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人间温情的护宝叙事
——读曾维惠儿童小说《竹海寻踪》
作者:罗毅
圆滚滚、胖乎乎黑白身体上披一层细密茸毛的大熊猫,实在是人间尤物。在圈舍内外,它迈着粗短的黑色四肢,走着内八字步,小屁股一扭一扭,或啃吃竹笋、嚼着竹叶,或爬上树梢荡秋千,或相互追逐、地上打滚……动作看似笨拙,却活泼灵动,一招一式,总是萌萌的、呆呆的,憨态可掬,喜感十足,让人忍俊不禁。
但平常人见到的国宝大熊猫,绝大部分来自于公园或动物园。那么野外生存或放养的大熊猫,又是一种什么状态?它们的起居、生长、恋爱、繁殖,又有哪些让人惊奇的故事?
以保护大熊猫为题材的儿童小说《竹海寻踪》,借助羌族少女子麻伍的口吻,娓娓道来发生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熊猫基地的一个又一个不平凡的“护宝”故事,给我们以确切答案。
世代居住在自然保护区内的羌族子麻伍一家子,为保护大熊猫、维护生态环境而全身心投入。爷爷经常利用节假日,带着孙子甲麻伍、孙女子麻伍去巡山,守护山里的一草一木和众多的小动物,为大熊猫繁殖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奶奶勤俭操持家务,坚守传承着羌族人的传统文化;爸爸种植药蔬,长期与大熊猫基地合作;妈妈在基地担任饲养员,亲手管护大熊猫吉吉和六六母子。哥哥甲麻伍与妹妹子麻伍形影不离,在爷爷或老师的带领下,一同上自然教育课,利用节假日一同巡山、一同到基地做志愿者、一同为大熊猫扫圈舍、劈竹茎,一次又一次做义务讲解员,宣传大熊猫知识。
小说结构相对简单,语言平实无华。一个又一个看似漫不经心的故事情节,明白无误地告诉读者这样的事实:在大熊猫基地或崇山峻岭间,奶爸奶妈、熊猫人、志愿者与可爱的大熊猫日玛祖特、丁丁、吉吉、六六、归归、望望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寻踪、周旋”。这些名不见经传的平凡人,或走村串户宣传保护野生动植物,或精心护佑大熊猫幼崽,管护圈养的大熊猫,或寻觅野化宝贝们的踪迹,为其投食,捡拾大熊猫粪便,关注其引种、放归的结果,或拯救受伤大熊猫,甚至与不怀好意者开展斗争。故事中反复出现的子麻伍与野生大熊猫日玛祖特的际遇,带有天然、神秘、梦幻气息,人与动物的“交往”叙事,让人叹为观止。
在我看来,不论是大熊猫的人工繁育、野放引种、野化放归,还是自然保护区内的巡护员、志愿者、教育工作者常年坚守,爱岗敬业,都是基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他们倾力护佑那一方青山绿水,演绎着充满着人间温情的“保护国宝”的行为。
《竹海寻踪》还是一部别样的大熊猫科普知识集成。阅读让人得知,大熊猫是怕热不怕冷的动物,其乳汁是淡绿色或黄绿色。科研人员能够从大熊猫的粪便中提取DNA,掌握其生长发育规律。9月22日是国际熊猫节。大熊猫冬天会下到低海拔地区过冬。一只大熊猫每天要吃50公斤左右的竹叶。它们生活在3500米林线之下,而“雪山之王”雪豹通常生活在海拔4000至5700米的林线之上,因此雪豹是大熊猫“住在上铺的兄弟”。此外,小说还告诉读者大熊猫神奇的生活规律,如它们在春季“谈恋爱”,怀孕期70天到300多天不等。6个月大的幼崽就能成为爬树高手。在野外,大熊猫主要靠嗅觉和听觉来寻找食物和水源,食物主要是冷箭竹、华西箭竹、八月竹、箬竹、巴山木竹等10余种竹子。由于味觉发达,大熊猫喜食甜食,如苹果、蜂蜜。
《竹海寻踪》是教育工作者出身的女作家曾维惠的又一部“跨界”小说。作品对国家公园、对大熊猫基地、对自然保护区、对羌族传统文化的尽情铺陈与渲染,“如青草绿树一样,在国家公园的沃土上自然生长出来,散发着大自然的清新气息,也带着密林深处、万物有灵的神秘味道”。读《竹海寻踪》,无论是描写自然景观,发现珍稀动植物,还是体验羌族风土人情,聆听神奇传说,都带有脉脉温情。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