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多地宣布出生人口出现反弹的消息引起广泛关注,一度冲上热搜。
据媒体报道,今年7月,广东省人口发展研究院、广东省人口基金会举行的专题座谈会透露,今年1至6月,广东住院分娩活产数较去年同期增长1.4%,出生人口下降趋势或有望缓解。
除了广东以外,多地官宣出生人口“反弹”,包括山东青岛、湖北天门、陕西宝鸡、内蒙古阿拉善盟等地上半年出生人口数量增加。
除了“龙年”生育偏好以外,多位受访专家表示,地方已经推出的生育支持政策,让生育友好更加可感可及,提升了育龄群众生育意愿。
1
各类支持措施同步推进
不久前,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记者调查了解到,目前多地已出台生育支持相关措施,包括经济支持、服务支持、时间支持、文化支持等。
首先是经济支持。据国家卫健委介绍,目前全国已有23个省份在不同层级探索实施生育补贴制度,20余个省份按程序将辅助生殖类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今年8月,湖北省宜昌市伍家乡共同村召开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明确规定共同村村民合法生育二孩、三孩将给予一定金额补助,生育二孩奖励2万元,生育三孩及以上奖励5万元。
今年10月,江西省赣州市上犹县出台规定,“对生育二孩、三孩的家庭,生育后且已在我县上户口的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7000元、13000元”。教育和购房方面,第三孩在该县就读公办幼儿园,免收保教费;第三孩在该县就读义务教育学校,免收课后服务费。二孩、三孩家庭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可享受“长幼随学”入学政策。
接着,江西人口小县——抚州资溪也发出生育“红包”,对2024年1月1日以后新出生并登记在资溪户籍的二孩、三孩家庭分别发放2000元、5000元的一次性育儿津贴。此外,对于符合条件的生育三孩的家庭,每孩每月发放400元育儿补贴,直至孩子年满3周岁。
其次是服务支持。例如,江苏省苏州市加快完善“15分钟托育服务圈”,在社区普惠托育点因地制宜开设乳儿班、托小班、托大班、亲子班等班型,提供全日托、半日托、临时托、计时托等多样化服务,就近就便为百姓提供更普惠、更放心的带娃服务。
另外是时间支持。据了解,目前各省份普遍设立15天左右的配偶陪产假,5至20天的育儿假,各省份产假普遍延长至158天以上。
还有文化支持。近年来,多地大力推进婚俗改革、深化移风易俗。例如河北省滦州市大力整治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突出问题,低价彩礼、零彩礼、低碳婚礼等一系列文明新风正悄然兴起。
2
生育支持政策如何进一步细化、优化?
、
受访专家表示,在当前人口生育率偏低的形势下,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不仅需要国家层面打好“组合拳”,还需要进一步细化政策,引入多方力量参与,保证政策切实落地。
不少育龄人群感慨“生不起、养不起”,杭州市妇女儿童健康服务中心主任洪丽冰建议,进一步降低孩子的生育、教育、养育成本,减轻年轻人的压力和负担,发展普惠性公共托育服务,鼓励用人单位为职工提供托幼服务等。
专家:夫妻双方可"共享"产假 减税更精准
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副教授曾永明建议,在生育激励方面,也可借鉴瑞典、丹麦等北欧国家的模式,建设公共托育机构、补贴托育费用,夫妻双方可以共享带薪育儿假。“我们中国目前的产假主要是覆盖在女性身上,但是有些发达国家它是夫妻双方来共同分摊我们的产假,来促进女性的就业。”
据新京报报道,早在2019年,上海市妇联就曾提出“产假夫妻共享”建议:夫妻双方休产假的具体天数,不再是“官方指定”,而是由他们协商和共享。这样一来,在应聘就业环节,男性不用被生育耽搁工作的“比较优势”就没了,职场竞争力差距也缩小。
不过,也有网友指出,与其将“你休N天,我休(138-N)天”的算术题抛给夫妻双方,不如只做加法,将男性产假天数大幅增加,“不裁长只补短”进而让男性休更多产假,才是治本之策。产假加长后,男性很难再以“没时间”为由推脱育儿责任,“丧偶式育儿”的局面也能得到缓解,女性的生育意愿或许也能有所提高。
此外,曾永明认为,我国现行的税费专项扣除政策,已经涉及到赡养老人和婴幼儿照护这部分群体,如果我们分一孩、二孩、三孩家庭进行分类退出更有针对性措施,可能还能进一步提升我们的生育率。
多位受访人士建议,要全面实施家庭发展计划,探索发展以家庭为单位的就业、养老、住房、税收和保险体系,逐步探索建立以支持和保障家庭成员充分发展为目标的综合型家庭福利政策。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