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国防报
“何大哥,我们来看您了,这是老首长的日记本原件,请您收好。”11月21日一大早,辽宁省军区沈阳第一退休干部休养所工作人员来到革命烈士何渠若家中,将一本泛黄的战地日记,交还到他的儿子何自为手中。
“父亲的这本日记,记录了他在战场上的点点滴滴……”接过日记本轻轻翻开,何自为向工作人员缓缓讲述父亲何渠若的故事。
何渠若原名蓝克纯,1920年出生于广东省大埔县一个农村家庭。受先进思想影响,何渠若中学时期开始在党组织领导下开展抗日运动。1938年中学毕业后,他在党组织推荐下,赴延安抗大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参加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荣立特等功,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1951年9月20日,辑安。二时左右,到达下车终点。国境线上的辑安,鸭绿江在望,对岸就是朝鲜的山水……”1951年9月,时任志愿军第16军47师140团政委的何渠若,带领部队在吉林辑安(现吉林省集安县)集结待命。
1951年9月24日,他写下入朝后的第一篇战地日记——
“光荣的日子来到了,当晨曦升起的时候,我站在鸭绿江的桥头,看着我们英雄的志愿军雄赳赳地通过去,每一个人均露出愉快而自豪的微笑……一过江,心情就变了,沿途已有战争的痕迹,连边境的小集镇也难幸免……”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让每一名出国作战的志愿军将士都深感光荣和自豪。然而,看着战争带给朝鲜百姓们的创伤,狠狠打击美帝侵略者的想法,充盈在每个人的内心。
1951年10月5日14时,当部队行军至黄草岭附近的风林里一带时,突遭敌机空袭。何渠若指挥部队,利用地形掩护,用高射机枪对敌超低空飞行的战斗机群进行集火射击。经1小时激战,140团以轻伤1人的代价,击退敌机。
随后的数天,部队时常受到敌机袭扰,何渠若带领部队奋勇反击,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看着美丽的村庄、善良的人民惨遭蹂躏,何渠若在日记本里这样写道:“从今天起多钻研军事,除去一切,拿出百倍勇气来,真正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把部队带成英雄部队。”
入朝不久,恶劣的自然环境加之长期野外行军,让原本就患有肠粘连、胃病、小肠疝气和心脏病的何渠若,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在他的日记中,多次记录了病痛对他的折磨和渴望上阵杀敌的迫切心情——
“1951年10月22日,今日病痛中,未起来,灌了一次肠,大泻了一次,疲软不堪……面对着严重的任务,而自己被迫病倒下来,十分酸楚,说不出的滋味……”
“1951年10月24日,预定今日下去检查,奈何一身关节疼痛,头晕脑痛……下午参观了我们自己盖房的位置,在一条小山沟里,很隐蔽要改造地形。”
因身体原因,1951年11月29日,何渠若从一线指挥员岗位调整到志愿军速成中学任政委,为提高干部政治文化素质做了大量工作。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字,但谈判仍在继续。1958年,何渠若率部从抗美援朝战场撤回祖国。1971年2月,他奉命担任朝鲜军事停战委员会中国人民志愿军委员、朝中方面中国人民志愿军首席谈判代表。
以首席代表身份重返朝鲜后,何渠若利用点滴时间,整理18年来的“军停会”档案,和同事一起耗时10个月,形成《十八年军停会斗争策略》,为接下来的谈判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据时任朝鲜军事停战委员会朝中方面中国人民志愿军代表团首席参谋苗杰回忆录记载,谈判期间,谈判代表有时一坐就是六七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且中间不休息。一旦有人起身上厕所,对方便会认为是退场抗议。为了维护中国代表团形象,在谈判前一天晚上,大家便开始禁水禁食。
“那时,父亲总把急救药品揣在兜里,以防万一。”何自为说,因为谈判常常久坐,加之不规律的作息和饮食,父亲的身体越来越差,但他一直将谈判工作看得高于一切。
1972年冬季的一天,何渠若正在谈判时,突发心脏病,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呼吸急促。他强忍病痛,坚持至谈判结束才到医院检查。翌年2月,何渠若回国治疗。
仔细翻阅何渠若的日记,他这样写道——
“我亲爱的祖国啊!我们一定会守住你,一寸土地也要干到底……”
“今日是我们伟大祖国,人民共和国二周年国庆纪念日。我们在朝鲜以无比的欢欣,在一个小小山沟内收听北京的盛大庆祝检阅大典……”
在何渠若数十万字的战地日记中,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对党的拥护,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情厚谊。
1973年9月,何渠若病逝,时年53岁。
1984年2月17日,民政部批准何渠若为“革命烈士”。1993年7月25日,他的骨灰被移放至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不觉中已至中午,合上日记,何自为擦去眼角的泪水,将日记本放在父亲遗像前,轻声说:“父亲,第十一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马上就要回国了,到时候我会带上您的日记,替您迎接战友回家。”(■荣俊运 李禹墨 王 丹)
责任编辑/ 张轩玮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