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一书曾预测,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到2015年中国的经济规模会超过美国。令人瞩目的是,这一预测在2014年提前实现。这一当时被视为“不可能”的预测,靠的是什么?“生产力具有第一性,其要素底部和结构决定了它的比较优势,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对中国的发展作出了大胆预测。”11月30日,第八届中国学术评价论坛在复旦大学举行,该书作者之一、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在视频演讲中“揭秘”。本次论坛的主题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原创学术理论与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围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原创理论开展学术研讨。
【“近水楼台先得月”】
“我们还在书中预测,到了21世纪上半叶,中国不仅会成为世界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也会成为经济学理论大师辈出的中心。”林毅夫说。从1776年亚当·斯密出版《国富论》,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一直到上世纪30年代,世界的经济中心就是世界经济学的研究中心,诸多经济学理论大师不是英国人就是在英国工作的外国人。为何会出现经济学大师相对集中的现象?在林毅夫看来,因为当时英国的经济最有活力,经济学研究自然“近水楼台先得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中心转移到美国,同样又在美国出现了经济学大师“扎堆”的现象。
【中国经济的自主理论创新】
值得关注的是,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基础上,林毅夫等人在2009年第一次提出了新结构经济学,这是关于中国经济的自主理论创新。
这一自主理论创新的契机,源于2008年林毅夫出任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
他注意到,现代经济学理论不仅来自发达国家,而且与发达国家的物质基础,以及社会、政治、文化等结构因素密切相关。一个发展中国家的物质基础跟发达国家不一样,其生产结构、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也大不一样。在发达国家,资本相对丰富、劳动力相对短缺,因此资本相对便宜、劳动力相对昂贵。而发展中国家则资本相对短缺、昂贵,劳动力相对丰富、便宜。因此,林毅夫在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任期一周年的时候,提出了新结构经济学。
所谓新结构经济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现代经济学方法总结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经济发展的得与失。
“新结构经济学所做的努力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引入现代经济学。与此同时,以这样的结构分析视角总结中国的发展经验,提出新的理论,也是现代经济学的中国化。这一原创经济理论体系目前还只是刚刚开始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林毅夫说。
“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林毅夫 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说,我们不能辜负这个时代。
原标题:林毅夫揭秘30年前的“大胆预测”:新结构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中国化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