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元也能做,粗制滥造的“AI复活”服务不买也罢 |新京报快评

5元也能做,粗制滥造的“AI复活”服务不买也罢 |新京报快评
2024年03月28日 17:48 新京报网
▲在电商平台上搜索“AI复活”,很多相关店铺定价最低只需10元。图/电商平台截图▲在电商平台上搜索“AI复活”,很多相关店铺定价最低只需10元。图/电商平台截图

一段时间以来,“AI(人工智能)复活”这门此前隐秘而小众的生意,开始受到广泛关注。据解放日报报道,随着相关需求的不断增加,“AI复活”的业务,已经开始有流水线化的倾向。

在电商平台上,此项服务的价格从5元至上万元不等,价格越高,效果越丰富。除了提供“复活”服务,“复活师”们还在寻找学徒和代理,从而将单一的产业向更远端延伸。

相比于此前“复活”公众人物,人们“复活”自己的至亲,似乎从伦理上更容易被接受。尤其是考虑到清明将至,人们的思念之情需要有一个寄托,此时,AI带来一种新的解决方案,也不失为技术红利的一个部分。

然而,人们依然要面临的一个现实是,即现在的AI技术依然不算成熟,尤其是一些“低价AI复活”的生意,技术可能更加粗糙。因此,如果依赖粗糙的AI技术贸然“复活”出亲人,很有可能会带来情感上的二次伤害。

一个典型的案例是,在电商平台上输入“AI复活”,就会弹出一大片商家。而在实际体验中,很多消费者发现不少“AI复活”粗制滥造,反倒让人倍感不适。

在媒体报道里,有人曾花费万元在网上“AI复活”了自己的爷爷,但稍后就从神态表情和只言片语中看出了“浓厚的AI味”,让她“瞬间出戏”。后来她删除了这个数字人,并大哭了一场,突然感到有所释怀。

这并非个例,事实上,连业内人士也承认,受限于素材不多,以及算力、成本的考量,目前很多数字人的视频和产品看起来还是很“假”。粗糙“复活”之后,当AI产品以逝者的身份出现在亲人面前时,也可能会带来巨大的心理冲击。

而更大的问题或许还是隐私问题。由于行业发展太快,一些商家也难言资质齐全。同时,逝者信息是否能得到妥善保护并定时清理,这些定制出来的音视频内容,是否会被滥用,人们心里其实并没有底。

去年,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其中提到,“提供者对使用者的输入信息和使用记录应当依法履行保护义务,不得收集非必要个人信息,不得非法留存能够识别使用者身份的输入信息和使用记录,不得非法向他人提供使用者的输入信息和使用记录”“提供者应当依法及时受理和处理个人关于查阅、复制、更正、补充、删除其个人信息等的请求”。

但可以想象的是,这些面向大众市场如雨后春笋一般突然大量涌现的商家,是否履行了这些义务,消费者又是否可以核实和监督,目前尚未有非常清晰的方案。这也是“AI复活”不可回避的潜藏风险。

人们选择“AI复活”,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不过是一种强烈的思念,一种无法割舍的亲情,一种再见一面的愿望,也是人之常情。死生之际,自古以来是一种困扰了无数人的哲学命题,悲伤与通透,萎顿与超越,人们永远在寻觅一种可能的应对方案。

无法回避的事实是,天人永隔,人们依然很难看到技术跨过这道关隘的充分可能。因此,在面对技术变革所带来的新的可能性时,也要对因技术不成熟所造成的潜在风险保有警惕,尤其是短期内面向大众市场推出的产品。与其让粗制滥造的“AI复活”伤害情感,公众不妨再等等技术进步的脚步吧。

撰稿/江城(媒体人)

编辑/马小龙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