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保国等: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特征与培育

师保国等: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特征与培育
2024年07月23日 14:44 中国教育新闻网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的深入,在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背景要求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作用日益凸显。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202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虽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主战场”位于高等教育,但实际上其坚实的根基深植于基础教育之中。强化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育,相当于为未来的发展种下“种子”,这是构建国家科技战略人才队伍的基础工程。中小学应当珍视并保护那些展现出拔尖创新潜质的学生,同时构建一个全面、多元、开放的教育生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和探索精神。从人口规模角度而言,我国拥有庞大且潜力巨大的优秀创新人才储备,更加需要全方位和系统性强化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特征识别与培育,以此赋能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目标,推动我国迈入创新型国家的前列。

拔尖创新人才的“创造性”表现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首先面临的挑战是需要明确回答“何谓拔尖创新人才”。尽管近年来围绕这一主题的研究与实践成果日益丰富,但关于这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界定并未完全达成一致。梳理以往相关工作,我们认为拔尖创新人才应该是具备高水平创造性表现的人,他们拥有较高的创新素养,即良好的创新品格和创新能力。[1]

早在20世纪60年代,创造性4P模型就已提出“创造性”一词可以解读为多种含义,如创造性思维过程(Process)、创造性个人(Person)、创造性产品(Product)和创造性环境(Place)。[2] 其中思维过程主要涉及创新能力,个人主要指创新品格,这二者是两种重要的个体特征。对于以学习为主要活动的中小学生而言,他们未必能在短期内生成高水平的创造性产品或创设最好的外部环境,但他们一定能够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学会思考,学会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些都是创新能力的雏形。此外,个体早期就会展现出并且对后期创新创造极为关键的人格特质,如好奇心、想象力、坚韧不拔的精神、面对挫折和失败不屈不挠的意志等,则是重要的创新品格。

关注拔尖创新人才的“创造性”表现不能抛开创新能力与创新品格,后者对于识别、发现与培育个体的创新素养具有特殊意义。中小学阶段是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学生的认知、情感、个性、人际交往等方面都在迅速发展和形成,同时也是塑造创新品格的黄金时期。以好奇心、创造性想象力、坚毅等为代表的人格特质,是推动个体不断探索、尝试和创新的动力,能够在创造性思维转化为创造性产品过程中发挥“催化剂”作用,大大提升个体的创新能力水平。因此,要培养孩子的创新素养,使他们将来成长为真正的拔尖创新人才,应该从很早开始就去发现、引导和培养这些品格。

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特征:创新品格的视角

“创新品格”到底包括哪些方面,为什么我们要特别关注好奇心、想象力和坚毅等特征?相关研究能够提供一些参考性答案。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者便致力于通过传记法或访谈法揭示杰出创新者所共有的特质,以期为创造性人才的特征识别提供科学依据。如吉尔福特指出,创造性人格包括自我意识、求知欲、好奇心、广泛的知识、理性工作态度、丰富的想象力、幽默感、卓越的意志力等;[3] 斯滕伯格等强调创造性人格包含对模糊情境的容忍性、坚韧不拔、内在动机驱动、适度冒险、认可需求和持续努力。[4] 我国学者林崇德等人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他们通常表现出勤奋、有抱负、内在兴趣、积极进取、综合思维能力、良好的专业素质、自信、合作精神、创新思想、毅力、问题发现能力、洞察力、开放性、分析能力、独立自主和知识广博等特点。[5] 通过这些研究可以看出,拔尖创新人才的特征不仅包括高智力和广博的知识,还涉及多样的人格特质,如好奇心、独创性、自我驱动、内在动机等,这些品格的组合为他们在各自专业领域进行创新创造提供了心理与行为支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这为基础教育领域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指明了方向。结合相关研究我们认为,在中小学阶段培育具有科学家潜质和创新潜力的青少年,必须关注以好奇心和探求欲、创造性想象力、坚毅等为代表的创新品格。这些创新品格构成一棵果树生长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分别代表着中小学生创造力培养中的根基、枝叶和树干,共同促进学生创造之树的全面发展和茁壮成长。

好奇心是个体先天就具有的倾向,是个体对于未知和新异事物作出反应的心理动力或内部动机。[6] 探求欲反映了个体对求知的需要,是个体学习的内部动机,也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充满好奇心和探求欲的个体对探索未知世界具有浓厚兴趣,他们喜欢提问,勇于从新的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敢于创新创造。好奇心如同树根,深深扎入土壤;在遇到新奇事物时,具有好奇心的个体会积极主动探索、提出问题,并有想要实际操作、解决问题的行为倾向,正如根系不断扩展以寻找水分和矿物质一样。可以说,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拔尖创新人才学习、成长的基础,提供了不断向外探索的动力。研究表明,幼儿的好奇心整体发展基本平稳,但其各特质发展趋势略有不同:随着年龄增长探究主动性呈“V”形发展趋势,探索持久性有增强趋势,而好奇体验有降低趋势,且幼儿好奇心还存在男孩比女孩探究主动性强、女孩比男孩探索持久性强的性别差异;小学生的好奇心随着年级增长发展趋势表现为先降后升,拐点出现在3年级,即1—3年级下降,3—6年级上升。[7] 随着认知能力和抽象思维迅速发展,中学生对复杂概念和深层理解表现出更大的探求欲,他们会对“为什么”和“怎样”这类问题更感兴趣,而不仅仅停留在“是什么”;同时伴随批判性思维的逐渐发展,初中生开始质疑周围世界并寻求更深入的知识,包括探索自己在科学、艺术等专业领域的兴趣、身份认同及未来志向。

想象力依赖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对这些信息重新加工、整合、重组,激发新的认知和见解,从而使个体能够在脑海中独立构想出新的概念或形象。拥有创造性想象力,能够将好奇心种下的种子转化为创新和创造的能量,让学生超越现实的束缚,创造出新颖独特的想法和解决方案,它就像果树的枝叶形态各异,伸展向四面八方。从20世纪初开始,国内外就有学者对儿童青少年的创造性想象力进行了调研,如Kirkpatrick使用墨迹图创造性想象测验来自多个国家的500名小学生,研究发现小学前三个年级的儿童创造性想象力显著高于后三个年级的儿童。[8] 李秀菊等人采用自行设计的测量工具对全国多个省份小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水平进行测量,发现小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从一到六年级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其中四年级是创造性想象力新颖性的关键点。[9] 杨丽珠等人发现创造性想象力在6—7岁发展最快,7—9岁发展速度放缓但仍处于发展阶段,9.5岁后发展缓慢。总体上,这些研究强调了中小学阶段是个体创造性想象力发展的重要时期,且表明对儿童青少年的想象力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10]

坚毅是指个体对长期目标的坚持和热情,包括意志的坚强性、努力的持续性与目标的坚定性。[11] 对目标的坚持与热情是创新创造最终获得成功的重要影响因素,这是因为创造性产品的生成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环境的限制和阻碍,新的、具有创造性的事物出现时往往易受到一些质疑和反对,此时高水平的坚毅所包含的坚强意志、持续努力和坚定目标使得个体能够坚定自己的想法与思考。Duckworth等人发现,随着年龄增长个体坚毅水平会呈现上升趋势,这一变化可能是因为随着生活经验的丰富个体逐步明确自己的兴趣方向,进而持之以恒地追求。他们随后的研究发现,教育水平对年龄与坚毅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在年龄相同的情况下,教育程度的提高往往伴随着坚毅水平的增强。这表明,教育不仅丰富了知识,也锻炼了意志,使人们在面对挑战时更加坚韧不拔。在创造之树中,坚毅如同树干般挺立,赋予孩子面对挑战和困难时不轻言放弃的力量、“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意志,让他们在追求创新的过程中坚持不懈,直到最终将想法变为现实。

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育:学校何为

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育需要充分关注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品格,我们认为做好中小学生的创新品格培育工作,学校应当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双减”政策大背景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课程体系,整合科技资源,让学生在“闲暇中成长,思考中强韧”,在“跨界中启智,实践中激活”,在“实验中创新,协作中创造”,为他们成长为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为我国科学研究事业贡献力量的未来拔尖创新人才提供全面保障。

一是深化“双减”,启迪探索:让学生在“闲暇中成长,思考中强韧”。坚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前提。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营造科学探索文化。减少过重课业负担只是一方面,硬币的另一面是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入更多的启发和探索,让学生从大量重复性、低端的知识学习当中解脱出来,在相对轻松的学习环境中自主探索与思考,培养出对复杂知识的渴望和对世界的好奇心。首先,学校要在育人目标和育人过程中明确鼓励培育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提倡“每个问题都值得探索,每个答案都引领新的问题”的教育理念,鼓励学生不断追求知识和真理。通过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追求知识的根源,以及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为学生提供一个充满挑战和机会的成长环境。其次,将心理健康教育切实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部分,全面落实“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理念,结合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在教育中融入积极心态和应对挑战的策略培养,使得学生在面对失败和挑战时能够展现出坚毅的品格。坚毅教育不仅是让学生面对困难不轻言放弃,更是教会他们如何在逆境中寻找成长与学习的机会,这种心理韧性的培养可以使学生在未来科研和创新道路上更加从容不迫和自信自强。

二是学科融合,实践探索:让学生在“跨界中启智,实践中激活”。优化课程体系、完善科学教育是为拔尖创新人才成长奠定坚实基础的关键措施。大量研究表明,基于多学科融合的学习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的有效途径,通过这一途径学生可以接触获取大量新的观念、对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解构重组、破除固有的思维定式、增加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等,从而实现在“跨界中启智,实践中激活”。首先,优化课程体系需要贯彻跨学科、综合性的教育理念,突破传统学科壁垒,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通过设计融合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多学科的课程内容和项目式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探求欲和想象力,培养其跨领域的创新素养。其次,完善科学教育需要注重实践性教学和问题导向教学。引入实验教学、实践活动等形式,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去探索和发现,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关键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塑造和强化学生的创新品格,在早期激发和丰富拔尖创新人才的创造潜能。当学生面对复杂问题时,他们需要被鼓励保持好奇心,深入探索问题的多个方面;想象力使他们能够跳出传统思维框架,提出创新的观点和方法;坚毅则帮助他们在遇到挑战时保持动力,不断追求问题的最终解决。再次,坚持深化教师队伍改革是落实课程体系优化的关键环节。可以通过开展关于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主题教研和培训,不断提升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使其适应新时代教育需求,认识到好奇心等创新品格的重要性,并开展相应的教育教学实践。

三是科技整合,平台创新:让学生在“实验中创新,协作中创造”。首先,应充分重视当代数字信息技术在学校中的应用,通过引入虚拟现实实验室、智慧教育平台等现代科技手段,实现学生在校内外进行跨时空、跨平台的合作、交流与学习。新技术支持下的互动合作学习方式既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探求欲和想象力,又能促进其自主学习和持续探究行为。其次,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的兴起为教育提供了更具创造力的学习环境,智能生成视频技术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应用这些技术开展教育教学,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想象以视觉化方式呈现出来;可以创建虚拟情境,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解决实际问题,在安全的环境中学习如何面对失败,如何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科技整合与平台创新为中小学生提供了一个充满可能性的学习环境,不仅能够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还能够培养他们在未来社会中所需要的适应能力和创新品格。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学校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场所,但是家庭也至关重要。家长作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第一任老师,在培育孩子创新品格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父母的榜样示范和日常互动是点燃孩子求知欲的原初火种,同时也是塑造孩子坚毅性格的基石。在家庭中倡导科学探索的精神,鼓励孩子探究问题、大胆想象、勇于创新,面对困难不轻言放弃,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和情感支持,这是家长在培养孩子创新品格方面不可推卸的重要职责。总体而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需要健全家校协同育人机制,需要学校、学生、家长和教师等多方共同努力。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2071080)和北京市教委社科计划重点项目(SZ202210028016)阶段性成果

注释:

[1] 师保国,刘霞,余发碧.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创新素养内涵及其落实[J]. 课程·教材·教法,20172):5560.

[2][6] SawyerR.K.HenriksenD. Explaining creativityThe science of human innovation[M].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24.

[3] GuildfordJ. P.Creative talentsTheir natureuses and development[M]. New YorkBearly Limited1986.

[4] KaufmanJ.C.SternbergR. J.CreativityAn Introduction[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21.

[5] 林崇德. 创造性心理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7] 胡克祖. 3~6岁幼儿好奇心结构、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 辽宁师范大学,2005.

[8] KirkpatrickE.A.Individual tests of school children[J]. Psychological Review190073):274-280.

[9] 李秀菊,王丽慧,陈玲. 小学生创造性想象力的发展趋势研究[J]. 科普研究,20146):510.

[10] 杨丽珠,马振,张金荣等. 6-12岁儿童人格发展的群组序列追踪研究[J]. 心理科学,2016395):1123.

[11] DuckworthA. L.PetersonC.MatthewsM. D.KellyD. R.GritPerseverance and passion for long-term goal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7926):1087-1101.

(作者师保国系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学习与认知”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教授;单宏宇系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原标题:师保国等: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特征与培育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创新人才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7-26 龙图光罩 688721 --
  • 07-23 博实结 301608 44.5
  • 07-22 力聚热能 603391 40
  • 07-15 绿联科技 301606 21.21
  • 07-11 科力装备 301552 30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