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2024第三届绿色金融论坛在上海市普陀区半马苏河国际会议中心成功举办。作为第七届进博会上海交易团配套活动,本次论坛由人民日报社《国际金融报》主办,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政府、第七届进博会上海交易团、国家绿色发展基金、绿色金融60人论坛、上海财经大学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院提供支持。
7日下午,本届论坛特别设置的“智能软件与研发服务专场”为政府和企业搭建起直接对话的桥梁。来自金融和科技等领域的行业精英们针对人工智能、大模型、ESG、金融服务等主题进行了研究成果与实践案例分享。
同时,在圆桌会议环节,与会者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定制化解决方案、灵活的服务模式以及跨领域的合作,帮助企业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实现转型升级。
来自江苏、上海、浙江、北京、安徽等省市的50余位政府、企业及行业组织代表齐聚一堂,共同参与了这场思想碰撞的盛宴。该主题专场由上海市普陀区科委副主任陆海主持。
在专场伊始,陆海向与会嘉宾们介绍,智能软件、研发服务、科技金融、生命健康四大产业目前在普陀区的整个财税构成方面,已经占据非常主导的地位。“可能大家在上海生活得久一点知道,普陀区的核心支柱产业,其实原来并不是科技型的产业,大多数是商贸业,但是经过2015年以来的转型升级,我们普陀区现在是以科技立区。”谈及科技,陆海重点向大家介绍了普陀区的特色科创布局——“中华武数”。
“中华武数”由普陀区四个“金字招牌”各取一个字组成而来,分别对应的是国家级科技园区“中以(上海)创新园”、上海市与清华大学共同发起设立的“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普陀区倾力打造的科创平台“武宁创新共同体”、数字化转型示范区“海纳小镇”。
科研攻关、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离不开金融的有力支持。作为主旨发言环节的首位演讲嘉宾,中信银行上海中环支行行长张熙岚着重介绍了全生命周期综合服务,“科技型企业在整个金融的服务周期里面,无论你是刚刚注册成立的,属于在创业阶段的,还是在成长阶段、上市阶段,包括后续的成熟阶段,以及企业面临困难时期,我们都有一系列服务”。
结合全生命周期,不仅仅是中信银行,中信证券、中信建投也会共同参与这一全产业链的服务。根据张熙岚现场分享的内容,针对“股贷债保”综合金融需求,中信汇集了集团内银行、证券、保险、私募股权等金融资源,为科技型企业提供“股权+债权”“商行+投行”“融资+融智”的“不止于银行”接力式综合金融服务。
作为普陀区的硬核实力代表企业,信创科技公司微京科技近期落地普陀区的科创产业空间“创新里”。此次,该公司创始人杨剑波携DealRisk智能投研系统参会。据介绍,微京科技解决的是中国金融系统,特别是大型金融机构核心计量引擎严重依赖外资科技厂商的问题,对核心的市场风险、资产负债、监管资本等模型引擎进行自主研发,这是金融机构被“卡脖子”的领域。虽然研发难度很高、投入巨大,但杨剑波坚定地表示,“我们大的策略就是,只做门槛高的事情,做难而正确的事情。”
在本届绿色金融论坛期间,ESG被多次提及,广受关注。在智能软件与研发服务专场,ESG同样也是一个热点话题。作为深耕行业多年的专家,上海柏科管理咨询股份有限公司曹鹏董事长表示,ESG信息披露面临着信息披露与报告的等同性、年报和ESG报告的一致性、ESG风险管理信息的逻辑性、ESG指标单位的标准化和国际性等主要问题。曹鹏表示,ESG一定要和企业的风险管理相结合,纳入到企业的经营风险管理里面,对于ESG目标计划,要贯彻落实监督、绩效改进、测量考察等,最终实现质量价值的提升。
他还表示,我国企业众多、设备设施多、风险面大量广,防控难度极大,因此一定需要有数字化的手段助力政府和企业解决现实难题。值得一提的是,曹鹏在分享中提到了AI大模型安全知识库问答系统,利用图像识别+AI大模型技术,自动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以及通过大数据+AI大模型分析,生成详尽的事故分析报告,辅助决策。
2024年被广泛视为大模型应用的启航之年,大模型技术的价值已毋庸置疑地成为业界共识。然而,随之而来的更为紧迫的议题是:大模型技术究竟能在哪些领域发挥效用?哪些具体场景能够实现其落地应用?以及我们该如何操作才能切实地创造出真正的价值?
上海速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刘玉节深刻洞察到,当前社会正处于一个充满易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和模糊性的乌卡时代,风险已成为个人与企业必须正视的核心议题。在数字化转型的洪流中,企业从思维方式、组织行为、决策过程到沟通文化等多个层面都经历了深刻的变革,风险管理也因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针对这些挑战,刘玉节在分享中强调,风险管理领域亟需进行数智化转型,其核心理念包括留存驱动、合规驱动、数据驱动和智能驱动。在此背景下,生成式人工智能,特别是AIGC技术,凭借其卓越的自然语言处理能力,在风险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从风险识别、分析、评价,到监测和预警,AIGC技术都能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助力企业构建起更加智能、高效的风险管理体系。
作为AI领域的领军企业,目前商汤科技已成功搭建起一套涵盖AI基础设施、大模型技术及具体应用场景的全方位、全栈式战略布局。其中,将大模型技术引入编码领域,正是商汤科技积极探索商业化路径的重要一环。在案例分享过程中,商汤科技Copilot产品技术总监王鹏重点介绍了团队在智能助手产品系列“小浣熊”的研发中,利用大模型提高团队效率的技术探索,并从技术基础、工程思路和产品应用三个方面概述了AI辅助工具研发的整体情况。
此外,据王鹏介绍,小浣熊系列软件智能研发助手的底层技术,依托的是商汤日日新·商量语言大模型的数据分析版本。在针对数据分析场景的数据测试集中环节,其展现出的能力已超越GPT-4。作为AI Native生产力系列工具的杰出代表,小浣熊系列广泛应用于软件开发、数据分析、编程教育等多个领域,为用户提供了高效、智能的解决方案。
显然,当下,从尖端技术到广泛的实际应用,AI正在深刻改变生产方式、生产效率、创新模式,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不过,国泰君安证券计算机行业研究员伍巍在《寻找AI技术潜在应用场景的方法论—AI大航海时代的数字罗盘》的主题中讲道,在现阶段AI技术的各种局限性当中,最核心的掣肘仍然是AI能力的不可解释性,当某个问题存在标准答案、这个答案无法被找到,且人们对于错误难以容忍时,AI是难以落地的;此外,AI的知识边界来自人类已知的知识边界,这就意味着AI无法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创造性工作。
在伍巍看来,技术可实现性并不意味着商业可行性,通过“帮客户赚钱”和“帮客户省钱”的划分方式分别讨论了B2B2C场景和B2B场景下AI落地的商业价值,整体上看,B2B2C场景优于B2B场景。此外,伍巍也强调了场景开放性和商业价值新增性的重要性,并构建了场景矩阵进行分析。他指出,在开放场景中,后来者容易通过大模型赋能实现超车;而在封闭场景中,领先者则可能利用大模型进行自我迭代。对于非巨头企业而言,其新增的商业价值更多来自长尾场景。
在人工智能领域深耕多年的微盟集团AI负责人裘皓萍对此也深有体会。她指出,在过去一年多的AI研发实践中,公众对于AI的可靠性和完善性存在显著的疑虑,这不仅构成了企业AI服务的一大挑战,也成为了个人用户在使用软件时的瓶颈所在。自2013年微盟成立以来,便与微信生态紧密相连,助力企业搭建商城、实现手机扫码点餐等功能。然而,随着系统功能的日益丰富,运营、营销及会员管理等方面的复杂性也随之大幅增加。因此,裘皓萍所带领的AI团队致力于在纷繁复杂的系统功能中,运用AI技术降低操作难度,使企业无需过度依赖专业团队。
在AI落地及软件服务的过程中,裘皓萍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相同岗位上,那些善于思考、善于总结经验的人(设为x)与机械性劳动者(设为y)之间的收益差距越大,AI的优化空间也就越大。她进一步阐述道:“因此,当我们在企业中寻找AI的落地场景时,应重点关注那些具备思考力、技巧和丰富经验的员工。他们的x与y比值越高,AI就越有可能仿效他们的工作方式,从而大幅提升工作效率。”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专场接近收尾之时,来自普陀区的“老字号”英雄集团的分享令在场的与会者们动容。从1931年创立至今,英雄钢笔已经有93年的历史,早已是人们心目中的“国民品牌”。英雄钢笔作为文化产品,看似与智能、研发不沾边,但实际上公司持续关注技术发展,并结合自身业务进行调整。上海英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董文斌在现场表示,“面对数字化的转型,我们说实话也碰到了一些困难,但是这几年通过数字加技术的改造,已在产品线或品牌的发展中闯出了一条路。”
据他介绍,英雄近几年持续对市场进行分析,针对不同的消费者、不同的线上和线下市场设置不同的产品线。此外,英雄近几年多次尝试跨界,与时尚、文创等行业联合,吸引了大量关注,从而带动产品销售。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