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被称为“死亡之海”的罗布泊正式爆炸成功,“东方巨响”震惊世界。记者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了解到,“东方巨响”的背后,有南航科研人员付出的艰辛与努力。1964 年至 1996 年间,我国共进行过45次核爆试验,南航陈达院士参加了41次核爆诊断。1980年10月16日,南航研制的无人机“长空一号”首次实现无人机代替有人机取样。“采摘”蘑菇云的接力,南航科研人员代代相传。
60年前,他“穿云采样”进行核爆诊断
攻克技术难题,发展壮大核科学与技术学科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一朵耀眼的蘑菇云在罗布泊的沙漠中腾空升起,“东方巨响”震惊了世界,中国首次核试验成功了。当核试验烟云尚在翻腾时,现场有一位名叫陈达的年轻人,他要做的关键事情就是“核爆诊断”,即对采集的原子弹爆炸后的核反应产物进行分析,判断爆炸威力。陈达和他的战友们穿上厚重的防化服登上卡车,不顾个人安危,冲到前线取样。“绝无退路,只能成功,不许失败”,这是陈达对自己工作的要求。
但分离样本中的不同粒子,是一个精细复杂的过程,对于研究者来说是很大的挑战。经过数十年的努力,陈达与同事们最终提出了“严重分凝条件下裂变威力诊断方法”,成果攻克了这一关键性技术难题。
陈达(左二)向朱光亚院士(左一)汇报工作
2001年3月,已经从研究所工作岗位退休的陈达,选择来到南航任教,同年12月,当选中科院院士。“1964 年至 1996 年间,我们国家一共进行过45次核爆试验,我参加了41次。”多年以后,在给南航学生讲核工程专业导论课时,陈达经常这样“云淡风轻”地开场。
在南航的日子,陈达院士一边给学生上课,一边致力于思考学科发展方向。经过不断拓展,由陈达院士作为学科带头人的南航核科学与技术系逐步发展壮大,建成了完整的学科专业体系,十几年来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本科、硕士和博士专业人才。
陈达院士将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育人之心写在了祖国的大地上,也写在了南航的热土上。在他去世后,每年清明节和他的诞辰,南航都会举行各种形式的纪念和学习活动,师生也时常自发到雕像前献花、瞻仰,缅怀这位国防之子、厚德仁师。
1980年,首次实现无人机代替有人机取样
首架核试验无人取样机“南航造”
用无人机取样,可在核爆炸后约8分钟,蘑菇云刚稳定后进云,既能取到高浓度的早期样品,又无飞行员健康损伤问题,是大气层核试验取样的先进手段。20世纪70年代以前,世界上只有美、英等少数国家掌握这项技术。1976年底,“长空一号”中高空靶机设计定型,南航利用“长空一号”优良的飞行性能、简便的使用方法和低廉的制造成本而提交的无人机核试验取样方案立即引起国防科委和空军司令部的重视。
1977年3月,国防科委向南航下达了将长空一号中高空靶机改型为无人取样机任务。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在全校范围内,组织了专门的研制队伍,完成无人机的改型设计、地面试验和样机制造;试飞和取样时,负责无人机外场技术保障等任务。
研制工作照
团队夜以继日,奋力拼搏,仅用半年时间,就完成了常规情况下需要一年才能完成的改型任务。研制的无人机性能优越,受控良好,任务结束后受到指挥员、领航员的连声称赞。
1980年10月16日,在新疆罗布泊地区,南航研制的无人驾驶核试验取样机执行核试验穿云取样任务获圆满成功,首次实现无人机代替有人机取样,结束了我国有人机穿云取样的悲壮历史!
整个过程从空军司令部提出,到中央军委批准,再到造出核试验无人取样机,圆满取得“飞得起,穿得进,回得来”的成果,完成了从“0”到“1”的重大突破,为我国的国防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于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据悉,无人机研制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也一直在南航延续。作为我国率先开展无人机研制的单位,南航为我国航空发展史贡献了第一架无人驾驶大型靶机、第一架无人驾驶核试验取样机、第一架高原无人驾驶机、第一架无人驾驶直升机等若干个第一,也形成了矢志不渝的报国情怀,顽强拼搏的战斗意志,力争上游的创新精神。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杨甜子
南航 供图
校对 徐珩
原标题:45次核爆试验,他参加了41次!“东方巨响”的背后,南航勇士奋勇“采摘”蘑菇云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