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国家民委
清嘉庆年间,陈浩在贵州八寨担任“理苗同知”期间,综合典籍记载和实地调查资料,编撰了《八十二种苗图并说》,其中有许多彰显各民族语言、服饰、风俗等文化事项深度交融、共有共享的记载。关于此书的各抄本统称《百苗图》,其版本较多,意大利社会地理学会图书馆收藏的F.cin_60《百苗图》编纂于20世纪初,在立场、内容、学术思想上均有新的发展,为研究贵州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
交往方式多种多样
在经济交往方面,F.cin_60《百苗图》(以下简称“《百苗图》”)中记录的主要有做佣工、做担保两种形式。
宋代,大量汉族移民来到清水江流域从事木材贸易,并定居于此。元朝沿潕阳河开辟了自东向西的驿道,明朝疏通了潕阳河、清水江航道,周边地区木材贸易随之蓬勃发展,汉族客商与当地少数民族之间的经济往来也更为密切。
《百苗图》第四十六图有文:“洞苗近水而居,多择平坦地。以种棉花为业……多与汉人佣工。”由此可知,汉族客商雇佣“洞苗”做佣工,二者之间存在基于人身自由的雇佣与被雇佣关系。
《百苗图》第六十四图有文:“黑仲家以种树为业,其寨多富。汉人与往来,可央临近富户作保,出树木为本,合伙生理。”“黑仲家”生活在清水江地区,以种植树木为业。由上述记载可知,汉族客商获得了“黑仲家”富户的信任,不仅可以参与木材经营,还能够得到富户的担保。
在政治交往方面,《百苗图》反映的主要有联姻、服劳役两种类型。
元明时期,彝族土司普安陇氏、水西安氏、乌撒余氏是黔中、黔西地区较大的地方势力。早期定居贵阳、安顺地区的汉族移民水东宋氏(又称“宋家苗”),其首领长期世袭担任黔中大土司,与彝族土司水西安氏交往密切,长期联姻,受彝族文化影响颇深。
在《百苗图》“宋家苗”条目中,就有“放流入于夷”之说。土司拥有荫庇权,作为回报,荫庇户为土司提供劳役、做佣工。《百苗图》第七十图中有“土仡佬男子编草为衣,专以倮㑩佣工”之语,可资佐证。该条目附图还形象地描绘了“土仡佬”男子集体出发做佣工的情景。
在社会交往方面,《百苗图》反映的主要有“结同年”、恋爱、通婚等方式。“同年”是指无血缘关系的人通过一定的仪式构建拟血缘关系成为兄弟。“结同年”集中体现在“清江苗”与汉族客商之间。
《百苗图》第五十八图有文:“清江黑苗以红布束发,戴钱圈大环耳坠,宽袴。男女皆跣足。广种树木。与汉人通商往来,称曰同年。”附诗:“生性偏多爱锦袍,大环宽袴自嗷嘈。婚姻何用通媒妁,歌舞相从饮浊醪。”恋爱主要体现在“白仲家”女子与汉族男子之间。
《百苗图》第六十九图有文记载了汉族男子参与“白仲家”“同耍”活动的情况。通婚集中体现在“车寨苗”与汉族之间。
《百苗图》第七十五图“车寨苗”条目记载,“车寨苗”的先祖是吴三桂麾下大将马宝的部下,“落六百名,招婿苗女为家,故曰六百户之生苗也”,说明他们通过通婚融入了当地。《百苗图》成书之际,各民族通婚日趋频繁,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文化深度交融
语言服饰共有共享。《百苗图》第四十六图“洞苗”有文记载:“(洞苗)男子衣服与汉人同……女子戴蓝布角巾,穿花边衣裙,织洞帕,颇精工,通汉语。”附诗云:“近水种棉多古风,苗巾自织颇精工。花裙蓝帕虽夷俗,男子衣衫与汉同。”“洞苗”与汉族语言相通,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兼用侗语和汉语,男子穿的是合襟短上衣和宽裆肥腿的半长裤,与明代汉族男子衣着相似。
“洪州苗”男子服饰与汉族也十分接近,《百苗图》第七十三图中有“洪州苗男子与汉人同”之语。“西苗”主要分布在贵阳、平越等地,其语言含有大量汉语借词。受彝族土司水西安氏影响,“西苗”服饰吸收了彝族毡衣元素。
《百苗图》第十九图“西苗”有文载:“(西苗)秋收后合牯牛斗于野。祝者毡衣皮靴毡帽,腰围细褶裙。”“宋家苗”虽然是移居贵州的汉族群体,但是与少数民族深度交融,文化共有共享态势明显。
《百苗图》第四图有文载:“宋家苗本中国之裔,春秋时放流入于夷也。”附诗云:“襟分长短剪裁新,男女冠笄未可赎。却笑婚姻沿陋俗,夺亲追逐礼无因。”综观“百苗图”各抄本“宋家苗”条附图可以发现,“宋家苗”男子服装承袭了唐宋时代的汉族衣制,妇女则身着彝服,这显然是文化交融的结果。
文教理念共有共享。《百苗图》各抄本中有许多关于文化教育共有共享的记载。例如,《百苗图》第二十八图“水仡佬”条目称“男子衣服、婚姻、丧祭俱学汉人”;第六十一图“黑生苗”条目称“自雍正十三年改服亦知守法矣”;第六十六图“里民子”条目称“节候、岁时与汉同”;第六十八图“白龙家”条目称“婚丧颇行汉礼”。
习俗共有共享。“车寨苗”作为外来群体,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与当地实现了高度融合。
《百苗图》第七十五图“车寨苗”条目记载:“男勤种艺,女工针指。未婚者于旷野之间为月场。男弦女歌,声音清美,与诸苗不同。相悦者自行配合,亦名跳月。”它描绘了“车寨苗”的日常生活以及“行歌坐月”等婚恋习俗。《百苗图》中还有关于“宋家苗”“夺亲”婚俗的记载,即“婿家往迎,女家率亲戚捶楚之,谓之夺亲”,这一习俗可能因其与彝族世代联姻,婚姻习俗也受到彝族影响。
《百苗图》呈现的贵州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面貌,是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的一个缩影。要进一步挖掘和研究这类史料,讲清楚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
(作者:蒋欢宜、侯有德,铜仁学院;宋佳骏,吉首大学。)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