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财经杂志
文丨《财经》记者 郭楠
编辑丨陆玲
外资机构距离进入中国公募基金行业,只差一张牌照,而市场真正的考验,远不止租一套豪华办公室、把过去积累的成熟经验移植过来那么简单。
从人事任命,到积极筹备,贝莱德、富达、摩根士丹利等外资巨头正在等待获得公募准入资格。但也有外资机构遇到了本土化的烦恼,有着全球最大公募基金称号的先锋领航(Vanguard)就是其中之一。
近日,《财经》记者获悉,先锋领航亚洲区及中国区多位高管相继离职。这直接影响了其在中国的业务进展,在目前申请公募牌照的名单中,先锋领航并未出现。
而先锋领航亚洲区负责人的位置,在四年之中换了4个人。2019年底,原先锋领航基金亚洲区总裁林晓东离职,林晓东曾负责先锋领航亚洲地区的整体战略、业务和发展布局,熟悉中国、外资机构经验丰富,曾主导了先锋领航与蚂蚁金服的合作。
“离职的原因主要感觉是公司对亚洲市场的承诺与信心不够。一把手频繁更换,新的亚洲团队负责人来自总部,从未到过亚洲,关键职位人选也还在其他国家都没有到位,如何管理亚洲业务?”一位离职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
抢食中国大资管蛋糕,外资巨头们的确需要一些良方克服水土不服。一位资深外资机构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在发展战略、组织架构之外,要尊重中国市场,尊重中国投资者的实际需要,更要学会与中国监管部门打交道。”
“水土不服”的先锋领航
如何扎根中国市场,人是关键。为了争取中国公募基金牌照,各家外资机构均在人士任命上做出重要安排。例如,2019年11月,富达国际任命何慧芬为中国区董事长,常驻上海,负责富达国际在中国的市场销售、日常运营、投资等业务,带领富达中国业务从私募基金管理人向公募基金公司转型。
众多布局中国的资管巨头中,业内普遍认为,目前本土化做的最好的机构便是贝莱德,除了产品线更全,非常重视中国市场,更重要的原因是华夏基金原总经理汤晓东的加盟。2019年4月,汤晓东从广发证券离开,任贝莱德中国区主管。2015年,汤晓东曾任中国头部基金公司华夏基金总经理,更早之前在证监会任职。
但是,也有外资资管巨头在本土化过程中遇到了不小的困难,例如以指数基金闻名的先锋领航,其亚洲区管理团队在2020年上半年经历了巨大的人事变动。
2019年,先锋领航亚洲区原总裁林晓东离职,此前他一手推动了先锋领航与蚂蚁金服的合作。据《财经》记者了解,在这位亚洲区总舵手离开后,先锋领航亚洲区多位高管先后离职,其中包括中国区法律总监、人力主管、财务经理,亚洲区风险主管、战略合作伙伴和投顾业务主管,以及香港办公室行政主管、多名中国区销售。
在外资机构争相申请首批公募牌照之际,先锋领航亚洲区人事动荡,这将使进军中国公募领域的时间推迟。知情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目前负责先锋领航亚洲区业务的新任总裁(Scott Conking)来自美国总部,其他多位高管均没有中国资管行业从业经历,而且仍未到亚洲履职。
“公司可能最近发生了一些转折,一方面可能有中美关系大背景的影响,另一方面,亚洲地区市场变化较快也比较特殊,一味跟从美国市场的做法未必能有竞争力。”有市场知情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
她同时提到,其他外资机构在中国或多或少也面临这样的问题,首先,从战略层面,中国市场不是整个公司的发展重心;其次,大部分亚洲管理团队如果都是外籍人士,会带来一系列的沟通问题;此外,由于对中国市场的不了解,在合规、经营理念甚至与监管部门的沟通上都会带来麻烦。
为应对这些问题,市场专家认为,外资机构首先需要长期持续的中国市场战略,不应该频繁变化,其次在团队构建上,大部分应该吸收本地人才,再加一些外派人员可以更好和总部对接。最重要的,还是要因地制宜,尊重中国市场,从中国投资者的角度出发。
外资如何抢食公募蛋糕
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在今年不断加速。随着4月1日证监会正式取消证券公司、公募基金公司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摩根大通、瑞银、野村等7家外资机构通过新设、购买合资公司股份等方式,在中国设立了外资控股券商。6月19日,摩根大通在期货子公司的增持申请获批,成为中国首家外资控股期货公司。
外资机构自然不会放过中国公募基金行业的蛋糕。日前,贝莱德、路博迈等外资机构已经向中国证监会正式提交了公募牌照的资格申请。此外,汇丰、花旗、德意志等外资银行也相继提交了公募基金托管资格申请。
此前,摩根大通宣布,将收购上海信托持有的上投摩根基金剩余股份,一旦股权交易完成,上投摩根基金将成为首家外商独资公募基金。另一家国际投行摩根士丹利也已经拿到了合资券商摩根士丹利华鑫的控股权,旗下拥有一块公募牌照。资料显示,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成立于2008年,管理规模超过250亿元。
在股比限制取消之前,海外资管巨头纷纷通过设立外商独资私募基金提前布局中国市场,截至目前,共有26家私募完成备案,其中25家落户上海。贝莱德、路博迈等机构已获得了投顾资格。
数据显示,已经拿到外商独资私募牌照的外资机构,在过去发行了近80只私募产品,希望能将自己的策略引入中国,在中国市场跑出不错的收益率。外资私募们也频频发声加仓中国,贝莱德近期表示看好中国股债表现跑赢其他新兴市场,桥水基金创始人达利欧不止一次表示看好中国投资前景。
外资机构该如何开拓中国市场?先锋领航选择与国内互联网巨头蚂蚁金服合作可以算作一个成功案例。2019年底,两家巨头成立了合资公司,同时获得了证监会批准的首批基金投顾试点资格。
“买方投顾试点前景巨大,中国的买方投顾才刚刚起步。”一位资深外资机构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
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目前外资机构在中国的道路,可能并非想象中那么顺畅。先锋领航亚洲区的人事动荡无疑将对其中国业务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而且还将面对中资机构的竞争,“大脑在国外而胳膊在国内”的弊端就会显露无疑。
以产品发行为例,上述外资机构人士介绍,部分外资机构的新产品从提出到总部批准通过,要经过6到12个月时间,在效率上毫无竞争优势。
“中资头部公募基金公司已经有了很强的实力,在人才、资讯、政策动态把握力上都有绝对的优势。”上述资深外资机构人士坦言,“外资机构的优势则在于品牌,在发达市场积累的经验,关键还在于如何与本土经验结合,如何吸引本地人才。”
与监管部门的沟通同样重要。“与亚洲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监管部门好沟通,也愿意做点实事。”上述外资机构人士表示。
责任编辑:陈鑫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