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遇到过这些情况?
某App会员预订机票时
机票价格在填写信息后却突然上涨
不同用户在同一平台上预订房间
价格却明显不同
换个手机登录网购APP
同一商品的价格相差几十到上百元
……
一段时间以来
在网络社交平台、投诉平台 【下载黑猫投诉客户端】上
备受诟病的大数据“杀熟”非但没消失
反而屡见不鲜
别怕,国家出手了
↓↓↓
《关于开展“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的通知》内容。
外卖、网购、打车、酒店……
大数据“杀熟”现象屡见不鲜
日常生活中,大数据“杀熟”现象屡见不鲜。比如常用的商旅软件,当你在APP搜索机票或酒店时,算法就会分析你之前的购票或订房记录,如果你是“优质老客户”,那么在展示机票或房间价格时,你看到的可能会比其他用户看到的高出很多。
人们最常用的网约车亦如此。当你打开软件,后台的算法会迅速启动,如果它确认你是老用户,而且你常打车去高档小区或商务场所,或者你平时叫车不在意加价,算法就可能在原本正常的计价基础上,悄悄给你加上一个“溢价系数”。
不仅如此,大数据“杀熟”还常见于电商购物、外卖订餐等领域,这些平台所用的套路也基本相同。
大数据“杀熟”,其实是网络平台利用算法分析你的消费习惯、支付能力等数据,然后为你“量身定价”。“简单来说,就是同样的商品或服务,你看到的价格会比别人高得多。”绿盟科技数据安全咨询专家曾令平说。
如何避开大数据“杀熟”?
曾令平认为,增强自己的数据安全意识和维权意识是“王道”。“我们可关闭个性推荐、广告推送等不必要的‘按钮’,保护好自己的个人信息和隐私数据;当发现自己被‘杀熟’时,一定要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前几年,
一场大数据“杀熟”官司轰动一时
也真正让人们看清了平台“杀熟”的嘴脸
↓↓↓
胡女士一直通过某在线旅行APP预订机票酒店,是该平台钻石贵宾客户。2020年7月,胡女士支付2889元在该APP上订购了一间豪华湖景大床房,离开酒店时她偶然发现酒店的实际挂牌价仅为1377.63元。胡女士与该平台进行了沟通,对方仅退还了部分差价。对此,胡女士以平台采集个人非必要信息进行大数据杀熟为由将其诉至法院,法院认定该平台存在价格欺诈及欺骗行为,最终以平台“退一赔三”收场。
利用算法“杀熟”
平台短期内确实可以“赚”到更多的钱
但也失去消费者的信任
是典型的“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
来
评
有
礼
你是否亲身经历过大数据“杀熟”?说说你的经历,包括在哪个平台、哪种情境下遭遇了价格歧视。你当时是如何应对的?是否意识到自己被“杀熟”了?
大数据“杀熟”对你的生活和社会生产造成了哪些影响?多部门实行相关整治行动,你认为能否有效整治频发的大数据“杀熟”乱象?
你有主动干预/避免大数据“杀熟”的经历吗?比如关闭个性推荐、广告推送等。你认为消费者应该如何提高自己的数据安全意识和维权意识?
评论区等你
↓↓↓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