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向山海,万变不变 | 《张华洁作品展:山海|Mountain and River》即将开幕!

心向山海,万变不变 | 《张华洁作品展:山海|Mountain and River》即将开幕!
2024年08月15日 10:13 胡润百富

五百多年前,王阳明和朋友游绍兴会稽山,朋友指着岩中的花树问,你说“心外无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有何相关?王守仁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王守仁的意思是说,因为“有心”,方能“看见”万物,因为和万物“共情”,方能印证“你”的存在,生而为人才具有意义。

五百多年后,旅居澳洲的艺术家张华洁,因为有心,看见了澳洲自然中的很多事物,并与之共情,创作出丰富的艺术作品。张华洁发现,澳洲土著艺术的原始“颜料”大部分是从自然中提取而成,而近现代由于商业的介入,如今已经基本废弃了,这就从根本上切断了土著艺术的原动脉,使得土著艺术变成了符号化的图示而失去其原有的生命力和意义。

张华洁重新找回了这些原始颜料,并沿着这种理念,自己又在东南部的蓝山采集了森林大火残留的焦木自制成黑色,在塔斯马尼亚的德文特河岸采集了黄土自制成金黄色,在悉尼往西一线的宁根、科巴、布鲁肯希尔采集了红土自制成红色,还采集了贝壳碾碎自制成白色等等,不仅丰富了颜色的质感和变化,而且与地域发生了更为直接的关系,这就奠定了张华洁作品与澳洲历史、文化、自然乃至生命都密切相关的“内核”。

艺术家张华洁

更为重要的是,张华洁在创作中将土著艺术“颜料”的概念,转化成现代艺术的“材料”的理念,这一转化,使得张华洁的作品直接超越传统进入了当代艺术领地。对于张华洁而言,材料从始至终都不仅是材料本身。他从小生长在西安,依秦岭傍浐河,秦岭是中国长江和黄河流域的分水岭,是人类和古文化重要的发祥地,浐河发源于秦岭北麓,源远流长,这便是中国古老奇书《山海经》所说的“山海”的真正概念。

西安是十三朝古都,遍地古迹,满城文化,在西安长大的人,传统文化的教养可谓得天独厚,为人的精神内涵提供了充足的情感养分。所有这一切,造就了张华洁对历史、文化和自然几乎是渗透在生活乃至血脉中的强烈的感受力,一旦看到了澳洲的山海,这种移情和共鸣便自然而然地迸发出来,用他自己的话说,如同“孤儿扑进了生命的母体”,对山海认知的渴望即刻转化成了的创作的原动力,这种原动力超越了意识形态,超越了国界、种族、性别,饱含着对生命体验,丰满至极。

基于材料即语言,张华洁的作品,大都摒弃了传统材料艺术理性的形式和结构原则,薄与厚、粗与细、小与大面积,沉重与艳丽,几乎是受感情和情绪驱使的,很多地方都还刻意保留了舍不下的、质感鲜明的颗粒,在光照下闪闪烁烁。看张华洁的作品,完全超出了一般看画的体验,仿佛在一起探寻大自然和生命的神奇和奥秘。因此,张华洁的画面虽然随着情感和情绪千变万化,而万变不变的是他始终心向山海的真情感受,这正是张华洁最历史和自然重新认知的关键。

作者:廖雯  

2024年7月于大有工作室

张华洁作品

策展人廖雯对话张华洁

廖雯:你发现澳洲土著艺术原始颜料的最初动机是什么?后来又是怎样发展这一理念的?

张华洁:我有一个真实的体验,就是我出生与成长的环境,我的创作跟我的生活关系很密切,这种密切甚至让我放弃了很多策略和技巧,让我更愿意用一种非功利的更本质的方式进行创作。

彩陶彩绘的源头就是土地,就是河流,就是生命,这些东西打下了一个基础,它不是阶级身份,也不是意识形态的表述,而更多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生活习惯,行爲举止,都是顺理成章、约定俗成承传下来的,这个思维观念对我影响很大。到了一个新的地方,就会自然延续这样的方式,就会对属于这个土地的最原初的东西,即文化的源头很敏感。

作为一个外来者,我对属于澳洲的秦岭,属于澳洲的浐河,属于澳洲的艺术,可能比澳洲人还敏感,而澳洲的山和海孕育的艺术就是土著艺术,我肯定要去研究它的材料和形式。我们世界各国各种文化的源头都是土著艺术,我觉得艺术首先是生命体验,这个东西吸引着我,我愿意靠近它。澳洲的红土太感人了,仿佛你扑进了一个生命的母体,你会感觉到这个土地上一代一代人的生息。

左起:张熹(上海翡翠画廊总裁),廖雯(策展人),张华洁(当代艺术家)

这个土地所提炼出来的当代的艺术,不是直接的材料嫁接,是站在今天的角度去如何理解这些东西。所以我的作品是对对土著材料的再认识。它不是符号的挪用,更不是赶时髦的贴标签,它是内在生命的移情、共鸣,是强烈的生命体找到了超越了国界、种族、肤色的那种共性东西。

我用新环境中既有根基又有新意的材料画画,来认识我的真实处境。用画画来探寻自由的边界与可能。

张华洁作品

廖雯:你使用这些材料进行创作的时候,什么因素是造就画面变化的关键,比如情绪、情感、观念,以及其他思考?

张华洁:我有意识地把“土”当成了材料,而不是颜料。最初,是解决技术问题,我如何把这个土以薄的、厚的方式粘合在油画布上,既能够形成一定的视觉的冲击质感,同时能牢固。

简单说最初的出发点就是要画一个跟以前我们见到的画都不一样的画。其实作为一个画画的人,最忌讳的是跟别人的作品是一样的,这个土的材料很容易让人想到,就是这种综合材料的画,就像基弗这样一种,比如是塔皮埃斯,他用那个沙子做过画,安塞尔姆·基弗用过铝、用过别的材料。如何跟他们的作品拉开距离,这也是一个下意识,或者是一个自觉吧。

我认为,绘画不仅仅是一种材料性,或者是一种所谓表现性,或者是一种方法论,它实际上是作者个人经验的一个综合的体现。它里边也有情绪,也有理性,还有探索好奇。

在创作过程中,你很难分清这个到底是感性的还是理性的。在画面当中,尤其对我来讲,它有很多不可控的因素慢慢的出现,所以它在画面当中带有极强的实验性,包括对材料的粘合的实验,实际上每一步都在探索材料的可能性。

我的绘画,有时候克制,有非常严重的块面,有时候非常的自由和挥洒,跟我们每一天的情绪有关系。所以绘画作为一个时间延续的痕迹,作为一个思考着的、有绘画经验的但依然对过往不满足的探索者而言,画作呈现的结果是他的理智和感情、现实和梦想,以及对材料的敏感和实践性综合的结果。这是造成我绘画变化的根源。

张华洁作品

廖雯:你在创作时的最重要最直接的感觉和感受是什么?

张华洁:所谓创作时,这个“时”我的理解是有创作前阶段、创作中阶段和创作后阶段共同组成的“创作时”。因为我们往往认为作为一个文本的绘画,只是画面绘制的过程是它的过程,或者画面完成的结果是它的结果。而我觉得实验性绘画是当下的绘画,你酝酿的过程也属于创作时,你绘制的过程也属于创作时,你画完以后,对这个作品的装框、呈现、展览这些所有东西也一样,这个作品的状态也得以扩展。所以我觉得创作时是一个比较长的时间跨度。

作为实验艺术的实验绘画,我觉得前绘画期也是创作时,比如去找材料,到哪里去找,在网上、在现实中找,在近处、在远处找,所以这样一个创作时,我觉得是带有极强的方向性。在绘画的过程当中,到底是把它先撒上再胶注,还是先铺胶再撒上,到底是拿手挨着画布蹭,还是隔一段距离去抛洒,甚至还有的地方要混合一种胶,所有的方式都是绘画时由什么主导,才能感受什么,其中实验性、挑战性,以及可知性是我最迷恋的。

左起:廖雯(策展人),张华洁(当代艺术家),栗宪庭(艺术理论家、艺术批评家)

绘画对我来讲是一种冒险,而且绘画的结果是一种奇迹。正因为这种冒险,让我不断地去探索,而这种对奇迹的渴望是我创作的原动力。在作品中,我浓缩了对环境的感受,我浓缩了这段时间给我的感受,而这个感受不是理论性的、结论性的,还是感受性的、情感性的。

我认为,绘画最终是诉诸于人的感官,它不是一个理论的结果,而是一个感受的呈现。通过凝聚创作者的感受,变成一个文本,通过展示传递给读者,再通过共鸣和延展,提供奇迹的扩展。这种冒险和奇迹的存在,让我乐此不疲而愿意继续探索下去。

张华洁作品

《张华洁作品展:山海|Mountain and River》即将开幕!

日期: 8月16日 (周五)

开幕活动: 15:00-18:00

地点: 翡翠画廊·上海滨江大道艺仓美术馆东侧

本次展览主题“山海”是张华洁的个人作品展,将展示30件近几年创作的综合材料作品。张华洁,当代艺术家、电影导演、艺术学博士,深入跨界艺术实践。现工作和生活于澳大利亚。他是北京电影学院电影摄影学士,西安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博士,美国阿尔弗雷德大学访问学者。

张华洁的作品融合了自然、历史和文化的深刻共鸣与创新表达,展现了他在绘画、电影、戏剧、观念和行为艺术领域的深入探索与实践。期待您的光临,共同感受这些充满生命力与创造力的当代艺术作品。

《山海》由著名艺评家和策展人廖雯策展。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山海 作品展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8-23 益诺思 688710 --
  • 08-19 佳力奇 301586 --
  • 08-15 小方制药 603207 12.47
  • 08-13 太湖远大 920118 17
  • 08-12 国科天成 301571 11.14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