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宪通:七十载中大情缘,培养古文字学界“粤军”

曾宪通:七十载中大情缘,培养古文字学界“粤军”
2024年11月01日 22:26 金羊网

【备注:此为中大校庆特刊新媒体版本,请编好后先放着,等待音视频部做好视频插入,本文图片请加上水印】

他是当代古文字学界的一代宗师,作为古文字学家容庚、商承祚的“大弟子”,中山大学古文字研究学脉的第二代传承人,一生致力“解密”古文字,推动古文字学发展,并培养了一支享誉国内的古文字学“粤军”。从求学到执教,他扎根中大近七十年,将个人理想与学术追求深植这片沃土,展现了一位“大先生”的深厚学养和师者风范,成为中大与学界无可替代的精神符号。他就是中山大学教授曾宪通。

“康乐园是我成长过程中最有影响的地方”

曾宪通与中大的缘分始于年少时的笃定选择。毕业于汕头金山中学且成绩拔尖的他,第一志愿填报了中山大学,第二武汉大学,第三北京大学。身边人笑他“白填了”,他却不以为然。“我当时从农村出来,连普通话都不会讲,就是希望留在广东,就近学习一点有用的本事,能够为地方为家乡服务,就很满足了。而且我从小就崇拜孙中山先生,敬佩他为人与学问,为国为民奋斗一生,也向往以他命名的这所大学。”

时至今日,他仍能清晰描述与中大的“初见”——1955年他乘船来到中大校门前的码头,一下船便被康乐园的宁静优美所吸引,满眼都是参天绿树与古朴建筑,“像一个公园一样漂亮”。

在中大中文系读书时,他常听到学校广播提醒学生“上课不要打赤脚,至少要穿拖鞋,最好穿皮鞋”。原来,学生普遍家境清贫,穿着简陋,不少人光脚上课。起初,曾宪通也是穿着凉鞋而来,直到大二才第一次买下一双皮鞋,“花了18块,很贵,舍不得,穿到毕业后还在穿”。这激励了他勤勉求索,让这段大学时光在近70年后仍熠熠生辉。

毕业后他一直留校工作、生活至今,在他看来,康乐园是一片激发他学术理想的沃土,是他学术生涯的起点与归宿。“能在康乐园读书,后来还在这里工作,这很幸运了,还能在这里度过人生后半辈子,更加值得。我算是一辈子都在中大了,它是我成长过程中最有影响的一个地方。”

师从容商饶名家大师,传承古文字研究学脉

1959年本科毕业后,曾宪通长期担任容庚、商承祚教授助手,从事汉语文字学教学、研究工作。他在古文字研究过程中注意从字形入手,联系词的音义,尤重发掘古文字资料的文化内涵。在容商二老的教导帮扶下,他逐渐成为中大古文字研究学脉的第二代传承人。

容老锲而不舍、严谨矜慎的治学精神和对学生的关怀备至,给“大弟子”曾宪通留下深刻印象。他回忆说,容庚其时年事已高、走路拖地,还常到研究生宿舍走访。“同学们一听到‘沙沙’脚步声就知道是他来了,便在门后画一笔,以写‘正’字的方式记录他到访次数,后来发现到宿舍有20次之多。”

容老对“童子功”很重视,他培养研究生其中一项基础训练是临摹一遍《说文解字》《甲骨文编》《金文编》三本字典。他开的“文字源流”课,每次上课都用白布包起这三本书,由曾宪通带到课堂,他在黑板上用甲骨文、金文、小篆写字让学生们猜,并要求学生学会查字典、写自己的名字,从而掌握一个字的来龙去脉。

“他不仅对研究生是这样,对我们青年教师也如此。”作为助教的曾宪通也要抄书,每天至少花上两小时,持续两三年之久。当时曾宪通和容老对门而居,“他老是问我抄完没有,还逐字地看,纠正其中错误”。这种字字较真的治学态度帮助他打下了深厚的学术根基,奠定了求是求真的学术生涯,后来他还在学习容老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课程“汉字源流”。

商老在考古与古文字研究中十分重视新发现的文物,这些材料能为古文字研究提供新视角和新依据。曾宪通在古文字研究所担任其助手时,常有机会陪同深入一线,接触新出土的文字材料。“各地有什么新发现都会请他去考察,他会带上我们。比如大汶口遗址新出土,他就带着我们去看实物、做拓本、做释文、做考证、写文章。”商老还会要求学生写综述作为考试内容,这些宝贵实践经验和扎实学术训练使得曾宪通逐步掌握古文字考证方法,走在了学术前沿。

国学大师饶宗颐19岁成为国立中山大学广东通志馆最年轻的纂修,与中大相识相知近八十载,其学问受到中大影响。退休后,饶公应中大盛邀重归故校,在曾宪通陪伴下到全国作学术考察,两人合著多部著作。曾宪通多次称饶公为“学术贵人”,其重视文化史角度的观察,给予曾宪通很大启迪。曾宪通早期学术代表作《楚月名初探》便是饶老点的题。如今,他还在家中客厅“C位”悬挂饶老九十岁时题赠的“贞石万载”,字间寄托着饶老对他“学术长青”的美好祝愿,透露出两位学者的深情厚谊。

育人如“敲钟”,学生即“学友”

作为容商二老之后的广东古文字学界领军人物,曾宪通在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做出突出贡献。早在当助教时,他便协助中文系教学和培养方案制订、课程设置与实施。

担任教授时期,他首创“战国秦汉文字研究”课——“过去战国秦汉文字出土得不多,难度也比较大,因此课程多集中于甲骨文、金文等。那时刚好出土了很多战国秦汉的简帛材料,我就不失时机地开了这门课,这在全国是比较前沿的。”曾宪通介绍,以往的汉字发展研究,是从甲骨文、金文到后来的隶书,中间存在“断层”,战国秦汉文字恰恰起到“桥梁”作用,把汉字发展中的脱钩连接起来。这样一来,汉字起源和流变也更加清晰,曾宪通顺势再开“汉字源流”课。后来这门课人气高涨,他察觉到很多老师也想讲,但没有材料难讲明白。于是他倾注大量心血编撰《汉字源流》教材,本教材获评“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被广泛应用于古文字学教学中。

曾宪通任系主任期间着力推动学科建设,建立和完善具有广东特色的古文字研究人才培养模式,并影响带动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等学科发展。同时,他积极推动设立现当代文学博士点,引入黄修己等名师,组建起实力强劲的团队,为中大学科体系注入新活力。他认为,学科建设需广纳贤才,通过团队合力形成学术优势。这不仅使中大中文系在全国中文学科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也为后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曾宪通的教学风格被称作“敲钟”式教学——讲课后他鼓励学生提问,他一一作答,“因为老师教课不一定能面面俱到,师生互动也是课堂重要组成部分,只要学生有需要,‘敲钟’了,我必定有回响。”

据曾宪通学生陈伟武教授回忆,他写完文章常常拿到曾老师家请求把关,即便有时候很急,第二天就要交稿,老师也不厌其烦地及时反馈。“当年老师写完文章也让我们几个学生提意见,一点儿都不忌讳学生在他的文章上涂画标注。”如今,陈伟武早已成为中大古文字研究学脉的第三代传人,他的育人理念与教学方法,正是从曾老师的言传身教中习得。

“不是说学术权威就绝对正确,很多学术问题我都是跟学生一起探讨的。”在曾宪通看来,做学问就是不断地从表面到里面,再从里面到书面的过程,这过程中师生之间要实现教学相长,把“学生”当作“学友”,共同反复研讨拿出成果来。

还有两个月,曾宪通将迎来鲐背之年,现在的他老而强健、精神饱满。拿着新写论著前来的后辈、学人络绎不绝,他讨论不息;今年10月,他有感于楚帛书原本归还我国的新闻,题写了多张条幅;“华竹秀而野,文章老更成”“阳台练腿书房习字乃天天必修课”一副副联语在书房随处可见,质朴而不失风趣地透露着他“优雅变老”的“人生哲学”……

【个人简介】

曾宪通,1935年生于广东潮安,1959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师从容庚、商承祚两位著名古文字学家,主攻战国秦汉文字。1985年任教授,1990年成为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大中文系主任、人文学院院长、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理事长、教育部高等学校中文学科第一届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和国家社科规划语言学科组成员。主要著作有《出土战国文献字词集释》(主编)、《楚地出土文献三种研究》(合著)、《曾宪通学术文集》、《古文字与出土文献丛考》及教材《汉字源流》(合著)等。

【您心目中的“中大精神”是什么?】

“继往开来”,谓之中大精神

在曾宪通家里,一张A3大小的照片被放在客厅的书架上,颇为显眼,那是中山大学时任校长黄达人为执教长达45年的曾宪通颁发“中山大学卓越服务奖”,这是中大最高级别的执业荣誉奖励。

“‘继往开来’就是我心目中的‘中大精神’。”在曾宪通看来,“继往”是跟随着中大大先生前辈的步伐,继承其学术资源、研究方法与治学态度,而后做出自己的贡献。“跟随了两个名望很高的老师,我可以说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开来”则是传道授业、培养学生,将学术成果与治学经验薪火相传。自罗王学派肇端一直到现在,中大的古文字学研究团队已经历了四代传承。

图:《羊城晚报》中大百年校庆特刊版面

文丨记者 陈亮 实习生 谢欣希

编辑:薛仁政

原标题:曾宪通:七十载中大情缘,培养古文字学界“粤军”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中山大学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11-08 金天钛业 688750 --
  • 11-08 壹连科技 301631 --
  • 10-29 聚星科技 920111 6.25
  • 10-25 健尔康 603205 14.65
  • 10-25 港迪技术 301633 37.94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