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前线理论圈
推动生产力跃升的现代化不应是贫者愈贫、富者愈富,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避免出现贫富悬殊、两极分化问题,是推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推动生产力跃升的现代化不应是贫者愈贫、富者愈富,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避免出现贫富悬殊、两极分化问题,是推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既要做大“蛋糕”,也要分好“蛋糕”。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如同车之双轮、鸟之双翼,是高效生产与良性分配的关系。生产决定分配,且分配具有相对独立性,反作用于更高动能、更有效率的生产。唯有生产、分配相得益彰,共同富裕才会水到渠成。
共同富裕不会一蹴而就,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共同富裕的“共同”,体现的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共同富裕的“富裕”,凸显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本质要求。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多管齐下,多措并举,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创新的活力竞相迸发。
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是全国人民念兹在兹的现实问题,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永恒课题。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基于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和长期积累的远见卓识,主张“一定要根据现在的有利条件加速发展生产力”,使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增强国家综合实力。邓小平在1978年12月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批评了长期以来收入分配上存在的“大锅饭”“平均主义”现象,强调亟须打通束缚生产力的卡点堵点。始终呼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期待的邓小平指出:“赏罚不明,干和不干一个样,甚至干得好的反而受打击,什么事不干的,四平八稳的,却成了‘不倒翁’。在这种不成文法底下,人们就不愿意去动脑筋了。”
中国疆域辽阔、人口众多,不同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尽一致,西、中、东部地区也呈现出鲜明的发展梯度特征。邓小平基于对人民期盼的深刻体悟,对如何做大“蛋糕”进行科学谋划。其一,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是资源配置方式,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推动生产力发展。在“手中有粮”“国库充盈”基础上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其二,独立自主不是盲目排外,自力更生不是闭关自守。共同富裕的澎湃动能,离不开科技创新这个驱动引擎。其三,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人和地区在发展中逐步达到共同富裕。在批判“平均主义”的同时,邓小平鼓励“多劳多得”“优劳优得”,打破“一刀切”“清一色”等思想藩篱,体现“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价值追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众志成城,尽锐出战,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过8年接续奋斗,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的减贫目标。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人口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总和的中国式现代化将深刻影响世界现代化格局。一个动能更为澎湃、空间更为广阔的中国大市场也将为世界创造更多机遇。
一切成功发展振兴的民族,都是找到了适合自己实际的道路的民族。在中国共产党探索、开创和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邓小平不畏艰险、勇挑重担,作出了浓墨重彩的历史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我们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释:“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充分说明,中国式现代化走得通、行得稳,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
作者:任晓刚,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科技智库中心书记、主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文章来源:节选自《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思考》,《前线》杂志2024年第9期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责任编辑:蔡庆悦
网络编辑:徐涛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