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曲忠芳 李正豪 北京报道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各式各样的智能设备日益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中,而提供这些智能软硬件服务的AI(人工智能)企业成为全民防疫中的重要参与力量。
近日,《中国经营报》记者通过实地走访注意到,配备了测温、验码等功能的“数字哨兵”几乎已经成为写字楼、购物商场、公园景区、地铁站等公共场所的“标配”,而在酒店、场馆、医院等场景,智能消杀机器人、配送机器人等AI终端在降低感染风险方面起到了助力作用。
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技术总监沈灏指出,当下的许多AI防疫产品作为特殊社会环境下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政策引导性,终端客户的属性也相对集中,从技术上来看,并没有太大的突破创新。但不可忽略的是,AI技术及相关功能产品的价值得到体现,帮助解决了防疫抗疫中一个个实际的问题与痛点,因此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接地气”的尝试。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也认为,我国AI技术已经领先全球,尤其是AI功能模块灵活配置的能力在疫情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迅速通过已经掌握的AI应用落地的方式,来解决现实问题。未来AI企业需要在技术层投入更多力量——掌握AI技术功能,匹配具体应用场景,将AI技术组合成功能模块,根据不同场景灵活调配功能模块的方式,对现实场景的变化做出更加快速的响应,使AI技术具备更大的社会普惠价值。
“数字哨兵”成公共场所标配
“数字哨兵”也称“电子哨兵”,顾名思义,是业界对于那些替代人工值守的智能终端设备的统称,能够快速核验出入人员的体温、健康码、身份证、核酸检测信息等。
云从科技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一般来说,“数字哨兵”终端包含测温模块、双目摄像头、身份证读取、健康码扫描等模块,使用者可以在无接触、不摘口罩情况下实现精准测温、快速通行,有效提高了测温查验工作效率和查验准确率。与此同时,通过各地政务平台、大数据的直接联通,能够确保防疫过程中数据的安全性、稳定性、时效性和可追溯。
另一位来自汉王科技的人士指出,公共场所环境多变,进出人员结构复杂,而管理办法笼统粗糙,同时传统的手动纸质化登记信息往往事后难以查找,录入信息易出错。此外,检测人员与被检人员近距离接触会增加交叉感染风险,尤其是在许多场景中,通行人员数量庞大,人工检测效率跟不上。
基于这些痛点,汉王科技从2020年3月就推出了“口罩识别”人脸识别技术,几经迭代,汉王“防疫电子哨兵”智能终端系列产品已集人脸识别测温、健康码验证、核酸与疫苗信息核验功能于一体。同时,汉王科技对接政府实名认证防疫系统平台应用,通过身份证电子化(CTID)应用加强防疫保障,可根据各地防疫政策或各场景防疫管控要求,组合使用人脸+测温+身份证识别+健康码扫描+网络身份证等多种验证方式核验,实现对人员通行的数字化管理。
瑞为技术方面则重点推出其FaceTick“电子哨兵”针对不同场景的灵活部署方式。比如,机动的立柱终端适用于临时、新增的出入口场景,灵活安装或拆卸,而在社区、企业、校园等场所,固定的“电子哨兵”替代传统闸机能够实现无人值守。在高速路口、码头等人员密集场所,手持式核验终端可满足更灵活机动的防控需求。
“数字哨兵”在尺寸大小、安装场景、环境条件、功能模块组合等方面的灵活更改和部署,能够持续地支撑不同阶段的防疫政策与执行。旷视科技负责人向记者透露,其“数字哨兵”产品“神行防疫卫士”最早源自该公司2020年推出的五款神行人脸门禁一体机,此后两年里不断研发迭代,目前已具备了所有需要检验的信息,包含4种身份识别功能、6种防疫核验功能以及2种门禁控制功能。“这些功能是可以按需组合的,可根据当地政策或阶段性政策,灵活设置与搭配,灵活修改。”该负责人如是说道。
在上海防疫过程中,商汤科技与上海长宁区联合推出了“红外非接触测温+身份认证+健康码识别验证+疫苗接种查询+电子证照查询”的“五合一”便捷通行系统,随后又新增了新增核酸检测结果验证,升级为“六合一”系统,能够帮助场馆快速验证多方位疫情防控信息,并省去市民查找检测报告的复杂操作。
沈灏指出,有目共睹的是,近年来AI科技力量非常主动地参与支持防疫工作,甚至许多产品形态都是疫情之初临时加班赶制出来的,随后产品不断升级成为常态化的“标配”。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AI的价值,尤其是在流调溯源、全局分析、资源调度方面都有所贡献。
机器人“实用性”凸显
除了“数字哨兵”在全国“遍地开花”,各种形态的机器人产品也出现在方舱医院、隔离酒店、会议场馆等。猎户星空在极短的时间内组建了防疫机器人组合并上岗,测温机器人豹小秘mini、递送服务机器人招财豹和豹小递、远程问诊机器人豹小秘以及最新推出的消杀机器人,应用于生产工厂、智能物流、防疫巡检、医疗康复等领域。
优必选科技从2020年疫情发生之初,紧急成立了疫情应急技术攻关小组,不到20天时间里研发了智能防疫机器人及智慧防疫解决方案,提供无接触的人体测温、口罩检测、环境消杀、防疫宣导、防疫咨询、紧急求助等服务,发挥了缓解防疫压力、提升防控效率、消杀提效减负、杜绝交叉感染的作用。目前,已经在中国、韩国、日本、比利时、荷兰、德国、卢旺达、肯尼亚、美国等15个国家和地区上岗,广泛应用于机场、口岸、车站、医院、社区、学校、办公楼宇、展馆等场景,以连续作业和无接触等优势,助力全球疫情防控和生产生活恢复。
优必选科技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周剑此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智能机器人在抗疫中很好地展现了“无接触经济”的优势,让社会大众认识到了它的价值,未来十年将是智能服务机器人发展的黄金十年,智能服务机器人将会在社会治理、城市运行、商业服务、医疗康养等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14年成立的云迹科技旗下的消毒机器人能够代替人在酒店、楼宇、公共区域内进行定时、定点自主消毒,喷雾量最大可达1500ml/小时,消毒液桶可装载消毒液,连续消毒8小时。就在前不久,云迹科技消杀机器人,以及送物机器人“润”“格格”在24小时内完成了上海黄埔区船舶方舱医院的设备支援与部署,为病患者提供送药送餐、试剂回收、环境消杀等全时长无间断服务。
据中国电子学会的研究数据,我国现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市场规模超过700亿元人民币,近5年里市场复合增长率达40%。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市面上的机器人种类繁多,覆盖企业级和消费级市场。消费端的服务机器人因整体智能水平尚难以满足消费者需求及期待,但具有单一或垂直功能的机器人已在一些场景中落地,叠加数字化、老龄化以及防疫常态化等因素,部分机器人产品的实用性在落地中已得以显现。
AI企业“接地气”的演练
如何看待AI企业在防疫过程中的表现?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认为,这些AI产品虽然是特殊环境下的产物,但是在我们这个复杂的人口大国,它们在“进化”后或许在一定范围内仍具有长期发展的空间。目前来看,市面上此类产品的形态和功能都比较初级,只具备某些单项的功能,能够应付一些重复性的简单工作。AI技术是实现疫情常态化科学精准防控的重要支撑手段。各种AI防疫设备的面市,大大提高了防疫工作的效率和准确度,降低了人工投入成本,对整个社会的疫情防控起到了积极作用。如果生产厂家能够加大研发投入,根据各种不同应用场景对之进行升级换代,从而满足新兴的需求,那未来还会有继续发展空间。
在盘和林看来,这些AI产品,一部分是特殊环境下的产物,部分应用对环境有一定要求,比如配送机器人,在车水马龙的寻常日子里,其在配送过程中遭遇人流和拥堵,会耽误效率,而在疫情期间,配送机器人遇到的障碍就比较少,再比如消杀机器人;另一部分有持续增长空间,因为其的确解决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未来在常态化卫生公共设施方面,其应用前景还是存在的。
“AI参与企业要在技术层投入更多的力量,先掌握AI技术功能,再匹配具体应用场景,未来将AI技术组合成功能模块,根据不同场景灵活调配功能模块的方式,对现实场景的变化做出更加快速的响应,在社会普惠方面才能发挥更大的价值。”盘和林如是表示。
沈灏认为,无论是数字哨兵,还是用于消杀、送物的机器人等,目前防疫中应用的这些AI产品在技术创新上并没有太明显的突破。它们更多的其实是解决防疫过程中一个个实际的问题,因此可以说是一次“接地气”的尝试。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