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维茨:主观主义

作    者:斯蒂芬.霍维茨来    源:本文来源于“AutoCAE高速试验机”微信公众号

作    者:斯蒂芬.霍维茨

尽管奥地利学派与大多数其他学派的经济学共享着一些核心的方法论概念(比如,宽泛意义上的方法论个人主义),但将奥地利学派与新古典主义区别开来的根本原则是他们信奉主观主义。奥地利学派的很多独特洞见正是源出于主观主义。诚如哈耶克在40年前所说,过去一百年中,经济学领域的一切重大进步都是主观主义观点不断拓展的结果。他特别提到,米塞斯的研究最一致地证明了这一点,并且指出,米塞斯理论上的核心结论都可以追溯到其主观主义基础。我们同样可以说,自哈耶克写下那段话之后的40年间,奥地利学派经济学(而不是整个经济学)的一切新的重大洞见及理论细化,都是一贯地坚持主观主义的结果。 

对于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来说,主观主义不仅仅只是一个经济学的方法论,毋宁说,它是研究人的行为的一种完整的方法。研究人的科学(包括经济学)要研究人与物或者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有关人的理论性科学尤其是要解释从人的这些互动关系中形成的那些非意图的、无法预见的结果。在经济学领域中,这种方法很自然地会促使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强调自发秩序,在这里,制度及其他井然有序之行为模式的形成,被解释为由个体之主观认知所驱动之行为的非意图的社会性产物。 

因此,致力于对人的互动关系和制度提供某种理论性解释的经济学家就必须首先研究个人赋予其行为的主观含义。哈耶克曾经指出,“人的行为所涉及之物,乃是行动着的人所认为的样子……除非我们能够理解行动着的人自认为自己所采取之行动是何意义,则任何试图解释这些行为之努力……都将归于失败”。这就是主观主义的根本论点:社会科学的解释必须从解释我们所研究之行为主体的主观心理状态开始。这就要求社会科学家必须重视背景(context)和诠释的作用,并且要认识到,驱动个体采取行为的,乃是他们的主观认知,而不是在此情势之下的客观现实。主观主义主张,如果我们试图在不涉及人的认知和计划的情况下来描述人的行为,则我们就不可能赋予人的行为以意义。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认为,如果不理解意义,则我们对于社会的理解就是贫乏的,不可能令人满意。 

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之所以奉行一种彻底的主观主义立场,从很多方面来看,是因为卡尔·门格尔从一开始就将奥地利学派建立在主观主义的经济价值论的基础上。门格尔没有接受他的很多前辈所奉行的劳动价值论,而是提出,“就其性质而言,价值完全是主观的……物品的价值总是针对具体的经济人的,这种价值也只能由这些个体来决定”。这一认识使得门格尔引导的经济学,从原来研究商人的行为和财富的创造与分配,转变为一门更为全面地研究人的行为的科学。尤其是,门格尔创造了一个价格形成理论,这一理论的出发点就是市场两方参与者的主观偏好。这与有些人所采取的方法是不同的,这些人承认需求方的主观性,但却从客观化的生产或机会成本的角度来考察供给方。 

诚如米塞斯指出的,不幸的是,门格尔本人并没有彻底地奉行这种主观主义。门格尔试图按照个人是否正确地理解一件物品满足某种欲望之客观能力,来区分“真实的”和“想象的”欲望。主观主义范式要进一步发展,下一步就需要认识到,价值的主观性取决于更进一步的主观性,即知识。在解释市场现象的时候,不需要判断行为主体的知识是否准确。比如,要解释行为主体接受某一价格之意愿,所需要解释的仅仅是行为主体的主观认知。尽管人们事后可能会发现,已经购买到的东西,并不是当初所以为的东西,但这对于我们解释价格而言,是不相干的。在作出选择的那一刻行为主体的心理状态,是解释价格形成和市场过程的出发点。 

詹姆斯·布坎南后来曾指出,也需要将主观主义彻底地运用到市场的成本问题上。在布坎南和大多数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看来,所有的成本都应被视为主观的机会成本。新古典主义确实也承认机会成本概念,但它实际上要将该成本客观化为已损失之收入。布坎南的论旨则是,机会成本是最终丧失了的预期的效用,不管是没有进行的购买,还是没有销售出去的等量现金。由于成本是已经丧失的,是从来没有实际发生的,因而也就永远不可能被客观地了解到。即使是作出选择的人,也不知道他丧失了什么,因为他已经丧失了它。布坎南论证说,我们所选择的,其实就是我们对可能想到的每一选项的预期。根据奥地利学派的其他研究,我们不可能知道他人的预期,尤其是当预期还没有实现的时候。因而,所有的选择,其实质都是在主观的机会成本之间求得平衡。 

布坎南关于成本的很多想法都出自于1930年代伦敦繁荣发展的主观主义,尤其是哈耶克的研究。在哈耶克等当时的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看来,主观主义,尤其是知识问题,乃是经济学理论和政治学理论中很多重大问题的根本所在。主观主义能够使我们理解哈耶克在1930年代的经济学家们中间爆发的两场重大思想论战——凯恩斯主义的崛起和社会主义计算大论战——中所持的立场。在这两场论战中哈耶克都主张,他的对手没有正确地理解主观主义的要旨,尤其是关于均衡在经济学理论中的地位问题上。在与凯恩斯的论战中,哈耶克认为,宏观总量不是制定政策的恰当指南,因为,构成它们的种种关系最终不是建立在市场主体的主观认知之上的。因此,试图在总量之间确定因果关系的理论,是有问题的。对于凯恩斯来说,尤其如此,因为在《通论》中根本就没有资本理论。哈耶克和拉克曼都曾指出,资本结构对于市场过程是至关重要的,而从本质上说,资本是一种主观现象,因为,什么才算资本,乃是由资源所有者的计划所决定的。同样一种客观物品,对于一个人来说是资本,对于另一个人来说则可能不是。而有关储蓄与投资的总量概念则忽视了这些问题。

在社会主义计算大论战中,反对哈耶克的新古典主义者认为,从理论上说,社会主义计划委员会发现均衡价格的能力与市场是相当的,因而,它也同样有能力合理地配置资源。这一论点是以下面的看法为依据的:该委员会掌握了市场“给定”的数据,因为,在完全竞争理论中,人们可以将知识视为“给定的”。哈耶克将这视为对于知识的性质和“被给定”概念本身的一种认识混乱。在哈耶克看来,知识的这种“被给定性”,完全是对主观主义的一种否定,因为,所谓的主观主义,意思就是,进行观察的经济学家要解释经济过程,首先得解释市场主体的认知。但这并不等于说,经济学家知道行为主体所了解之一切,而新古典主义理论却经常是这样假设的。

这后一种“给定”观使得计划者以为,它们能够获得发现均衡价格所需要之知识。哈耶克的主观主义观点则认为,这样的知识是不为观察者所知道的,也是不可能知道的。如果我们认识到,与经济协调有关之大量知识乃是主观性的、“有关具体时空环境的知识”,那就不能设想这些知识可以被集中到一个人或一群人的头脑中。在哈耶克看来,市场存在的全部理据就在于,它能使人们通过价格、利润这样的主体间(intersubjective)信号来利用主观的知识。这些现象乃是供需双方主观认知相互作用的非意图之后果。捍卫计划体制的新古典主义者就是因为他们拒绝这些主观主义理论基础,而未能正确地理解市场过程的性质。我们最好将市场视为创造、发现和利用那种源出于个人之主观心理状态的知识的过程。

哈耶克的这些论点,为奥地利学派主观主义最近的复兴及受主观主义影响的其他思想流派——比如后凯恩斯主义者及沙克尔的追随者——之发展提供了平台。自1970年代奥地利学派复兴以来,主观主义思想获得了重大发展。首先是路德维希·拉克曼对于预期和均衡的关系的研究。拉克曼指出,一旦我们认识到选择的创造性和想象性,认识到这一点所蕴含的对于市场变化的影响,则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怎么还会肯定市场过程是在趋于均衡?拉克曼的著作中提出的“万花筒式”(kaleidic)的市场观——由于其不承认均衡的趋势而被称为“激进主观主义”——是主观主义范式合乎逻辑的一步。哈耶克让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从主观价值转向主观知识,而拉克曼则更进一步使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注意到主观的预期。

我们可以将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主观主义与更具有新古典主义色彩的研究方法中的客观主义做一对比。一般而言,奥地利学派经济学没有犯米罗斯基所说的“物理学嫉妒症”(physics envy)。大量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研究是在模仿物理学的研究。从主观主义的角度看,这里的问题在于,人并不是原子或台球。一般均衡理论中的具有决定论色彩的效用最大化公式,没有为“主体”留下任何自由空间。主体不是在进行真正的选择,他们没有任何想象,他们的最大值不过就是客观数据的函数而已。这确实可以准确地描述在一个无摩擦的台面上运动的台球的轨迹,但在主观主义者看来,这不是在描述真正的历史的人的行为。

研究经济学的这种一般均衡方法在理性预期模型中最充分地展开了其逻辑。在这样的模型中,主观主义者所感兴趣的最重要的心理现象被忽视了。这些理论家们假设主体将会利用在预期形成过程中的一切可以得到的相关信息,从而再一次完全取消了任何真正的“主体”。预期是在独立于市场主体的背景、能力和个性之外形成的。而在奥地利学派的主观主义看来,经济学所要解释的主要事实在于,具有不同预期和知识的主体如何才能协调他们的行为,即使市场内在地使他们存在极大差异,他们也互不相识。如果我们运用理性预期模型,则我们在前提中就排除了认识从主体所掌握的个人化的知识到市场的协调这样的过程的问题。新古典主义把预期一步一步地客观化,导致它与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出现了更为深刻的分歧,后者在一步一步地让预期趋于主观化。

同样的主观主义观念也推动奥地利学派对其他宏观经济学思路提出批评。尽管没有利用理性预期假设,但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模型——它们试图在统计的总量之间推导出函数关系——也同样没有考虑到两个层面上的主体的重要性。首先,总量本身对于个体的主观决策模式可能是没有价值的。个人的买卖决策并不是根据消费价格指数或总投资做出的(当然,有些财务决策是这样作出的)。因为,这些总量之间的关系纯粹是统计性的,很难用具体的人的选择来解释。其次,将宏观经济看成是一组总量关系,遮蔽了构成该经济体的更基本的个人行为。举例来说,货币主义模型假设,在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与价格水平之间存在某种直接的关系,这种模型正确地指出了通货膨胀总是一种货币现象。然而就此止步,却会忽视传导过程及其对于个别价格之影响。从主观主义的立场看,更有意思的问题是货币供应量的变化是如何影响个体的决策的。假定货币供应量在某一特定时间、地点出现增加,那些获得这些新增货币的个人将做出何种反应,恰恰是这一点,对于解释最后形成的宏观经济形态乃是至关重要的。主观主义者感兴趣的是这些个人的反应,因而会强调通货膨胀对相对价格的影响,并考察这些价格变动是如何导致可以辨认的行为模式的(就像在奥地利学派商业周期理论中那样)。主流经济学的方法则仅仅关注总量,而对主体不给予认真研究,因而就忽视了这一切。

我们可以简单指出,奥地利学派认为,有些非主流方法同样因为主观主义不够充分而受到损害。新李嘉图主义方法(比如斯拉法【Sraffa】)主要研究财富在不同生产要素间的分配或研究投入的系数矩阵,他们试图将本质上是主观因素推动的现象予以客观化。有些形态的制度主义,也可以被认为缺乏基本的主观主义洞见,因为他们在讨论制度的形成和力量的时候,没有从个人行为者的主观认知中寻找其基础。

对奥地利学派经济学而言,主观主义实际上规定了它看待经济学的基本立场,由此将它与经济学中的大多数其他流派区分开来。奥地利学派对于经济现象及其发展路径的很多独特看法,都是一致地运用主观主义的结果,也是它强调个人之活跃的进行感知、解释的心智乃是经济理解之起点而非终点的原则之产物。

特别声明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经济学家 经济学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9-13 无线传媒 301551 --
  • 09-13 合合信息 688615 --
  • 09-10 瑞华技术 920099 19
  • 09-06 众鑫股份 603091 26.5
  • 09-03 中草香料 920016 7.5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