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利略逝世的那年牛顿诞生,真的是这样吗?

伽利略逝世的那年牛顿诞生,真的是这样吗?
2021年10月28日 14:19 新浪科技综合

文章来源于吹得粥半仙儿 ,作者Trader Joe's

  / 伽利略逝世的那年牛顿诞生,真的是这样吗? /

  今天小编就来和你唠一唠这老生不常谈的问题,以及这背后的原因。

  之前有个很流行的说法,说牛顿是“第二个”伽利略,因为伽利略逝世当年的圣诞节,牛顿就像圣人一样来到世上,带着上帝的旨意下凡解救众生。‍‍‍‍‍‍‍‍‍‍‍‍‍‍‍‍‍‍‍‍

  我们毫不怀疑从伽利略到牛顿的传承,牛顿持有的就是伽利略变换代表的绝对时空观,牛顿力学和伽利略的相对性原理配合的也是天衣无缝,似乎冥冥中俩人之间有着传承关系。

  在这里作者无意去抨击各种封建迷信的说法,作者只是就伽利略逝世的那年牛顿出生了这件事情展开讨论。真的是这样吗?

  先说结论:不是!

  如果你上网查牛顿的生日,大概率你会查到两个版本,1642 年 12 月 25 日和 1643 年 1 月 4 日。然后你再去查伽利略逝世是在 1642 年,于是乎按照第一个版本的牛顿生日,就有了两位大佬同年交接的说法,而且圣诞节的特殊日子也给这种说法平添了些许神秘感。

  为什么牛爵爷的生日会有两个?

  这有啥好奇怪的,连作者没怎么念过书的奶奶都知道,人就是有俩生日啊,一个阳历一个农历。不光有俩生日,还有俩岁数呢,一个周岁一个虚岁。

  CASE CLOSED!

  牛爵爷诞于 1643 年 1 月 4 日,农历任午(1642)年腊月二十五,属马,小生日。

  你可能会觉得好笑,人家外国人又不过农历。没错,但仔细一想,两个生日确实可能是由两种不同的历法造成的,只是和我们的农历没啥关系。

  所以回到刚才的问题,牛顿的两个生日分别来自两种不同的历法 —— 儒略历(Julian) & 格里高利历(Gregorian)。按照儒略历,牛顿生于 1642 年 12 月 25 日,而按照格里高利历(即我们今天所使用的公历),牛顿则生于 1643 年 1 月 4 日。

  CASE CLOSED AGAIN!

  刚才我们所说的伽利略卒于 1642 年用的是格里高利历,换算成儒略历是 1641 年。

  所以无论按照哪种历法,说伽利略去世和牛顿出生在同一年发生的说法是错误的。而且,准确的说牛顿在伽利略死后几乎一年(361 天)后才出生的。

  切勿将将两个黄格子拿来比较

  很多牛顿粉丝会在圣诞节当天在社交媒体上发文为牛爷庆生,比如美国天体物理学家 Neil Tyson 就在 2014 年圣诞节发推给牛爷庆生。

  评论区有另一种声音:若不加声明,则我们默认的语境是格里高利历,你应该 1 月 4 日发推才对。

  真的是这样吗?这背后有没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呢?

  我们随便 google 一下,就会发现两种声音都有。

  究竟我们该在哪天给爵爷祝寿呢?

  还有一个很难被意识到的问题,为什么我们在查牛顿生日的时候会有俩,而查伽利略祭日的时候就只有一个?

  要回答上述问题,就需要我们将时间拨回到很久之前,来深入了解一下这该死的混乱历法

  1 计时

  要搞清楚历法,先得从计时开始。时间的流逝一直是人类所关注的问题,比如啥时候吃饭啥时候睡眠,比如季节对迁徙和农业的重要性,因此人们很早就知道了计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古代人们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气候变化和昼夜交替,人们发现这两种现象貌似和天空中最显眼的两个天体——太阳和月亮——的运行规律有关系。

  人们观察到了三个自然周期:

太阳带来的四季变换

太阳东升西落带来的昼夜交替

月亮的阴晴圆缺

  这正是老天爷赏的计时方法啊!

  人们发现每隔一段时间,月亮进行一次周期往复(历经一个完整月相),这段时间就记为一个月(Month 显然来自于 Moon),目睹了新月的出现就开始一个新的月,这一天在我国叫做初一。

  人们发现太阳东升西落很有规律,昼夜交替的周期貌似也可以用来计时,于是人们把太阳相邻两次燃烧的这段时间(日出到日出)叫做一天(day 一词来源于原始印欧语的燃烧一词),也有一些文明将日落到日落这段时间叫做一天。

  然后人们慢慢发现这样一天的长度会变来变去的,因为每天日出和日落的时间会变的。冬天白天短,夏天白天长;而且我们现在还知道,日出和日落时间还取决于纬度,不同纬度地区的人感受到的一天的长短是不一样的。

  而日出日落的中点也就是正午则比较有规律,相邻的间隔很稳定。而正午又有个特点就是太阳的位置最高,借助日晷这种神奇的道具,人们可以很方便的判断太阳的位置变化,很轻易就可以知道什么时候太阳最高(影子最短)。虽然每天正午是影子长短也是不一样的,但是在一个昼夜范围内,总会有一个影子最短的时刻。

  于是人们改良了天的计算方式,把太阳位置最高到最高这段时间当做一天,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太阳日(solar day),这就很巴适了。

  人们还发现了季节和气候的交替,而且这个规律和太阳在天空中运行规律可以拟合,太阳在天空中运行回到同一个位置的这段时间差不多就经历一个春夏秋冬,体现在日晷上就是正午时长度变化的一个周期。

  于是人们把这段时间叫做一年(year 一词来自于古语表示季节的词汇),我们现在把这叫做一个回归年(tropical year),大概是 265.24天。

  据记载,早在古埃及已经有了年的概念,而且古埃及人已经搞清楚了一年有大概 365 天,这很了不起。

  细心的朋友会发现,计时单位除了年月日,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周的概念确实很重要,后文会看到这一点。

  古巴比伦的苏美尔人开始有了“7天为一周”的雏形,源于他们发现的 7 天的星象意义。后来这种想法被犹太人发扬光大,犹太教的《圣经旧约》第一章开篇就提到上帝 6 天造万物、第 7 天休息(安息日)。慢慢地人们把 7 天定为一周。

  2 历法

  对于天文学还不是很发达古代人,显然月亮更好观测一些,月亮周期短,且月相区别明显。而且人们也更喜欢晚上吃完饭没事干的时候仰望头顶的星空。

  于是人们开始用月亮来计时,并把这一套计时系统称为历法(calendar),calendar 一词最初源于古罗马的单词 calare(庄严地宣布,呼唤),表示古罗马的天文学祭司呼唤新月的到来,并庄严的宣布新的月份。此后的几个世纪里,罗马人把每个新月的第一天称为 Kalends(也来自于 calare),类似于我国的初一。

  所以几乎所有文明早期都是按照月亮的运行规律创造历法,也就是我们说的阴历(lunar calendar)。比如两河文明、伊斯兰文明和古希腊等。

  但是人们很快发现了阴历不太好用,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两个原因是

无法指导农业。民以食为天,对农民来说,种粮食最重要,种粮食受气候变化影响很大,但是阴历并不能反映出气候变化来,因为我们知道气候变化、四季交替等现象都是太阳带来的。

阴历有个致命的缺点,就是如果新月的时候赶上阴天或者雾霾,那么人们是看不到新月的,于是就会继续旧的月份,直到看见下一个新月才会开始新的月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