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抱石画雨求清凉 夜雨图印证黎雄才的探索

傅抱石画雨求清凉 夜雨图印证黎雄才的探索
2024年06月23日 01:07 新快报

“六月酷暑,写此求清凉散也。”这是著名画家傅抱石曾在画中的题字。最近广州已经持续下雨很长一段时间,近日转晴,又有人发出如同傅抱石般的期盼。收藏周刊记者通过采访梳理发现,历代画家中,对风雨题材的创作并不少。南宋的夏圭、苏显祖、马麟,元代的高克恭、倪瓒、马琬,明朝的谢时臣、戴进、吕文英,清朝的金农、袁江等,近代的傅抱石、黎雄才都画过这一题材。中国美术馆研究员梁江认为,黎雄才的《潇湘夜雨图》既有宋代绘画式的严谨笔法,又融入西洋水彩的技法,以大面积渲染来营造湿润朦胧的效果。

“领略风雨诗思好,规摹粉本墨痕迟。”

南宋夏圭的《冒雨寻庄图》,通过树的摇摆与顶风前行的人表现了风雨中的赶路情形。李迪的《风雨牧归图》则描绘风雨即将来临时,两个牧童赶牛回家的情景,是一幅具有风俗性质的小景山水画。画中以极简洁的场景,却烘托了一个极充实的情境,整个牧童、牛、大树、湖水、苇丛等景物都被置于忽来的风雨主题与气氛之中。

同为南宋的苏显祖画的《风雨归舟图》,据传是传世孤本。画中烟云莽莽,雨气蒙蒙。画面的右上方,明代画家沈周题七律一首,其中两句是这么写的,“领略风雨诗思好,规摹粉本墨痕迟。”强化了风雨的诗意。

南宋还有马麟的作品《芳春雨霁图》,这幅作品与上述都不同,表达的是雨后自然的生息。

元代与宋代画家表现风雨题材大有不同,目前所见多为雨后新春的景色,例如高克恭的《春山晴雨》、倪瓒的《雨后空林》还有马琬的《溪山新雨图》。

明代给我们留下了较多的风雨题材作品,谢时臣的《风雨归邨图》描绘暴雨来临前乌云狂风之下的村落,黑沉沉的浓云正滚滚而来,弯曲的树木与逆风而行的农夫凸显了风力的迅猛。

夏昶《湘江风雨图》卷,是其晚年墨竹长卷的代表作。此卷竹叶落墨即是,不见复笔。故宫博物院专家傅东光认为,夏昶画竹,强调气韵,主张“一气呵成”。画家充分利用了长卷的广度精心描绘出一种起伏张弛的流动性和情节性,实际上是传统墨竹与水墨长卷的结合。

吕文英为明代弘治时期与吕纪齐名的宫廷画家,《江村风雨图》是吕文英唯一存世山水画。描绘的正是雨后瓯江一带的风景。这幅作品通过云层的变幻来凸显狂风骤雨的手法与明代画家戴进《风雨归舟图》异曲同工。不同的是,戴进通过多组人物的细节描写,进一步强化风雨中,人们的生存状态,多了一层人文关怀。

徐悲鸿曾用《溪岸图》换《风雨归舟图》

风雨题材在清代也不少,包括金农的《风雨归舟图》,这件作品在近现代还留下了传奇的故事,徐悲鸿曾把五代大画家董源的一张巨幅画作《溪岸图》借张大千,但迟未归还,后在徐悲鸿“索还”时,却看上了张大千所藏的金农《风雨归舟图》,最后张大千答应以交换的形式,让徐悲鸿取走《风雨归舟图》,1950年,徐悲鸿题写的跋文给予这幅画高度评价。他写道:“此乃中国古画中奇迹之一,平生所见若范中立《溪山行旅图》,未人《雪景》,周东邮《北溟图》,与此幅可谓现世界所存在中国山水画中四支柱。古今虽艳称荆关董巨,荆董画世尚有之,巨然卑俱难当吾选也。1938初秋,大千由桂林挟吾巨祯去。1944春,吾居重庆,大千知吾爱其藏中精品冬心此幅,遂托目寒赠吾,吾亦欣然。因吾以画品为重,不计名字也。”徐悲鸿的跋文给出了我们回答题目问题的线索,就是徐悲鸿之所以很高兴地用五代董源的大画换清代金农的小幅,是缘于他认为《风雨归舟图》是五千年中国美术史上的一个“奇迹”,其艺术价值要比“天下第一北苑”更高。

此外,清代还有袁耀的《山雨欲来图》和袁江的《风雨重阳图》。其中,袁江的《风雨重阳图》描绘了狂风暴雨的景象。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李湜认为,这幅作品成功之处在于形象生动地表现出风和雨的动感。风本是无形的,作者通过绘树木枝叶一致向右的走势,暗示出强劲的风在自左向右吹。雨,虽然是有形的,但是难以通过笔墨来表现,作者于是通过身披防雨斗笠的人暗示出雨意,同时又巧妙地将山石的皴法绘成水波状,给人以雨量过大山洪暴发的联想。

傅抱石画过多幅风雨题材作品

油画版画雕塑均有同类作品

在近现代画家中,傅抱石画过多幅风雨题材作品,其中,《暴风雨图》便是其代表作之一,他在画上题写道:“六月酷暑,写此求清凉散也。”表达他对雨的盼望。

在岭南画家中,黎雄才也有一幅较为经典的风雨作品,那便是创作于1932年的《潇湘夜雨图》。梁江认为,这幅作品是黎雄才早年的成功之作。风雨归途,竹岸泊舟,此画有宋代绘画式的严谨笔法,又融入西洋水彩的技法,以大面积渲染来营造湿润朦胧的特定效果,这已明确显示黎雄才有传统笔墨功力,且汲取了横山大观“朦胧体”色彩晕染法这样的早期特征。显然,留日学习对于黎雄才的笔墨语言转向,有着非同小可的长久影响。此一时期的《风雨归舟》《猿桥春雨》《松月图》《富士山之夏》等作品,均表现出对单纯化装饰风格的兴趣,笔墨消融于朦胧化的铺排渲染。

还有齐白石的《山中春雨》、宋文治的《李花春雨》、谢稚柳的《热风吹雨洒江天》、梁江的《遇雨》、苏百钧的《春雨》、方向的《春雨》等。

再后来,油画家黄文波的《春雨》也是一幅经典作品。作品描写一场及时的春雨给人们带来的喜悦,画面最别开生面的情节是描写一名村姑用双手接雨水。另外,还描写一个农民干部形象的男性欲丢掉吸着的烟蒂,思考如何借春雨的时机大干一场的细节。著名美术评论家梁照堂认为,“这幅作品在当时,给人一种非常新鲜的印象,通过农民避雨的场面来表现了他们对农村生活热情的景象。”几乎同期则有版画赵瑞椿的《春雨》、潘行健的《骤雨》。

雕塑表现下雨的作品,并不多见,《落雨大》是许鸿飞于2021年在从化石门国家森林公园休息期间酝酿的作品,对于艺术家来说,休息也是工作,灵感往往是在最轻松的时候闪现。作品表现了曾生活在广东的“最美好的童年”,大片的芭蕉叶可以作为天然的雨伞,小朋友们躲在芭蕉叶下,欢乐地玩耍着。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