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掌心社区
有句俗语
“大鹅”出品 必是精品
这不
我们又可以欣赏精品啦
![](http://n.sinaimg.cn/spider20211208/726/w1080h446/20211208/5908-49e24b86d78319a0a5303792fd24c329.jpg)
电视剧《军师联盟》有个两分多钟的剧情看哭了很多人。
剧中是司马懿为曹操献策“联合东吴攻打关羽”后,孙权把关羽首级献给曹操,曹操悲痛万分,命人用木头雕刻了关羽的身躯,将首级和身躯一起厚葬。
而后,曹操让司马懿作陪,带着一队士兵出东门,突然想看看这兵荒马乱的山河。
望着破败的土地、萧索的景象,回忆着多少英雄将士、多少敌友,这些年都一一离去,顿生悲凉之感。
![](http://n.sinaimg.cn/spider20211208/26/w1080h546/20211208/8a07-0cad6720854a59e08752e88a019e60b5.jpg)
这时,忽听得一小儿吟唱声: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这首乐府诗纪实又情感真切,司马懿将诗词吟诵一遍,并给曹操作以解释:
“孩子唱的是一首洛阳民歌,这首民歌,唱的是一位少小离家的老兵,回到家中,做好了饭,但不知拿给谁吃,家中的人,都死光了。”
曹操听罢,一阵默然,两行泪瞬时从眼眶流出。
![](http://n.sinaimg.cn/spider20211208/13/w1080h533/20211208/3ba7-224d6b179b4a5b1ea7b8936969751446.jpg)
《十五从军征》出自《乐府诗集》,是一首揭露封建政府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乐府民歌。
虽说十五岁从军到八十岁回家稍微有点夸大,但也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
究竟当时的兵役制有多恐怖?是不是每个男人都要当兵?当兵的年龄限制是几岁?当兵的工资高吗?
等等,最后一个问工资?你想什么,汉朝根本没有工资,管顿饭就行。
如果跟了个老板有出息,能多打几场胜仗,可能还能有点肉吃,有点酒喝。
那为什么他们去打仗,不可以在家呆着平安无事吗?
事实上,在家呆着很有可能会被饿死,相对在家饿死和战场上被打死,更多人可能会选择上战场,搏一搏运气。
再说了,当不当兵也不是你自己说了算。
![](http://n.sinaimg.cn/spider20211208/106/w580h326/20211208/1e21-1ee8c9a6c1141a7614dc81f87c98cde2.jpg)
汉朝基本建立了普及义务兵役制度,主要分三种,去中央的叫做卫兵,去边疆的叫做戍卒,留在原地方叫民兵。
一般来说,所有的壮丁在二十三岁之后,每一种兵役都要轮到一次。
卫兵相对比较舒服,到中央当一年兵,待遇也比较好,平时包吃包住不说,来往的差旅费还能报销,这就相当不错了。
戍卒说起来就比较滑稽了,要到边疆去当兵,时间是三天,对,你没看错,就是三天。
这种兵役制还是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但那时候国家小,绕一圈也用不了多少时间,跑到边疆当三天兵就当去体验一次野外求生,所以餐费差旅费是没有的,全都要自己解决。
到了秦始皇的时候,国土面积就大了,你从南走到北试试看,没有几个月下不来,但制度没改之前,谁也不敢违法,轮到的只好乖乖地去边疆,到了边疆之后连人都没认识几个就回来了,根本起不到保家卫国的作用。
一般来说,这种兵死在路上的可能性比死在战场上的可能性大得多。
到了汉朝,这种兵制竟然仍未取消,不过倒是做了一些变通。
比如轮到张三服戍卒役,他可以交点钱给政府,钱也不是很多,一天一百钱,三天三百钱,所以像张三这样的人很多。
但也有真的穷人,别说三百钱,就是三十钱他也交不起,怎么办?
政府收了张三这部分人的钱后,可以雇人替他们去服役,比如他替九十九个人去,加他自己的任务,只要在边疆呆三百天,既完成了一百个人的任务,还可以拿到一笔费用。
当然,政府不会把九十九个人的钱都给他,中介费还是要收点的,但也算是三全其美了。
民兵役期一般为两年,就是在原地训练带兵打仗的有关事宜,归当地都尉管,他也是地方的军事长官。
平时任务不重,就是维持地方治安,战时听中央调遣。
三种兵役制度相互配合,相得益彰,这充分说明了汉朝中央政权的想法还是很前卫、很周到的。
可以说,这一时期,中国的兵役制度发展达到了一个顶峰,军队的规模也非常大。
对百姓来说,也算是比较合理,除了服兵役这几年辛苦些,复员之后,只要不打仗,自己可以安心种田。
但只能说,在相对比较和平的年代,这样的兵役制度还是玩得转的,一旦发生频繁的战争……
随着汉武帝开疆拓土,需要打仗的次数也多起来了,而且要面对北方强大的匈奴游牧民族,部队士兵的复员问题就成了一个大困难。
以前轮到你当三年、四年就可以回家专心种田了,但现在不行,国家有难、匹夫有责。
一旦国家需要,上面三个兵种随时应徵入伍,上战场打仗。
《木兰辞》里有诗句“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说的就是这个事,不管你现在身体好不好,只要活着,你就给我上战场。
那也得有个年龄限制吧?还真有,五十六岁就可以免役了。
在那个年代,五十六岁真的已经很老了,一般来说已经要当爷爷了,我想花木兰的老爹肯定没有五十六岁。
而且即使你超过了五十六岁,国家仍然有需要的话,你必须要在战场上一直呆下去,根本没有地方去说理。
唐朝诗人杜甫的《石壕吏》写的就是安史之乱时石壕吏乘夜捉人的事情,这一家三个儿子都被拉去当兵了,而且已死了两个,老头没办法翻墙偷跑了,但家在这里,又怎能逃得掉呢?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唐末既然如此,汉末三国时期又能好到哪里去呢?
甚至在战争过于频繁,成年壮丁又不够用的时候,入伍的年龄会被逐步提前,甚至十三四岁就被拉去应征。
这也才有了前面关于“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的诗句。
宁为太平犬,不做乱世人!
愿每个人珍惜现在的每一天太平日子。
来源:舞文弄墨版块
本站发布的信息均由社友提供,如内容涉及与事实不符的情况,请与编辑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如果你也喜欢文艺创作
不妨来掌心长兴APP以文会友吧
结交一群热爱书画、诗歌、摄影的好朋友
岂不乐哉
掌心长兴APP 长兴人自己的APP
![](http://n.sinaimg.cn/finance/cece9e13/20200514/343233024.png)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http://n.sinaimg.cn/finance/72219a70/20180103/_thumb_23666.png)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