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翌霖
近日,有媒体报道,2021年12月,元宇宙平台Sandbox上的一块虚拟土地以约人民币3200万元的价格售出。笔者找了去年12月的新闻,发现当时有报道说:“Sandbox上的一块虚拟土地以430万美元(约合2740万元人民币)的价格售出。”虽然没有查证到两个报道说的是不是同一块地——因为其实Sandbox上的土地是以数字货币(SAND或ETH)交易的,而这些数字货币波动较大,在不同时间换算成美元或人民币,可能得出不同的数值。
但以the Sandbox为代表的元宇宙“房地产”的确在近几个月来保持活跃,耐克、阿迪、普华永道、Gucci等传统名牌都纷纷买地入场。
为什么虚拟地产有价值?
从定量上,很难评估现在的元宇宙地产究竟是泡沫虚高还是潜力无限,但从定性上说,元宇宙地产确实有价值,这一点恐怕已经不需要争论了。尽管如此,笔者还是稍微讨论几句。
其实“地”的隐喻在互联网发展早期就已经出现了。我们用“地址”“域名”来定位一个网站,用“空间”来命名许多网络社交平台。比如早年有MSN Space,国内有QQ空间(Qzone)。
2006年问世的QQ空间已经预示了现在元宇宙地产和NFT交易的逻辑。每一个QQ用户可以拥有一个自己的“个人空间”,进行自我展示,包括发布各类文章、图片,也包括采用各种免费或付费的装饰品。喜爱装扮或者热衷炫耀的QQ用户,往往愿意花钱购买精美而稀有的装饰品,美化自己的空间和QQ秀。后来也有人利用QQ空间营销卖货,他们也乐意花钱装扮自己的空间。
现在的所谓元宇宙地产,最主要的功能无非也是能够提供一个展示空间,有人用来社交、炫耀,有人用来做广告、卖货。The Sandbox和QQ空间的差异无非是两点:第一点是开放性,借助区块链技术,使得空间所有权和各种装饰物的交易变得更加开放,用户之间可以随时自由交易,不限于一家公司或一个国家内部,而是向全世界(使用加密货币的)所有网民和机构开放。第二点是丰富性,借助VR技术,The Sandbox中提供的展示空间不再是平面的网页,而是立体的虚拟实境。
无论这类空间被用于个人炫耀还是商用广告,这类需求都有某种“自我实现”的趋势,也就是说,当无人关注时,这个空间就一文不值,但越是炒作,越受人关注,这个空间的价值就可能水涨船高。
元宇宙的地有多大?
在网络上,“空间”是一个隐喻,或者说,它恢复了空间的某种古老含义(如希腊文topos),指的是一种被事物占据的处所。空间之“空”意味着“自由度”,空间的所有者可以在其中拥有自主活动的余地。
从网址、域名,到Qzone、MSN Space,再到the Sandbox、Decentraland,“网络空间”似乎经历了一维、二维到三维的变化。但无论如何,网络空间和物理空间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三维是物理空间中的三个自由度,而在网络空间中,“自由度”并不能理解为三维坐标,而且网络空间并不是以“米”来度量的。
那么问题来了,元宇宙房地产究竟是以什么来度量的呢?报道中卖出几千万元的那块“土地”,究竟有多大呢?
在the Sandbox中,地块的最小单位是Land,一块Land就是一个1×1的地块,以纵横坐标标识,以(0,0)为中心,如(-10,123)、(55,-149)等。有时相邻地块会被打包出售,如1×2、3×3、24×24等等。
那么1×1的地块究竟有多大呢?还是以the Sandbox为例,答案是“288 voxels by 288 voxels”,是一个长宽只有288个立方像素的空间。当然这不是最终显示的分辨率,化身、材质和贴图会精细一些,但总的来说是一个像素锯齿的世界。从视觉分辨率来说,与其把1×1的地块与现实中的一套房产相比,不如说它就是一个比肥皂盒还小的地方。目前的元宇宙地产开发好比是螺蛳壳里做道场,其实是在一个相对逼仄的环境下做装潢。
为什么移居元宇宙?
至少目前来看,吸引人们入驻元宇宙地产的,并不是纤毫毕现的虚拟实境特效,相反,这地方看起来狭小而粗糙。那么世界各国的人们为什么会朝这里聚集呢?
话说回来,人们又是为什么聚集到城市里的?大自然丰富多彩、物种繁多、视野开阔,人类为什么要建设出城市并把自己关进城墙之内呢?为什么许多人宁可放弃独门独户的乡村宅院和大片农田,也要往水泥森林的城市里挤呢?
视觉体验上的简化,或者说“方形化”,也是自古以来的一个趋势。大自然几乎不存在“方形”,方形通常是人造的,农民把土地划成方形以便彼此分割,城市人把房屋建成方形以便利用空间。越是文明化、现代化的地方,“方形”就越多。道理很简单,方形更容易计量、分割和管理。
我们当然可以期待,目前元宇宙锯齿方格状的视觉形象只是暂时现象,随着VR技术的发展,我们很快就能够进入和现实世界难以分辨的虚拟实境之中。但我觉得如果仅仅停留于“仿真”,那么元宇宙反而没有多少革命性了。
正如人们聚往城市,并不是因为城市的生活环境和农村难以分辨,而是因为城市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更多的“自由度”。城市的本质是社交,通过把人聚集起来,加速人际之间的交往与合作。在城市打拼,更容易接触到更多的朋友和思想,有更多的机遇和选择余地。为了获得社交和工作上的自主性,从数千年前直到今天,这都是城市生活的主要意义。进城者为了思想眼界的开阔而愿意牺牲肉眼视野的开阔感,为了社交空间的开放而愿意忍受居住空间的逼仄感。
如此看来,元宇宙的像素风格未必会随着技术进步很快消失。事实上,如果只是一个人玩单机游戏,那么现在的VR技术已经能够带来8K视野,基本上是非常逼真了。但问题是,元宇宙并不是一个单机游戏,而是一个新的聚集空间。技术和带宽都会不断提升,但元宇宙的参与者也会不断增多,在元宇宙中进行的交互活动也会不断增多,带宽的增长未必能够超过使用需求的增长,如此一来,为了节省带宽,为了更高效地交流,也许元宇宙中的“画质”并不会轻易改善。
即便元宇宙的画质会不断改善,其方向也未必是越来越像现实空间,正如城市空间的改善并不是趋向于田园风光。比如说,元宇宙为什么要有“房子”呢?现实中的房子是为了遮风避雨,但元宇宙又没有风雨,要房子何用?遮掩隐私的效果可以用任意方式实现。元宇宙为什么要有街道呢?既然谁都能在虚拟空间中瞬移,街道和马路都毫无意义……
目前the Sandbox、Decentraland等主流元宇宙地产,在很多地方都还是以传统的空间观念来布局的,我猜想在不久的将来,元宇宙的空间将形成自己的逻辑——不再以城市、田园或大自然作为标准。
作者系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副教授
(编辑:赵芳迪 校对:颜京宁)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