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朋友再见!啊!朋友再见!朋友再见吧再见吧再见吧……”当国人耳熟能详的电影《桥》的主题曲《啊!朋友再见》再度响起,翘首企盼的人们真的见到了久违的老朋友“瓦尔特”后人,想起了那句经典台词“这是一座好桥”。
作为南斯拉夫英雄人物瓦尔特的扮演者巴塔之子,塞尔维亚著名电影制片人米利科•日沃伊诺维奇携妻子,8日现身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摄影棚,与中塞两国同行一起揭开“塞尔维亚(南斯拉夫)电影影像展”大幕。
塞尔维亚有句俗语:“朋友是时间的果实。”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1945年建立后,电影行业迎来繁荣期。除了继承原有电影类型,电影业兴起了动作片、冒险片、历史剧和电影新闻,其间最热门的主流电影类型为游击队电影。这类影片在美学上追求简洁逼真,人物上强调忠诚勇敢,叙事上强调宏大壮烈,成为南斯拉夫电影对世界电影的独特贡献。中国观众喜爱的电影《桥》(1969)《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1972)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展台上,陈列着黑白照片样子的“歌词卡”,谱写着《啊!朋友再见》的词曲。身为主策展人,上大上海电影学院院长、上海电影特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何小青介绍,当年中国时尚青年热衷于将流行歌曲的歌词洗印成照片,制作成便于随身携带的歌词卡。通过这种独特的方式,他们随时随地对照歌词歌唱,反映了当时《桥》等热门电影所形成的流行音乐文化。展览还展出了普通影迷自制的各类“瓦尔特”周边,从歌词本、台词本到洋片等,都将银幕英雄偶像放置在笔记本或钱夹内。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正是中国人迷恋南斯拉夫电影的时代,也是演员维利米尔•巴塔•日沃伊诺维奇铸就电影传奇的时代,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更是风靡一时。扮演者巴塔共出演了超过200部反法西斯题材的电影,展现了其深厚的爱国情怀和对艺术的不懈追求。此后几十年,瓦尔特在中国几乎成了南斯拉夫民众的代名词。
“50年前,父亲第一次来中国展映他主演的电影,那是我还是一个13岁的孩子。” 巴塔之子日沃伊诺维奇说,在父亲口中,他早早认识到一个充满善意与挚爱的国度;同样,他从小也在父亲的片场,见证着一个充满善意与挚爱的剧组。后来,在2000年和2005年,他两度随父亲访华,而这一次是他头一回独自访华。他相信,之后他还会来很多次,并带上他的3个孩子以及上个月刚刚出生的小孙辈。
电影影像展上,不仅有中塞两国发行的《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50 周年纪念邮票等各种电影相关邮票以及明信片,而且有红胶唱片、电影胶片、VCD、DVD、蓝光碟片等不同年代的南斯拉夫电影播放载体,甚至还有各大出版社1977年至今先后发行的多版《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连环画。
电影是时间的艺术,而纵然时间老去,电影却永远年轻。日沃伊诺维奇告诉大家,“瓦尔特”开创了动作片战争片的新类型,至今也仍然受到新一代观众的喜爱。他透露,同为电影人,他正在制作一部父亲的传记电影,其中相当一部分关于他与中国老朋友的铁杆友谊关系。
“对我们这一代人而言,瓦尔特树立起十分典型的英雄形象,我小时候也想在未来成为他这样的英雄。”上海大学党委书记成旦红表示,前不久,刚从塞尔维亚访问回来,亲身感受到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所展现出来的独特魅力,也期待上海大学之后能和塞尔维亚在电影联合制作方面开展深入合作。
在秀媒体园第50幢,此次展览以塞尔维亚(南斯拉夫)珍贵影像资料为媒介,从早期纪录片到历史战争电影、游击队电影,汇聚多媒体、艺术装置、电影、美术、虚拟现实及AI等多种艺术形式,让观众沉浸于光影与音效的艺术长廊,共同穿梭于名片影像的历史时空,打通了中塞之间从过去、现在到未来的三座桥:“电影桥”“中国桥”“友谊桥”。
原标题:“朋友再见吧,这是一座好桥”瓦尔特之子开启塞尔维亚(南斯拉夫)电影影像展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