年达到7.43年。二是投资收益受股票市场波动影响较大;三是固定收益类资产信用风险上升;四是另类投资项目透明度和流动性低,管理难度大等问题和风险。

  报告具体提出了以下政策建议:

  一是立足保险业长期发展,加强资产负债匹配管理。

  二是加强另类投资管理能力,更好服务实体经济。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保险业应充分利用自身资金长期、稳定的优势,对具有盈利能力但暂时遇到困难的企业提供股权、债权融资支持,也可以优先选择资质较好、信用等级较高的基础设施、不动产进行投资,还可以在养老健康服务产业、新型城镇化、科技创新企业等市场前景广阔、潜力巨大的领域有所作为。同时,针对保险另类投资金额较大、期限较长、操作复杂、风险隐蔽性强的特点,要注重防范投资过程中的法律风险、操作风险和利益输送问题。

  三是通过科技赋能等多种方式,加强风险管理。

  四是加强保险资金运用监管,防范金融风险。按照“放开前端、管住中后端”的总体思路,强化对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监管的硬约束,强化资金运用内部控制和信息披露的硬要求,推进资产管理公司法人监管、分类监管、产品监管、行为监管,落实资管新规要求。

  五是大力发展债券市场,增加长期债券供给。保险资金债券投资规模巨大,高效规范的债券市场可对保险资金运用提供良好支撑。为解决保险公司“长钱短用”资金错配难题,应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债券市场结构,增加长期债券供给。

  六是全面深化股票市场改革,促进与保险资金的良性互动。

  保险资金运用转型有利于债券市场的长期发展,短期内,资管新规仍对需求有一定程度冲击。期限选择上利好于长期债券,行业选择上利好于新型城镇化、新基建与新型产业。

  1.3.3. 信托业风险加速暴露

  报告今年以专题形式讨论了信托业风险。指出,“目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信托业风险加速暴露,少数信托公司已劣变为高风险机构,需要予以高度关注,多措并举防范化解相关风险。”

  2007-2017年以前是我国信托业的高速发展阶段,但激进的经营风格也积聚了大量风险。2018年以后,信托业进入转型调整时期。2018年4月,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管理局出台《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资管新规),统一同类资管产品监管标准,防控金融风险。信托业自此开始转型,压降通道业务和多层嵌套规模,行业规模有所回落。

  转型调整下,我国信托业行业规模有所回落,经营业绩保持平稳。行业整改取得了一定成效,单一资金信托规模下降明显,通道业务降幅明显。

  但如此同时,信托业风险也加速暴露,存在外溢可能。强监管、严排查使行业风险暴露更为充分。截至2019年末,信托资产风险率2.67%,较上年同期大幅上升1.69%;管理类信托资产风险率3.04%,同比上升1.75%,相关风险可能跨行业、跨市场、跨区域传染;事务管理类信托资产风险率2.29%,同比上升1.53个百分点。今年7月,新华信托已被监管部门依法监管。

  信托风险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经营风格激进,部分信托公司过度追求盈利目标而忽视风险防控,利用固有资产激进从事股票和股权等高风险投资,可能遭受较大程度的投资损失;违规开展或参与具有滚动发行、集合运作等特征的非标资金池信托业务,导致期限错配,可能面临兑付风险。

  二是治理不健全,股东违规明显。

  三是未能“卖者尽责”,刚性兑付违背“买者自负”。

  四是滥用制度灵活性,监管套利活动层出不穷。

  五是外部环境尚不成熟,信托业回归本源存在难度。

  监管将重点转向信托业,势必进一步压降非标业务,短期可能冲击债市需求,但长期有利于标准化业务的开展与债券市场稳定。对高风险信托的处置,可参考本文后续内容。

  1.4. 宏观审慎管理

  1.4.1. 央行金融机构评级

  2019年第四季度,央行评级范围涵盖了4400家银行业金融机构,相较于2018年四季度多出23家。

  整体上看,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整体经营稳健,风险总体可控。2019年第四季度高风险金融机构数量环比大幅减少104家,较上年同期减少42家,风险有所收敛,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阶段性成效。

  从机构类型看,大型银行评级结果最好,农合机构风险较高。

  1.4.2. 资管行业转型发展

  《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资管新规)实施以来,央行同监管部门,通过去通道、破刚兑、限错配、降杠杆等措施,引导资管业务良性发展,影子银行无序扩张得到有效治理。

  今年7月底,在充分考虑2020年以来疫情影响的实际情况,在坚持资管新规政策框架和监管要求的前提下,审慎研究决定,延长资管新规过渡期至2021年底,同时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完善配套政策安排,平稳有序推进资管行业规范发展。

  今年金融管理部门继续完善资管业务标准规制,补齐监管短板。即便在资管新规延期的情况下,资管行业转型仍将稳步推进,并不会出现大幅放松。 

  1.4.3. 稳妥化解三家中小银行风险

  精准处置高风险中小银行风险是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最艰巨的任务之一。截至今年7月份,已稳妥处置包商银行、恒丰银行、锦州银行等中小银行风险。

  高风险金融机构的风险处置仍需持续,2020年7月,相关监管部门依法接管天安财险、华夏人寿、天安人寿、易安财险、新时代信托、新华信托、新时代证券、国盛证券、国盛期货等9家机构,将坚持分类施策,根据每家机构的风险情况,采取不同化解方式。

  回顾三家中小银行的风险处置,分类施策是充分考虑了各机构的不同特征,才相应采取了不同处置方式,实现了风险的有序稳妥化解。以收购承接方式处置包商银行风险,有序打破刚性兑付;以“地方政府注资+引战重组”的方式处置恒丰银行风险;以“在线修复”方式化解锦州银行风险。在处置过程中,报告提出了三点考虑:

  一是对于出现流动性风险但资可抵债的金融机构,在其提供合格且充足的抵质押物的前提下,尽量推动“在线修复”,存款保险基金或中央银行可提供流动性资金支持;对于资不抵债的机构,原则上应严肃市场纪律,实施市场退出。

  二是要考虑系统性影响,对于具有系统性影响的金融机构,即使其已资不抵债,实践中也难以“一破了之”,要权衡好防范系统性风险和防范道德风险之间的关系。

  三是要考虑外部约束,外部约束包括对风险底数的掌握程度、处置时的市场状况以及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金融风险处置需充分发挥地方政府作用,压实其属地责任。实践表明,往往地方政府越主动担当、责任压得越实,处置效果越好、进展越顺利。

  从这个角度看,后续监管可能仍会相对温和地处置高风险金融机构。并且会更为强调在处置过程中压实各方责任,特别是地方政府的责任,这也是本次报告专题讨论建立金融委办公室地方协调机制,加强中央和地方金融协作的政策逻辑。

  1.4.4. 银行发行永续债

  今年金融稳定报告提出,“下一阶段,相关部门还要继续推动银行发行永续债补充一级资本,进一步增强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人民银行将综合考虑市场情况和金融机构合理需求,继续采用市场化方式稳妥审慎开展CBS操作,支持各类银行特别是经营稳健的中小银行发行永续债补充资本,努力形成市场化补充银行资本、恢复银行信贷扩张能力、支持经济企稳向好的经济金融良性循环。”

  银行永续债的发行始于2019年1月,目的是补充银行其他一级资本。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银行信贷资产风险上升,核心资本进一步充足率有所降低。分情况看,近年来大型商业银行与股份行的资本充足率稳步提升,而城商行与农商行有下行趋势,因此补充一级资本金的需求更为强烈。

  为推动银行永续债发行,解决永续债发行障碍,今年以来,央行会同相关部门积极解决永续债发行障碍。主要有两方面工作:

  一是央行持续开展央行票据互换(CBS)操作提高了永续债市场的流动性。人民银行在2019年1月首只银行永续债发行时,即创设了央行票据互换工具(CBS)。机构可以使用其持有的合格银行发行的永续债,支付必要的费用,从人民银行换入等额央行票据。去年8月以来,截至今年10月28日,央行连续15个月开展50亿元以上的央行票据互换(CBS)操作,并将费率从0.25%降低至0.1%。但相对而言,银行永续债的流动性仍相对较弱。

  二是明确了银行永续债的债权类资产认定与会计处理。人民银行与财政部和监管部门积极协调,明确银行永续债可以税前列支,提高了银行发行永续债的意愿及永续债的吸引力。

  但银行永续债的发行可能仍有一定压力。一方面受资金利率与利率回升预期的影响,另一方面受资管新规影响产品净值化整改、老产品退出、现金管理类理财对期限以及资产投资范围要求更为严格等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对投资者与发行人会计处理一致性的问题的担忧,本次报告也并未明确提及是否需要执行永续债在发行人与投资人两端需采取一致的会计确认,这对银行永续债的发行可能形成一定压力。

  整体而言,当前银行永续债供给压力较大,后续票面利率有望提升,压缩与非金融机构永续债的利差空间,同时进一步提升中小银行(城商行与农商行)的发行比例。

  1.5. 小结

  金融稳定报告突出目前整体金融风险可控的同时,特别强调需防范因为应对疫情采取宽松政策后的相关风险。这一论述基本延续今年6月18日陆家嘴金融论坛以来的基调。防风险仍然是当前政策的重心所在。

  报告提出要妥善应对大型企业债务风险,一方面要求通过分类施策、多元化机制加速处置风险资产,另一方面也强调在处置中要维护债券市场融资功能,依法保障债券持有人合法权益。特别强调了在处置过程中要进一步压实各方责任,特别是地方政府的责任。

  从金融机构运营情况观察:银行压力测试不及去年,保险资金运用面临挑战,信托风险加速暴露,当然银行总体评级情况略好于上一年度。

  在继续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方面,报告提出以发行永续债补充银行资本金、继续推进资管行业转型,并将关注重点转向信托业。在稳妥化解高风险金融机构的处置过程中,除了分类施策、多元化机制,还需要考虑高风险机构是否“资不抵债”、以及面临的系统性影响和外部约束还特别强调了地方政府责任。

  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后续工作将转入常态化的风险防控和风险处置,并将积极防范化解潜在金融风险,关注疫情防控期间支持政策的后遗症,实现稳增长与防风险的长期均衡。金融稳定报告体现出当前中国金融风险状态的复杂性,但同时也确实存在改善的一面,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的同时,宏观审慎管理会稳步推进,这也体现了宏观调控跨周期设计的一面。在这个基调下,流动性环境虽然有紧平衡的一面,甚至易上难下,但是毕竟要积极稳妥处置各类风险,同时要继续支持银行发行永续债补充资本,对应都需要资金利率中枢相对稳定,所以我们预计央行后续仍然会维持MLF超量投放以稳定市场预期,我们继续强调当前市场需要关注宏观此消彼长带来的左侧窗口,同时明确十年国债3.2%、十年国开3.7%具备一定安全边际。

  (本文作者介绍:天风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孙彬彬)

责任编辑:张文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网络文学盗版一年损失近60亿 侵权模式“花样百出” 香港诊所被曝给内地客人打水货疫苗 给香港人用正品 铁路部门下发买短补长临时办法:执意越站加收50%票款 优速快递董事长夫妻双双身亡 生前疑似曾发生争执 澳大利亚房价暴跌:比金融危机时还惨 炒房团遭赶走 五一旅游前10大客源城市:上海北京成都广州重庆靠前 五一假期国内旅游接待1.95亿人次 旅游收入1176.7亿 华为正与高通谈判专利和解 或将每年付5亿美元专利费 游客在同程艺龙订酒店因客满无法入住 平台:承担全责 花650万美元进斯坦福当事人母亲发声:被录取后捐的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