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龙首”,从海外走到上海,花了100多年;而进行数字化采集、回传至实验室,并将采集结果发布在数字文博大平台“山海”上,全过程只花了13分14秒。
8月19日,“山海”App正式上线。该App汇聚海量数字馆藏,集成文物3D鉴赏、社区、个性化博物馆等功能,并同步上线中、英、法等6种语言版本。文物“龙首”的数字采集效率,成为最大亮点。
近年来,无论是考古发掘、文物保护与修复,还是价值阐释与展示传播,文物和科技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其中,数字科技在文博领域的运用,正在进行新的探索。
保护文物 提供体验
陕西历史博物馆、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湖南博物院、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日本)、甘肃省博物馆、南越王博物院等14家博物馆,首批入驻“山海”。
南越王博物院副院长王强介绍,南越王博物院从建馆之初就非常重视数字科技的运用。在文物保护方面,从展柜的微环境到展厅的小环境,再到整个博物馆的大环境,科技在控制温湿度、光照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各方面效果显著;南越国宫署遗址同时存在木质文物、土质文物、石质文物等多种材质文物,为防止文物裂化,馆内放置数字传感器,进行实时监测。
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数字化起步较早,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做一些数字化工作。馆长侯宁彬介绍,当时给每件文物做了“电子标签”,外出展览时,就能在电脑上看到文物移动的轨迹。“这可能是博物馆将数字科技应用于藏品管理的最早案例之一。”侯宁彬说,如今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已先后进入博物馆,应用于藏品管理、展览策划、文化传播等工作。
在博物馆的展厅里,观众不能带走文物,只能带走体验,因此数字科技如何提供独特的体验,至关重要。
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于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正式开馆。“如果说本馆主要通过文物来讲中华文明的故事,那么秦汉馆就是用‘文物+展板+科技’的装置,来讲秦汉文明的故事。”侯宁彬说,这个装置,其实就是数字化手段的应用。比如,将二十四节气与中国哲学结合,用文物和文字来表达比较困难,于是博物馆用一个装置,以大众易懂的方式,来阐释二十四节气的内涵与价值。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于2020年正式开放,无论是考古发现还是博物馆建设,正赶上了数字科技高速发展的时期。馆长彭明瀚介绍,该馆在设计时,就嵌入了最新的科技手段来展示、传播文物,包括2300平方米的数字展厅,“我们把文物通过数字科技来转化成数字资产,这个资产不应该沉睡在博物馆库房里,应该以更美好的形象呈现给社会公众”。
“一站式”满足公众需求
回望博物馆数字化的发展历程,侯宁彬坦言曾经存在两个明显的问题:一是成本,“早期对文物进行3D数据采集时,需要花很多经费”;二是效率,“采集一件文物大概需要几周时间”。
芒果数智总经理方菲介绍,“山海”申请自研专利近10项,自研的文物神经核表面重建算法,较传统采集技术时间减少90%;文物建模放大6-8倍后,依然可以清晰看到每一个细节,“目前,自建生产线在湖南博物院22天生产了近1000件。随着算法和硬件的持续升级,生产效率还将阶梯式提高”。
看到“龙首”只用13分14秒就完成了从采集到上线的全过程后,侯宁彬期待,解决了成本与效率问题之后,能有更多创作者与博物馆携起手来,创作出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创产品。
彭明瀚直言,在过去几十年间,很多博物馆在做数字化,但都是一个个“信息孤岛”,“对公众来说,要去不同的网站、不同的App寻找资源;对合作者来说,也需要与每家文博机构一一商谈”。因此,如果有一个大平台能够整合资源,“一站式”满足公众需求,内容的生产、传播,都将更加高效。
方菲介绍,未来,“山海”计划在全国博物馆开展数十万件的文物3D模型采集和数据编目;与高校、考古院所、数字图书馆合作,获取与文物相关的历史文献、简牍、考古日志、研究论文等,构建26个维度的结构化数据,为文博实际应用提供基础;把数据应用于知识图谱、多模态大模型、算法推荐等功能,进一步运用到科研、教育、文娱、文创等场景。
数据采集是基础,还要做好传播
将文物IP转化为衍生品、影视、动漫、游戏、展览等“大文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除了独特的内容定位外,安全问题是博物馆和创作者双方都关心的问题。
对此,方菲透露,在“山海”发布的所有内容IP,都建立在“智能合约”上,这是一套写入代码的“反哺”机制,“一旦IP发行时的收入分配被确定,任意一方无法私自更改,所有收入都会通过银行数字人民币的程序化结算区块链,实时支付给博物馆、创作者、平台以及IP持有人”。
在彭明瀚看来,文物数字化的基础是数据采集;然后要思考的是怎么把枯燥的数据整合好、利用好,按照现代人的审美来加工好;最后,让文物真正“活起来”,还要做好传播。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有一个2000多平方米的游戏体验互动区,VR/AR、超薄屏幕、裸眼3D……这个展区全部是数字展览项目,没有一件实体文物。比如,3D试衣镜技术,在屏幕前挥手就可以换上汉代服饰。
王强计划将南越国宫署遗址中的御苑遗址——王宫的后花园,数字化还原当时的潺潺流水、生机盎然;迄今发现的唯一一套形制完备的丝缕玉衣,也可以通过数字科技,让观众得以随时“近距离”看到其真实的纹理。
“数字文博平台还可以配合课堂教学,小朋友们不用到博物馆就可以看到文物,教师们也不用去一个个网站、App查找,就能在一个平台上获得准确、精美的文物资料,用于教学。”王强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4年08月21日 02 版
原标题:走出孤岛 文博资源在“山海”相聚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