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他,包括《千里江山图》在内,不知有多少名画会散落各方 | 深读

如果没有他,包括《千里江山图》在内,不知有多少名画会散落各方 | 深读
2024年06月02日 20:31 媒体滚动

转自:新华每日电讯

来源:5月31日《新华每日电讯》、长城网来源:5月31日《新华每日电讯》、长城网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苏凯洋

五一期间,河北博物院内观众摩肩擦踵。在“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河北特展”第一展厅,人们在一幅放大1.2倍的《千里江山图》前驻足观赏。淡雅柔和的青绿色调下,烟波浩渺的江河、层峦起伏的群山惟妙惟肖,引得众人为这幅国宝级画作之精妙感叹称奇。

“《千里江山图》的传世离不开梁清标,你看,他总是把印章盖在不影响画作本体的地方,这是对书画的尊重。”在正定梁氏二十世孙、正定县梁清标研究会会长梁新顺的讲解声中,观众们沿着灯箱漫步,仿佛每个人都可以和《千里江山图》的作者王希孟来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

“这是‘玉立’,梁清标的字是玉立”“这是‘蕉林密玩’‘观其大略’,说明经过梁清标鉴定了,这是真品”“这些章都很讲究,装裱后印章并未破坏画面”……梁新顺现场客串起讲解员。

“梁清标在这幅《千里江山图》上盖了16个章,这是经他鉴定后盖章最多的一幅。可见这幅画在他心目中的分量。”梁新顺说。

此次特展展出画作1100余幅,包含宋元明清各个时期的名家名画。开展100余天以来,大批观众慕名而来,累计接待超过135万人次。通过此次特展,一位河北正定籍鉴藏名家被大家熟知,他就是梁清标。

“四部尚书”醉心鉴藏

梁清标是谁?

他是“四部尚书”,37岁任清朝兵部尚书,后又历任礼部、刑部和户部尚书,官位最高至保和殿大学士。在世代为官且官位显赫的河北正定梁氏家族中,他是一位代表性人物。

他长于鉴藏,鉴别能力为时人和后人所认可,藏品更是以质量上乘闻名于世。经梁新顺统计,目前可考证的梁清标藏品共627件,其中书法108件,绘画511件,缂丝书画8件。此外,他还有大量藏品散落民间乃至海外。

明朝洪武年间,正定梁氏一世祖梁聚为避战乱,携家眷从山西蔚州(今河北蔚县)迁居真定府(今河北正定县)。数代族人为学为官,至七世梁梦龙中进士而家族大显,最终成为“正定之名门、乡贤之士家”。

从明至清,正定梁氏家族“四世显贵”。梁新顺介绍,自梁清标的曾祖父——“太子少保”梁梦龙算起,正定梁氏家族共出现6位进士、70多名县丞及以上官员。梁清标的祖父辈梁忠、梁思、梁慈、梁志,父辈梁维本、梁维枢等人也各有成就,出现了一些收藏家和书画鉴赏家。

走进今天的正定县城,梁家昔日盛景,可窥一二。

梁氏家族曾在城内建有占地40余亩的梁相府。如今县城核心地段,梁氏宗祠、蕉林书屋等建筑仍然保留着,并进行了修复,它们分别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河北正定的梁氏宗祠内景(2024年3月12日摄)。组图均由新华社记者 苏凯洋 摄位于河北正定的梁氏宗祠内景(2024年3月12日摄)。组图均由新华社记者 苏凯洋 摄

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梁清标出生,自幼耳濡目染地对诗词书画产生了兴趣。优越的家庭环境使梁清标从小就接触到大量的文化珍品,培养了他的艺术鉴赏力和收藏意识。梁氏家族与当时的文人墨客有着广泛交往,为他提供了丰富的人脉资源。

梁清标自幼聪颖,读书“目数行俱下,搦管成文,飚发泉涌”。十四岁补博士弟子,二十三岁领乡荐。二十四岁时,他考中进士,被授翰林院庶吉士。这一年,一位画家专门创作了一幅《登瀛洲图》,描绘的就是梁清标考中进士后即将履新的场景。跋曰:“犹子玉立方弱龄,才颖利刃新发硎。”

梁清标官途坎坷。清顺治元年(1644年),也就是梁清标考中明代进士的第二年,李自成破京城,梁清标被迫一步步由明入清,背上“贰臣”之名。

后来,他几度沉浮,数次被贬。在一次卸职归乡后,梁清标过上了以书作伴、翩然逍遥的生活。他建立了蕉林书屋,并作《江城子·书屋落成》一词:“恩赐闲居容懒慢,身外事,付天公。”

位于河北正定的蕉林书屋(2024年3月12日摄)。位于河北正定的蕉林书屋(2024年3月12日摄)。

饱受官场尔虞我诈、明争暗斗之苦,决定“身外事,付天公”的梁清标,将更多的热情和精力付诸书画鉴藏,“见人则求所未见书,得一帙如遇故人”。

清代画家方亨咸在《五苗图》的题跋中这样记录:有一夜,梁清标梦到仙人赠其一幅《五苗图》,“上有苍松百尺,树底菁葱出苗者五”,醒来后对此念念不忘。不久,儿子满月,行次刚好第五,梁清标即“以嘉名赐之”,名允叙,字五苗。

梁清标家境优越,却因购求书画,以致“体钱恒苦不给”,不免感叹“书债索来终岁有,世缘阅尽百忧轻”。偶闻好友携书归,他便走笔寄讯:“我亦蓄书支俸尽,奇文可许共开颜。”

鉴藏家得到珍品,自然要钤印题款,以示所属。其中,胡乱钤印、大胆作序者有之,抒情记怀、喧宾夺主者有之,更有些收藏家为了满足私欲,不惜破坏画作本体,把印章盖在和文字、图画重合的地方,唯恐留不下自己的痕迹。

梁清标在赠好友诗《送张黄美归广陵》中写道:“手泽存先志,功勋在古人。”在他看来,书画收藏意在品鉴,重在传承。

这是在蕉林书屋内展示的部分书籍(2024年3月12日摄)。这是在蕉林书屋内展示的部分书籍(2024年3月12日摄)。

他也是这样做的。通常,梁清标只在藏品上盖1-3枚章,他的鉴藏印章一般较小,且常钤印在画作边角,不在本体上乱盖图章。这与他低调谦逊的为人风格和端正的收藏理念不无关系。

由衷的热爱与恒久的付出,使得梁清标在中国书画鉴藏史上留下了印记。《大清畿辅先哲传》称其“搜藏金石文字、书画、鼎彝之属甲海内”。他鉴藏的书画既是清朝内府藏品的主要来源,也是今天各大博物馆中的珍品。

图为蕉林书屋内展示的部分书画藏品(2024年3月12日摄)。图为蕉林书屋内展示的部分书画藏品(2024年3月12日摄)。

蕉林书屋“图书之富甲古今”

如今的河北正定,游人如织。白天,年轻人身着汉服到隆兴寺、广惠寺等地拍照打卡。夜幕降临,游客们在一眼望不到边的小吃摊中来回穿梭,感受着这里的人间烟火气。

热闹之外,燕赵南大街208号,一处小院坐落于此。走进院中,见得一阁,抬眼望去,牌匾上写着:蕉林书屋。

留存下来的蕉林书屋坐落在正定县燕赵南大街208号(2024年3月12日摄)。留存下来的蕉林书屋坐落在正定县燕赵南大街208号(2024年3月12日摄)。

清康熙六年(1667年),梁清标卸任回乡。次年夏天,他改建曾祖父梁梦龙留下的一所别墅,取名“蕉林书屋”,目的是“藏书而燕息咏啸于其中者也”。

“当时的蕉林书屋面积很大,准确地说,是一个花园式的清代古建筑群,有藏书阁、花厅、书房、东西跨院,院中种植银杏、海棠以及主人最喜爱的芭蕉,成为梁清标藏、读、鉴赏之地。”梁新顺说。

自梁梦龙开始,历经梁氏三四代人倾心广集,蕉林书屋的藏品非常丰富,梁清标更是将其搜求的精品藏物悉数存置于此。史书记载其巅峰时“蓄古书数十万卷”,可与天一阁相提并论,得“项家蕉窗梁蕉林,图书之富甲古今”之美誉。

蕉林书屋同时也是梁清标品茗会友之所。

获得名贵书画后,梁清标既不束之高阁,也不避人耳目,而是慷慨地拿出来和友人共赏。他还积极通过著书立说、交游唱和等方式,扩大这些书画的影响范围。

为官四十余年,梁清标交游甚广,与其有过诗词唱和的官宦就达三百余人。他的不少朋友都到过蕉林书屋,在此谈古评今、品茶悠憩。

河北正定蕉林书屋院墙上题写的《蕉林书屋歌》(2024年3月12日摄)。

为了让更多的墨友共赏藏品,也更好地留存名迹,时值清初刻帖之风流行,梁清标从蕉林书屋的藏品中,精选平生真赏至精之品集成,鉴定汇刻,请金陵精工尤永福摹镌,集萃为《秋碧堂法帖》。陆机的《平复帖》、杜牧的《张好好诗》、颜真卿的《自书告身帖》、苏轼的《洞庭春色赋》等举世闻名的法帖均在其中。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梁清标的不少珍藏都依靠高清晰度扫描和数字摄影技术获得了“数字生命”。今天,在博物馆和网络平台上,人们都有机会一睹其风采。

“百年故纸生叹息,蕉林书目已不存。”由于梁清标未留下藏品目录,蕉林书屋究竟有多少藏品,今已无从考证。

据《正定县志》记载,其孙梁彬于1760年“引疾归田”“资用屡空”,家道中落,所余藏品自难保全。蕉林书屋大部分藏品进入清内府,也有不少散落民间。如今在北京、天津、台湾乃至国外的一些博物馆,都能看到蕉林书屋当年的藏品。

虽然藏品云散海内外,但“蕉林书屋”“蕉林收藏”已成为我国书画鉴藏史上的一个重要标签。许多宋元字画碑帖都钤有“蕉林书屋”印,其中大多称得上是稀世珍宝。梁清标和蕉林书屋的名字也随着这些文物的流传晓之四海。

如今,河北正定的梁氏宗祠免费向游客开放(2024年3月12日摄)。如今,河北正定的梁氏宗祠免费向游客开放(2024年3月12日摄)。

“南画北渡”与私人鉴藏

私人鉴藏名贵书画,绝非易事。鉴赏能力、人脉资源、丰厚财物等缺一不可。梁清标这样一位私人鉴藏大家的出现,是多要素集合造就的。

明朝晚期,商品经济发展到相当程度,文化艺术同样繁荣。尤其在江南地区,各种艺术品的创作和交易需求都达到高峰,成为书画创作与收藏的中心。这一时期,文人墨客辈出,他们不仅创作了大量书画作品,还热衷于收藏佳作,形成了浓厚的收藏氛围。严嵩、项元汴、王世贞等都是当时的收藏大家。

梁清标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

他不仅继承了家传的名画和数千册图书典籍,也继承了家族的收藏传统,并不断拓展和完善自己的收藏体系,最终成就独具一格的文化珍藏。其中,明清两朝交替时期是梁清标搜集书画的关键阶段。

明清之际,社会动荡,许多珍贵艺术品流散民间。期间,以私人收藏的形式实现书画藏品由南向北转移,形成“南画北渡”的历史现象。收藏圈的中心从江浙地区北移到清宫内府,散落于民间的收藏也渐渐向皇宫内府集中。

时局不靖,各路收藏家纷纷以藏品换金银。梁清标却反其道而行,通过个人收购、友人赠予等方式,获得不少珍贵的书画作品,许多珍品得以在他手中保存和传承。

不过,真迹和赝品在“南画北渡”中并存,鉴藏家能否辨别真伪十分重要。

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到的鉴赏眼光,使得梁清标具备从纷繁复杂的书画中选出珍品的本领。他有诗句论及书画鉴藏,“谛观审辨析毫芒”“博物多识鉴赏精”。

《梁清标年谱》记载,一次,有人送来一幅《西园雅集图》,但是画轴已损坏,绢被煤烟熏染,一些地方几乎看不到墨痕。梁清标审视发现,轴端无题识,不知谁所作,但笔法细谨、位置雅丽,人物须眉毫发皆现。于是,梁清标将此画买了下来,并重新装裱。

六七年后,梁清标偶然得到一本《黄文献公集》,读到《述古堂记》时发现,自己收藏的这幅《西园雅集图》极有可能是北宋著名画家李伯时所作,“即非伯时,当亦宋人名手临摹,为世所罕睹,可宝也”。

“梁清标的鉴赏水平在当时就有很高评价,至今仍颇受业内人士好评。”梁新顺说,“经他题笺、钤印、考证的书画,大多比较确切精当。”

得到珍品后,梁清标对书画重装非常慎重,向来要“择善工而为之”。张黄美是当时南北书画界双向收购的关键人物,也是有名的书画装裱高手。梁清标与他在京相遇后,特请其为所藏书画装池。

王以坤在《书画鉴定简述》中描绘了梁清标重装书画的几个细节:“画轴多用碧色云鹤斜纹绫天地,米黄色细密绢圈,有些用副隔水,有些不用副隔水,这要视本幅的长短而定。”“隔水、天头都是云鹤斜纹绫,精选较好的旧锦做包首,白玉别子和轴心。”凡是重装的作品,梁清标都会重题签头,视为完整。

“如果没有梁清标,今天中国洋洋大观的名画里,至少有好几百幅不知散落在什么地方。”河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河北省燕赵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梁勇说,梁清标在中国美术、书法传承史上是一个重要的代表性人物。

监制:姜锦铭 | 责编:刘小草、吉玲、刘梦妮、雷琨、赵岑 | 校对:饶小阳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千里江山图 河北省 尚书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6-11 中仑新材 301565 --
  • 05-31 达梦数据 688692 86.96
  • 05-28 利安科技 300784 28.3
  • 05-24 汇成真空 301392 12.2
  • 05-21 万达轴承 920002 20.74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