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斌:沃伦·本尼斯那时候

2020年07月02日12:38    作者:杨斌  

  意见领袖丨杨斌

  【导语】近日,沙因教授新著《谦逊领导力》中文版上市,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领导力研究中心主任杨斌教授作为“沙因组织文化与领导力系列”主编,为这套丛书专文做序。在这篇专文中,他提到了2004年发表在《商学院》杂志的旧作《沙因老头》。我向《商学院》杂志的朋友要到了这篇文章,已于6月20日发布。此外,我们也陆续找到了杨斌博士2002-2004年在MIT斯隆管理学院时给杂志撰写的一些专栏文章,谈管理学者,评管理教育,今天读来也多启发,甚至不乏新意。我们选择其中一部分分享出来,与大家共勉!

  今日分享的是从沃伦·本尼斯的一本著作《极客与怪杰》聊斯隆四、五十年的演化:今昔对照,时代的变迁究竟改变着什么,还有什么没变,这种比较研究的方法,确实能够帮助我们把很多事情看得更透彻,这也是《极客与怪耋》一书的妙处。

  【斯隆管理游记之八】

  沃伦·本尼斯那时候

沃伦·本尼斯沃伦·本尼斯

  我在之前的某一期专栏中曾谈过,如果有心翻拣一下你所在组织的老照片,一定能在里头很找到些有趣的发现——台湾企业讲究办“尾牙”,大陆单位如今也都要搞搞“年终联欢”什么的,年复一年,老是为如何出新出彩并赋予意义而发愁,我觉得让“老照片”说话其实是个可以试试的点子。

  举个例子,我在斯隆学院看到它有张早期毕业生们的合影照,单看起来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觉察,但是,把另外一张照片跟它对照起来看,就发现真有意思。一上一下两张,上面是张室外照,站得错落有致的斯隆学院的硕士项目毕业生们领带西装神气倜傥,一副出去后就要去改变这个世界的模样;下面的照片呢,是张室内照,坐在沙发上或是席地而坐,是标致体面的另一群一一毕业生们家庭生活的另一半。看看我的用词也许你仿佛也已经用脑子看到,上面的那张全都是男性;而下面的这张则全是女性,是他们的“家属”——家属这个词,在如今的中国已经越来越少听到了——不含糊地,下面这张照片的说明中干脆用了“wives of the early class“(早期学生的太太们)的说法。

  照片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回到斯隆刚刚成立不久,二战结束不久,美国郊区生活开始迅速发展,各个行业都生机无限的年代。1956年,美国白领阶层的人数超过了蓝领人数;1959年,德鲁克在《明天的里程碑》一书中明确提出了“知识工作者”这个新概念;那段时间,安娜·埃莉诺·罗斯福(这个名字也许比罗斯福夫人更恰当)正在为各种平等权利(也包括女性工作的权利)而努力奔走。斯隆的老照片所呈现的,正是那个时候美国工作场所的真实性别面貌,这种情形其后还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我正在读的领导学宗师沃伦·本尼斯的一本新著,也特别提到了这一段,并且揭示了更多的细节。

  安娜·埃莉诺·罗斯福

  这本书叫《极客与怪耋》(Geeks& Geezers),是本尼斯与埃森哲咨询公司的一位合伙人托马斯合著的新书,目前算是商业与管理类书籍中的超级热销书,也许可以译介给国内读者。这两位作者如果说有什么共性,还是得说回斯隆,本尼斯在1953年至1967年执教斯隆学院,而托马斯也是在加盟埃森哲之前任教斯隆,并且参与了斯隆LFM(Leaders For Manufacturing)项目的开创。

  在《极客与怪耋》一书中,本尼斯回顾了他在斯隆教书的时候,业界正处于“大企业与组织人”的阶段。本尼斯那时候,“每一个斯隆学院的学生都是一个已婚的白人男性,35岁左右;班上偶尔也有“少数民族”,指的是加拿大人;并且几乎没有任何学生是来自于创业企业、小公司的。商学院里头的座位上全都坐着大公司的男人们”。

  一转眼五十年就过去了。情况变化了很多。2002年斯隆的女生已经占到了全部学生的27%。来自美国之外的学生占到了40%,美国国内学生中的少数族裔也占到了18%。斯隆中国合作项目午餐会的时候,前院长瑟罗教授也回忆起原来他所教的学生中,对于整个国际的认识和观念有多么肤浅,而现在,“国际”变成了学生们关心的一个热点,成了他们未来事业的一个新的增长极,就像新世纪的“新大陆”、“西部”,但仍然知之甚少。

  本尼斯那时候觉得很自然的事情,今天会让大家感到难以想象,这是个历史的进步。在《极客与怪耋》中,所采访的“极客”(年龄在33岁以下的一代新领导者)中,女性占39%,也大大超过了12%一他们所采访的“怪耋”(70岁以上的一代领导者)中的女性比例。

  不过,也还只是个开始。以MIT为例,说几个插曲——MIT里头,总是不断有人呼吁把校徽中的那代表“心灵”与“力量”的两位男士,改为一男一女——这不是什么打趣说说的较真,今年MIT所发布的五份调查报告中,都详细地披露了对于女性教职员所存在的各种歧视(或者,叫做不公平对待)。报告中特别指出,占所有教员总数18%的女性教授在升职、薪水、以及参加某些重要委员会发表意见时,总会受到带有某种不平等的对待(有时候,作为女性的代表这个角色本身,就意味着是因为女性角色而才有的进入委员会的机会——潜台词是,你并不够格)。很多小场合当中,女性教授还是经常感到了来自无形、不言的氛围中对她们的不欢迎、不公正。还有人认真地在MIT的学生校报上建议说,MIT(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应该改名为Men ‘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今天中国的大学里,跟商、管理相关(也包括很多文科)的院系,女生占比是大大“领先于”北美的。总是听到有人是不喜欢这样的占比的,觉得一定是选拔中功课成绩的因素占得太大,而“女生就会考试”;有的则认为未来女生在上层的成才率(出人头地)的难度很大、数量很少,培养这么多女学生是某种“教育资源的浪费”,“将来她们是不创造多少GDP的”(指的是家庭成员间的劳动与服务不计入GDP)。抛开政治正确的因素,后一种说法,也许对于女性经过良好的大学教育而更多地扮演家庭中的“caring”(照顾性)的角色是一种层次低的、贡献低的、不划算的回报,不仅对个人,也包括对社会。这本身不仅有对caring价值的错误认识,也包括着对教育成果的狭隘看法,我心中很不以为然,以后再展开说。但,女生占比的较大幅度提高却没有转变为教授、科学家、政治家、企业家中女性的占比,这个路径当中,有许多分析要细细地去做,有许多障碍(内心与外在)要层层地打破。

  今昔对照,时代的变迁究竟改变着什么,还有什么没变,这种比较研究的方法,确实能够帮助我们把很多事情看得更透彻,这也是《极客与怪耋》一书的妙处。

  附注:文中那本我当时正读的书后来在SARS期间得空翻译,非典之后正式出版,大陆地区最终译名为《极客与怪杰》,而未采用我最初建议的“怪耋”一词;这当中出版社考虑到了很多大众营销因素,但仍让我感到一丝遗憾。

  (本文作者介绍: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领导力研究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张文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网络文学盗版一年损失近60亿 侵权模式“花样百出” 香港诊所被曝给内地客人打水货疫苗 给香港人用正品 铁路部门下发买短补长临时办法:执意越站加收50%票款 优速快递董事长夫妻双双身亡 生前疑似曾发生争执 澳大利亚房价暴跌:比金融危机时还惨 炒房团遭赶走 五一旅游前10大客源城市:上海北京成都广州重庆靠前 五一假期国内旅游接待1.95亿人次 旅游收入1176.7亿 华为正与高通谈判专利和解 或将每年付5亿美元专利费 游客在同程艺龙订酒店因客满无法入住 平台:承担全责 花650万美元进斯坦福当事人母亲发声:被录取后捐的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