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市20年,市值1700亿,但期间仅有5年实现盈利,合计扣非后净利润也只有5亿,为什么说造船不是一门赚钱的生意?
2、造船业不赚钱,主要原因在两个方面:三大刚性成本导致低毛利、低效益;造船周期长又导致周转率低,双低情况下,企业很难有较高的投资回报率。
3、历史上,船舶大周期的高点共出现四次,并且因船舶的平均寿命为20-30年,以船舶交付吨数来看,四次高点的平均间隔为30年。
作为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产品结构最齐全的造船公司,中国船舶的盈利能力和他的行业地位显著不匹配。上市20年,市值1700亿,但期间仅有5年实现盈利,合计扣非后净利润也只有5亿。作为中国最牛的船厂,为什么不赚钱?是公司自身的原因还是行业的普遍现象?还有没有赚钱的机会?我们分别来看。
1、赚钱难
中国船舶,前身是中船集团旗下的沪东重机,1998年上市,主营业务是船用柴油机及配件。但上市后的8年时间里,合计净利润也只有2亿元,并不赚钱。所以2007年,中船集团将旗下的两大核心民用造船厂:外高桥造船和中船澄西,并入上市公司内,公司更名中国船舶。大股东的时间点选择的非常好,2007-2011年,正是上一次全球造船周期的高点。
船厂业绩高速增长,这时并入造船厂对股价起到的拉动效应非常夸张。但历史上,公司最赚钱的时间也就是这5年,2012年开始,造船业进入长期的下行周期,公司主营业务持续亏损至23年。
造船业的大周期,个体公司很难扭转,这一次管理层再次选择注入新的资产:军用造船厂, 2020年,中船集团将旗下的江南造船厂和广船国际51%股权并入上市公司体系,军用造船的周期性相对较弱, 2020年合并报表后,公司净资产增长至原来的3倍多,按照手持订单数据来看,中船集团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造船集团,市场份额超过20%,但即便如此,中国船舶依然未能盈利。
那么,为什么造船业务这么难赚钱?是行业普遍的现状,还是公司自身的问题呢?
2、为什么赚钱难:生意模式
答案是前者主要原因,造船行业是一门苦差事,赚钱比较难。
(1)首先,造船有三大刚性成本:配套设备、原材料和劳务费,根据中国船舶的财报,三大部分的成本占比分别是:43%、26.5%、20.8%。
从行业普遍情况来看,设备成本中,主机和及变速齿轮箱(动力设备)以及甲板机械两部分之和,约占设备成本的50%。而在全球降低碳排放的大趋势下,2024年航运业被纳入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政策,未来三年航运业可能承担高额的碳排放费用。在政策背景下,船东们纷纷开始订购以新燃料为动力的船型,比如LNG和甲醇。其中集装箱船选择使用这两类燃料的订单占比达到了84%。这会进一步推高船舶的建造成本。
原材料中主船体钢材成本占比接近70%,钢材价格的波动对造船企业的成本及盈利水平有较大影响。
另外还有人工成本。与其他制造业不同,造船业的人工成本比较高。因为造船行业的特点是量少但工程量巨大,非标准化程度较强、自动化程度较低,所以对人工的依赖程度较高,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
由此可见,造船三大成本都属于可变成本,很难形成规模效应。在周期底部,船价低迷的时期,造船厂很难盈利。
(2)除了成本,造船厂的接单和交付周期长,也是难盈利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从近期主流船厂的反馈来看,“订单接到手软”是普遍现象,中国船舶部分生产线已经排到了2028年。
但造船业的规律是:船舶的建造时间比较长,从承接订单到交付订单,大致需要2年左右。虽然订单持续增长,但是每年造船的完工数量是比较稳定的,产能扩张的速度跟不上订单的增长速度。再加上近两年船型结构变化比较大,产能很难快速扩张。
2023年完成的订单,多数是21、22年接的,当时集装箱运力紧张,但从今年上半年全球新船订单的数据来看,替代燃料船的订单占比升至30%以上。船东基于碳排放的要求,对LNG等高技术船舶的需求上升,这类船型生产工艺更复杂,船厂面临的技术、成本方面的压力都在上升。
所以,虽然表面上看,中国船舶的手持订单量、造船完工量十分喜人,23年依然不赚钱。
从生意模式上对造船业做个总结:三大刚性成本导致低毛利、低效益,造船周期长又导致周转率低,双低情况下,企业很难有较高的投资回报率,甚至盈利都有困难,只能寄希望于新一轮的造船周期高点。
3 、造船大周期
造船周期分为长期和短期两个视角。长周期的波动取决于全球经济和船舶的更新换代周期;短周期更多受到下游运费和新船造价的影响。
1)长期来看,船舶交付吨数与全球海运商贸量直接正相关
历史上,船舶大周期的高点共出现四次,并且因船舶的平均寿命为20-30年,以船舶交付吨数来看,四次高点的平均间隔为30年。
前两次周期高点,主要是大周期带动的船舶强需求,分别在一战(1918年)、二战+一战老船替代(1943年)。
后两次周期高点主要是,日本与亚洲四小龙经济相继高速发展带动+二战老船替代(1975年)、中国经济腾飞带动全球化+老船替代+船舶大型化(2010年)。并且因亚洲海上运线距离欧美较远,亚洲经济发展需匹配更多的运力与船舶数量。
所以,长期看,船舶交付量和全球海运贸易量正相关,但是由于上文提到的订单和交付的时间比较长,每次全球海运贸易量达到高点之后,运力会出现过剩,运力和贸易量会形成长达10年以上的背离,在这期间,全球贸易量依然稳定增长,但船舶的交付量会不断下滑,直至把过剩的运力消化掉,两者的走势才重新恢复一直。
上一次背离是1975-1987年,持续了12年时间。
最近一次的背离开始于2010年,也持续了12年,过剩的运力也基本被消化。全球造船完工量和新接订单量已经在2021年开始回升。23年也有望成为新一轮交付周期的起点。
2)短期来看,影响短周期的因素是海运运费和新船造价指数。
运费水平也体现了下游船东的盈利能力,可以用海运指数来反映。不同载重船型对应了不同的指数,通常以BDI反应干散货船加权运价,SCFI反应集装箱船运价,BDTI反应油轮的运价。
从三大加权指数看,22年都超过了10年以来的历史高位,但23年又迅速回落至历史低位。2024年,在红海冲突的影响下,集装箱船运价再次攀升,干散货小幅上升,原油运输价格依然在相对低位。
新船造价指数
新船造价指数自2021年开始回升,根据今年一季度克拉克森公布的新船造价指数,集装箱船、油轮位于历史峰值 80%分位以上。
新船造价指数和海运指数两个指标,也侧面证实了过剩运力的消耗接近尾声。
4、新一轮周期中,是否有望赚钱?
最后我们对中国船舶未来业绩做个最粗略的判断。因为公司目前产品是军民融合,并且没有公布军品和民品各自占据的比例,不能按照主营结构详细拆分和预测。但既然是强周期行业,可以从周期拐点判断。借助上文我们对造船长周期和短周期的分析,新一轮的交付周期起点有望在23年开启。
对待业绩,建议等更确定性的业绩出现,虽然周期性行业业绩的反映要慢于股价,但由于造船业的周期影响因素太过复杂,保守起见总是没错的。此外,还可以看大股东的动作。中船集团旗下还有未纳入上市公司体系的优质造船厂为沪东中华,参考2019年4月中船集团《关于避免同业竞争的承诺函》,未来五年有望进一步并入上市体系,提升中国船舶优质产能。按照大股东的这一说法,不排除07年的场景再现,即在行业景气度确立后,大股东再次注入优质资产。当然了,这只能作为辅助的证据,核心还是看业绩。
从更长期的角度来看,我们的结论不变:造船不是一门赚钱的生意。
起底中国船舶,我们可以得到三点启示:
1、造船业不赚钱,主要原因在两个方面:1)三大刚性成本导致低毛利、低效益;2)造船周期长又导致周转率低,双低情况下,企业很难有较高的投资回报率,甚至盈利都有困难,只能寄希望于新一轮的造船周期高点。
2、造船行业是大周期,大约每30年一个周期,长周期的波动取决于全球经济和船舶的更新换代;短周期更多受到下游运费和新船造价的影响。当前有望位于新一轮造船周期的起点。
3、对公司业绩的跟踪,建议少预测,等待财报出台后更确定性的业绩改善。
免责声明
巨丰投顾出品内容仅为对相关标的研究报告部分内容之引用或者复述,因受技术或其它客观条件所限无法同时完整提供各种观点形成所基于的假设及前提等相关信息,相关内容可能无法完整或准确表达相关研究报告的观点或意见,因而仅供投资者参考之用,投资者切勿依赖。任何人不应将巨丰投顾出品内容包含的信息、观点以及数据作为其投资决策的依据,巨丰投顾发布的信息、观点以及数据有可能因所基于的研究报告发布日之后的情势或其他因素的变更而不再准确或失效,巨丰投顾不承诺更新不准确或过时的信息、观点以及数据,所有巨丰投顾出品内容或发表观点中的信息均来源于已公开的资料,我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巨丰投顾出品内容信息或所表达的观点并不构成所述证券买卖的操作建议。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