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调研 | 摆脱科技金融"价格战"!银行两种新打法寻求破局

一线调研 | 摆脱科技金融"价格战"!银行两种新打法寻求破局
2024年06月18日 17:48 券商中国

在政策导向及市场红利下,银行业对“五篇大文章”之首的科技金融的重视,近年被提到了前所未有之高度。主要银行的科技金融工作机制均已成型,初步做到了“敢贷”、“愿贷”和“能贷”。

但至于“会贷”,没有一家银行可以拍着胸脯说自己可以。

因此科技金融正在呈现AB面:一面是欣欣向荣,各家行科技类贷款余额增速屡创新高;一面是焦灼,信审模型滞后、专业“护城河”优势难以确立,不少银行还在大打原始价格战抢占市场。

银行对自身开展科技金融的短板抱有清晰认知。越来越多银行,正通过迭代风控逻辑、优化信审模型、搭建有利于科技企业存活和壮大的融资生态的方式,试图摆脱野蛮“价格战”的打法,以击中企业痛点的服务专业性破局。

A面:欣欣向荣的余额增速

银行正在加码科技金融,相关经营指标屡创新高。

从增速上,A股42家上市银行中,大多数银行科技类贷款同比增速超过了20%,其中,招商银行厦门银行郑州银行邮储银行兴业银行上海银行北京银行中国银行浦发银行的科技企业贷款同比增速超过了30%。

有据可查的信息显示,国有大行铺占科技企业的广度和力度都更大,是科技类贷款投放的主力。以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为例,截至2023年末,两家银行的科技企业类贷款余额末均站上万亿元规模,分别为1.53万亿元和1.4万亿元。

如果整体观察,人行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获得贷款支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21.73万家,获贷率47.9%;科技型中小企业本外币贷款余额2.7万亿元,同比增长20.4%。获得贷款支持的高新技术企业22.24万家,获贷率为55.4%;高新技术企业本外币贷款余额14.84万亿元,同比增长13.6%。

针对两个客群的贷款同比增速,都比同期各项贷款增速要高,分别高11.2个百分点和4.4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在银行的加码投入下,科技客群(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获得贷款的规模和效率都较一般性企业更高。

B面:滞后的风控逻辑

银行业科技型贷款余额增速看起来一片欣欣向荣,但不能忽略47.9%、55.4%的获贷率意味着约52%中小企业、45%的高新技术企业没有获得相关贷款支持。

风控逻辑和信审模型滞后,是重要的原因。

“我们太看重过往三年企业的财务表现和固定资产了,但评估科技企业肯定是要更看重未来式的。很多科技企业生命周期短,而我们的(信审)模型使用税额、专利这种量化指标来测,却完全忽略了科技企业跟经营理念、所处细分赛道、消费客群有很大关系。我们的审批模型是很滞后的。”另外一名大行深圳南山区域分支行的副行长如此告诉记者。

在该副行长看来,给科技企业放贷款,银行经常提及的一句话是“侧重企业技术水平和增长潜力”,但这句话其实截至目前还是知易行难。

无论是战略新兴企业还是中小科创企业,普遍都具有强专业、轻资产、少抵押、高成长、高风险、难评估的特点,而银行传统审批思维通常是“重盈收、担保、抵押”。也就是说,要做到“侧重企业技术水平和增长潜力”,银行要完全颠覆固有信审思维。

眼下,认为科创企业还款来源不明确、缺乏抵押物是银行开战科技金融难点的从业人士仍比比皆是。

一家股份行的客户经理直言,如何识别、判定一家科技企业技术的先进性,乃至未来应用的可能性,对于普通的银行对公客户经理是极其困难的。即使最终通过政府部门、合作的投资机构以及企业创始人的背景等多方判断下,对其进行投放,在没有专属的考核下,对客户经理而言,做科创企业客户也并非动力十足,这就是科创金融常说的“看不懂”、“估值难”的基层表现。

“银行核心的风控逻辑没有变化,大部分科技创业企业并不符合传统风控条件。”一位国有大行风控业务人士表示。

在另一名城商行公司金融部门人士看来,科创企业没有固定资产、主营业务及产业链过于细分和多元、消费群体冗杂等因素,都加剧了银行对科技企业专业评估的难度,且这个难度到现在都还大面积存在。“为什么老有声音说我们银行不能雪中送炭,而只是锦上添花?是因为模型不支持。”该人士直言。

在一线调研时,一些科技企业的感知,与上述银行人士的“清醒”发言互为佐证。

“有一些银行来我们这考察,分管行长问的都是我们的营收大不大、固定资产多不多,他的授信思维都没跟上真正的科创思维”,一家深圳福田区重点引进芯片企业(亦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高管在调研时如此对记者直言。

最后这家公司最后没有选择与任何一家大行或者合作,而是选择了与他们联系更勤、响应需求更快的广发银行。看起来要拼模型专业性的科技金融,最后银行胜出居然还是服务态度、响应效率这些“人情”因素。

还有一家总部位于杭州的拟上市科技公司创始人直言,很多银行提供给其企业的服务是同质化的,他最后选择主办银行(融资+结算)的考虑因素就是价格。

破局:优化审批、搭建生态

代表高成长性的科技企业,其对经济发展日益凸显的战略性地位,倒逼着银行审批企业时不断放宽“容忍度”:对不盈利、现金流不足的企业,已经开始逐步试水信用贷;以前不接受的抵押物,如知识产权,现在可以作为抵押品。

但识别出不同企业的风险,勾勒出其成长性画像,是银行重要的贷前举措。据记者了解和归纳,针对目标科技企业,受访银行的共性做法是:

首先将白名单客户进一步细分,(比如划分为小微、中型企业、头部核心企业客群);然后分别针对客群的共性规律,从专利、人才、成果转化、知识产权等方面建立起专业的筛选体系,剔除一些为套取国家政策补贴而经营数据失实的企业;最后,在上述专业评价企业的基础上,设置绿色通道审批机制,能做到授信快一点、价格优惠一点,再加上对接的分支行客户经理勤快点,就已经能在科创金融市场占据一定市场份额了。

在面对商业模式多元细分、所处赛道专业垂直的科技企业,银行如何在贷前有效识别,并且实现标签化画像管理,提高审批效率,这是银行科技金融展业的重要课题。

近些年科创金融特色愈发鲜明的杭州银行,做法颇具代表性。该行分管科创金融业务的高管告诉记者,该行实行的是客户ABC分层标签管理,其中A类是泛科技客群,即有政府相关部门背书的客群;C类一般是投资机构主投或参投的,即有投资机构背书的客群;B类是介于A类和C类之间的客群。

该高管表示:除了传统的国高新、拟上市客户、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之外,杭州银行重点关注备投企业。在杭州地区,市场化背景的、创投机构投资的企业客户,占比高达约60%。该行从多维度进行对企业的画像,采购了包括税收、能耗、水电、知识产权等在内政府类数据;引入投资机构相关投资数据;从外部采购包括学信网信息在内的数据。“总体原则是围绕团队、技术、知识产权尽可能挖掘客户。”该高管总结。

在审批上,上述人士介绍,杭州银行设立了专业科创审批中心,采取“风险管理前移、授信审批派驻”政策,即确保审批独立性、又提高审批效率,采取单独的风险容忍政策。

“我们特别感谢银行给我们介绍投资机构,搭建了很好的桥梁。”一名总部在杭州的三维视觉数字化软硬件提供商创始人直言。

他的这句话,背景是越来越多银行明白,将初创企业、种子企业这类小型的科技企业从小培养大的过程,除了表内资金,还有上下产业链、创投机构、政府扶持等各类加持。所以银行乐见其成,纷纷试图搭建生态圈,助力科创企业与投资机构精准对接。

以杭州银行为例,该行持续推进与政府部门、产业基金、创投机构、高新园区、担保公司合作,构建了“科创企业之家”的综合服务平台,开展了产业链对接、政策咨询、投融资对接等活动。

再以招行为例,该行自主研发了一个投融资大数据平台,帮助参与主体“找资金、找机构、找项目”。招行武汉分行普惠金融部负责人对媒体表示,2023年11月该行举办的“科创有招,股动江城”活动,邀请了省内数十家优质科创企业与全国140多家投资机构汇聚一堂,以线下路演和企业走访等方式,帮助多家企业与投资机构对接。

MACD金叉信号形成,这些股涨势不错!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银行 科技企业 贷款 价格战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6-26 键邦股份 603285 --
  • 06-24 安乃达 603350 --
  • 06-17 爱迪特 301580 44.95
  • 06-17 永臻股份 603381 23.35
  • 06-11 中仑新材 301565 11.88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