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哲学为何能在中国兴起

工程哲学为何能在中国兴起
2023年06月02日 07:00 中国科学报

《工程哲学(第四版)》,殷瑞钰、李伯聪、汪应洛、栾恩杰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年6月出版,定价:89元

■尹文娟

21世纪之初,中西方技术哲学在差不多的时间内出现了一个相同的转变,即关于工程的哲学式思考从原有的技术哲学研究范式中独立出来,宣告了工程哲学的诞生。中国以2002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李伯聪出版《工程哲学引论》为标志,欧美世界则以2003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L.布希亚瑞利出版Engineering Philosophy为标志。

此后的20余年里,为进一步从哲学视阈深入挖掘、拓展和丰富与“工程”相关的研究,中西方工程哲学研究者先后出版了系列著作,成立了专业的学术组织,创办了有关期刊,持续在国内外召开学术会议。

尽管由于学术传统、文化背景和现实语境等方面的差异,中西方学者在推动工程哲学发展壮大上走向了迥然有别的道路,但不可否认的是,双方都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并在各自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公允地说,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都是由西方学者率先开创的,然后传入中国并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学术界的学术旨趣和研究方法,但工程哲学却是中国学者独立开创的。不仅如此,在推进这一新学科分支建制化的各项举措上中国还略早于欧美世界,而且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工程哲学研究取得了许多重大的、原创性的理论创新,提炼了符合中国语境的概念范畴和解释体系,提出并阐释了一个以“科学-技术-工程三元论”“工程本体论”“工程演化论”“工程方法论”和“工程知识论”为核心的“五论”研究框架。

中国工程院院士殷瑞钰、李伯聪等学者所著的《工程哲学(第四版)》就是以“五论”体系为核心内容,集中、系统地呈现了中国工程哲学20年来的研究成果,为世界了解中国的工程实践和工程哲学思想打开了一扇窗。

本土化的兴起与发展使中国工程哲学展现出了特有的气质和品格。中国工程哲学研究一个最重要和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其强烈的实践导向性。

这是因为从现实基础上看,中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39个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的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而且中国正在进行着全球最大规模的工程建设,这其中必然积累了丰富的工程活动经验并吸取了深刻的教训,为客观准确地认识工程、反思工程提供了必要的事实材料。

从内在逻辑上看,工程是直接的生产力,这就意味着工程是处于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交界面上的,那么工程实践中的问题就不能简单归结为科学技术问题,工程这一先天的社会属性决定了工程中处处蕴含着深厚的哲学问题。

中国工程哲学研究者总是以本土真实的工程实践为原本,从实践中认识、思考、推演、提炼工程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框架,再以生成的哲学理论影响和指导未来工程师的思维和工程实践活动。

实践既是中国工程哲学研究的逻辑起点,也是其逻辑终点。这种朝向实践、理论联系实际的话语体系的建构不仅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更有着强烈的现实价值,是哲学作为时代精神阐释者在场的重要体现。

哲学的价值和生命力绝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语言和文本的空洞阐释上,更应该体现在其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上,恰如马克思所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中国工程哲学研究另外一个显著的特征是中国学派的形成。自2004年中国工程院正式立项工程哲学研究开始,中国工程师和哲学家就开启了长达20年之久的持续、稳定的学术合作。

在历届学术会议中我国工程师和哲学家都始终坚持身体、思想同时到场,双方思想碰撞、相互交流、共同探索、澄清问题、达成共识,不仅增进了对彼此学术领域的认知和了解,更产生了许多原创性的理论成果。

中国工程师与哲学家建立的这一稳定的学术同盟在世界工程技术哲学史上可谓绝无仅有,而工程师的时常缺席恰是西方工程哲学一直囿于理论争论、未能有效突破、“坐而论道”、“纸上谈兵”的主要原因。

中国学派不仅确立了工程哲学“五论”的研究纲领,而且用“四个面向”确定了中国工程哲学的研究内容和旨趣——工程哲学是面向和研究工程实践的哲学,是面向和研究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的哲学,是面向和研究工程管理的哲学,是面向和研究工程思维的哲学。

如果说投身并关注本土工程实践映射出的是中国工程师对国家现实问题深厚的社会责任感,彰显出的是中国工程师高度的责任自觉,那么工程师主动、长期、切身地深度参与哲学探讨,与哲学家共同学习、对理论进行协同创新,则彰显出中国工程师高度的理论自觉和哲学自觉。

在过去的20年时间里,中国工程哲学研究一直着眼于立足中国文化语境、针对中国工程实践问题、坚持理论研究和案例并重,提炼、构建符合中国逻辑的哲学话语体系。

有一点需要提出来,实践导向型研究虽然帮助我们产生了很多宝贵的原创性知识,但强经验性的特征却也暴露了中国学派在研究上的弱理论性这一先天不足。不过,重理论、轻经验恰好是欧美工程哲学的典型特征。

这就意味着,中国工程哲学在下一个发展阶段要想进一步提升和完善理论水平,从而更好地应对和解决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形形色色的工程实践问题,就不能满足于停留在本土化的自我成长中,而是要进行切实有效的国际化融合,取长补短,用他山之石攻本土之玉,以包容积极的心态向西方工程哲学同行学习。

工程属于“行”,哲学属于“思”,二者想要有效联姻就要充分兼顾双方独特的精神特质。不关注现实具体工程实践的“行”,哲学之“思”就会因缺乏根基而成为无源之水;不夯实拓展理论之“思”,又会让工程固步自封,难以远“行”。因此具体、适度地兼容和学习欧美工程哲学是中国工程哲学未来发展的题中之义。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向西方同行学习不应该采取单向度的输入学习模式,而是要采用“输出输入双向度国际化”模式,即在追踪、引进和介绍西方工程哲学理论和实践的同时,也向西方介绍中国工程哲学的最新理论成果和案例研究。

我们要有能力、有勇气将世界眼光与立足本土实践相结合,这恰是我们的文化自信在哲学领域的表现。正如《工程哲学(第四版)》“序言”结尾所呼吁的,中国学派在研究工程、构思工程、实施工程、评价工程的过程中,眼中要有大境界,心中要有大气魄。

(作者系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