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洪流之下,Apple Intelligence摸着安卓手机过河

AI洪流之下,Apple Intelligence摸着安卓手机过河
2024年06月14日 14:41 中关村在线

6月11日,苹果举行WWDC24主题演讲,除了一些常规的系统更新,苹果更多地将重心放在了介绍全新的AI概念——他们称之为Apple Intelligence,以及未来将实现的AI消除、文章摘要、通话摘要等一系列AI功能之上。

相比往年的WWDC,苹果这次完全没有提到“Only Apple can do”这个关键词。确实,Apple Intelligence对于其自家系统确实是个不小的升级,但放在智能手机领域来看,安卓阵营其实在AI领域早已先行多步,苹果拿出的几项新功能,安卓甚至早已实现几年之久。

从早期的控制中心定制、单手键盘模式,再到近年苹果强推的灵动岛设计,“iOS抄袭安卓系统”的质疑声音越来越大。但不可否认的是,苹果最终展现出来的成果也切实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而在手机AI领域,早在2010年代初,安卓系统就已经初步引入了基本的AI元素,谷歌开始布局语音识别、文字识别等领域;2015年安卓宣布集成TensorFlow机器学习框架,这意味着系统已开始原生支持机器学习应用,开发者可以利用此框架在手机上实现更复杂的AI应用。

2017、2018年期间,许多安卓旗舰手机就已经开始集成专门的AI处理单元,使得手机能够更高效地处理AI任务,如图像识别、语音处理等,让AI在手机端开始由软到硬地落地的表现,是人工智能进一步产业化落地的典型代表;手机企业也在持续深化AI在手机中的应用,在完善底层使用的基础上,开始更加深化个性化、隐私安全,以及跨设备的无缝AI服务。

而此时的苹果,虽然芯片已经搭载了神经引擎,但官方并没有拿出过多的成果展示给用户,而是仍然聚焦于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领域,面部识别Face ID可能是当时为数不多能被感知到的应用。

2023年后半时,各家安卓TOP企业的手机已经开始集成数十亿参数量级的AI模型,目前国内手机厂商在端侧大部分场景的模型大约在 70 亿-130 亿参数之间。比如OPPO就在 Find X7系列上应用了70亿参数AndesGPT端侧大模型,它进一步推动了手机AI处理能力的边界,为用户提供更为精准和丰富的智能体验。

根据苹果在官网上公布的信息,Apple Intelligence拥有两个基础模型,本地设备上采用约30亿参数的语言模型,处理复杂工作时则可通过私有云计算并在 Apple 芯片服务器上运行的更大云端语言模型。

可以看出,苹果的Apple Intelligence不仅发布时间上较晚,在参数上也有所逊色。当然,衡量大模型的优劣并不能只从参数上入手,更多强大、便捷的功能才是用户乐于见到的。

智能语音助手是AI在手机中最直观的体现之一,苹果Siri于2011年10月同iPhone 4S一起发布,最初其只是作为一种人机交互的方式,允许用户通过语音指令进行各种操作。但苹果对Siri的期望显然不止于此,随后几乎每年都对其有所升级。

然而,在过去的 13 年里,Siri的实际表现却并不能让全部用户满意,听错名字、误解命令这些错误非常常见。与此同时,安卓厂商的语音助手近两年来都陆续接入了自研AI大模型,这不仅使语音识别更准确,也能在智慧交互、高效生产力提升和个性化服务等方面的能力获得进化。

在WWDC24发布会期间,苹果宣布Siri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语音助手,而是成为了一种设备系统。可以说,现在的Siri才能算得上与小布、蓝心小V、小艺这些安卓主流AI助手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更多应用方面,Apple Intelligence能够深入理解设备中的各类数据,包括照片、邮件、信息等,并据此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智能服务。比如在邮件应用中,它可以自动为长邮件提供摘要,帮助用户快速汲取关键信息;在音频记录功能中也能自动生成文字记录和总结,方便用户回顾和整理信息。

然而,这两项AI功能安卓阵营实现已久。还是以刚刚提到的OPPO安第斯大模型为例,“OPPO AI通话摘要”功能可以通过智能识别通话内容,可一键生成重点信息摘要,并快捷记录联系方式、地址、待办事项等关键信息,包括方言也能准确记录。

在创作方面,Apple Intelligence加持下全新的Image playground功能可以根据用户的喜好创建图像,Genmoji让用户可以根据文字描述自由定制个性化的表情包,编辑图片时仅需简单描述就能智能修图,或是用Apple Pencil圈住、消除无关内容。

不过,2023年高通发布的第三代骁龙8移动平台就已经能根据用户描述快速生成图片;AI消除功能更是被简化到无需上手圈选,系统会自动检测到画面中的路人并自动圈选,真正实现了即拍即用、即时编辑的高效体验。

安全方面,苹果的Apple Intelligence强调了隐私保护作为其核心特性之一,采用本地化处理和“私有云计算”策略来处理用户数据。这意味着苹果在设备端直接处理大量用户数据,减少数据上传到远程服务器的需求,同时提出Private Cloud Compute概念,让用户能控制存储在云端的数据类型及访问方式,旨在为AI数据安全设定新的标准。

而在安卓这边,各家厂商则是更加注重端云协同部署所带来的更高上限,OPPO AndesGPT 分成 1800 亿参数、700 亿参数、70 亿参数三种体量,可根据不同场景的用户需求实现智能调度,通过更精准理解用户的指令和高效处理复杂任务,AndesGPT能够在不牺牲用户体验的同时,确保交互过程中的隐私数据得到妥善处理,避免信息泄露。

不过Apple Intelligence也给用户画了一个不小的饼:跨应用交互。毕竟,作为高度集成和统一的硬件与软件生态系统,iOS能更轻松地打通APP之间的“隔阂”,减少兼容性问题。这点也是更为开放的安卓系统难以做到的。

简单总结一下,苹果Apple Intelligence这次带来的几项新功能、新应用,确实能看到不少安卓系统的影子。科技圈有一句经典发言:“XX摸着XX过河”,在AI领域这部分,苹果这次或许是真的在摸着安卓过河了。

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用户渴望获得更加个性化和精准的服务,而能够提供定制化内容的AI能力逐渐成为厂商角逐的新赛道。仅用半年时间,无数用户见证了各家手机厂商推出自研大模型、大量便利功能实现从理论研究到实际应用的显著跨越。

强大的功能需要充足的性能支持,旗舰手机性能足够强劲自然可以发挥出AI的全部实力,但发布时间更早,性能较差的手机硬件实力可能并不足够,如何让AI体验普及到较早机型也已经成为了业界关注的核心议题。

在这方面,苹果的Apple Intelligence展现出了精准的“刀法”:iPhone产品仅有搭载A17 Pro及以上的机型可用,即目前发布的机型仅有iPhone 15 Pro、iPhone 15 Pro Max两个版本才能体验到AI的魅力;Mac、iPad产品也需要M1以上等级的芯片才有支持。

这样的“一刀切”,显然不能让所有果粉满意,iPhone 15之前的用户升了iOS 18,还是体验不到升级后的Siri以及一系列功能,堪称“升了个寂寞”。或许,苹果也将大内存、AI体验作为产品差异化的一种手段,想用新功能?得加钱。

而在安卓阵营,很多厂商就更加注重AI功能的普及。OPPO就致力于成为 AI 手机的贡献者和普及者,其早在2020年就已启动预训练语言模型的探索与实践,自研了一亿、三亿和十亿参数量的大模型OBERT,通过不断地技术积累,OBERT曾一度跃居中文语言理解测评基准CLUE1.1总榜第一梯队,还获得了大规模知识图谱问答KgCLUE1.0排行榜第一的成绩。

而为了保证更多机型能体验到AI的便利,OPPO注重于提升云端的算力,建立了企业首个自建超大型数据中心:OPPO AI滨海湾数据中心,通过了国际CQCA级数据中心认证,也是国内第五家、华南地区首家通过国际UptimeTIER III设计认证与建造认证的数据中心,能够支持千亿级AI模型训练,与骨干网络之间的网络时延低于2毫秒,同时100%采用纯绿色能源,部署了超万台服务器,在安全性和可靠性上达到全球领先水平。

凭借着深刻的用户洞察和深厚的技术积累,OPPO开启了继转向智能手机后的第二次全力转型,成为AI新赛道的领航者。“让AI从尝鲜到常用”,OPPO就是要掀起一场AI手机的普及风暴,而其针对用户的主张“把复杂留给AI,把简单留给用户”,更是让AI手机不再高高在上,而是走入每一个人的手中,这样的主张,既提前预判了用户需求变化,也踏准了行业发展的脉搏。

苹果与安卓阵营在AI上的较量,不仅是技术实力的比拼,更是对未来智能生态构建的前瞻布局。苹果凭借其闭环生态和对软硬件的精细整合,虽然很多功能上都看似“迟来一步”,但基础已经搭好,用户体验并不会差;而安卓阵营的广泛与多元,则通过快速迭代和深度定制,不断试水AI新应用,为整个行业注入活力与灵感。

在AI时代,安卓手机的先行探索无疑为其赢得了战略上的先机,而苹果的跟进,则是在此基础之上的深化与创新。未来,两大阵营在AI领域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而谁能更好地理解用户需求,更高效地融合AI技术于日常生活,将便捷体验带给更多消费者,谁就能在这场智能革命中占据领先地位。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