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从科创板细则出发,您认为其中对原有资本市场逻辑改变最大的是什么?这种改变将如何影响中国资本市场的未来?
姚余栋目前市场内创业板与科创板相关性较强,但需要注意的是,相关性高也分为高度正相关和高度负相关,而影响正负的主要因素,我们暂认为是市场情绪。
现阶段时间窗口期较长,科创板推出对于目前市场已存板块的正向或者负向影响仍将会由明年的市场环境决定,如今年一季度或上半年科创板较快推出,且市场氛围好转,情绪面对科创板较为有利,那么我们认为以创业板为主的A股市场将受此影响出现较好的正相关性,估值水平有望受事件性刺激向上修正。
可以暂时得出结论的是,目前已存板块内创业板会对科创板的推出更为敏感,但此次科创板的推出,对于各已存板块尤其是创业板的影响,我们觉得市场风险偏好的变动更为重要。所以我们建议在紧跟科创板推进消息的同时,积极关注风险偏好变化。
新浪财经 您认为当前政策还需要做哪些完善,才能保证这一重大改革的成功?毕竟,中国资本市场有过不少次改革,创业板、新三板都曾经被寄予打造成“中国的纳斯达克”的愿望,但最终效果不够理想。科创板能取得成功的法门有哪些?
姚余栋设立科创板是国家立足改革开放大局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更是推进创新发展的一个实实在在的举措,也是对资本市场有着长远影响的事件。从管理层与上交所近日频频表态来看,科创板的制度设计已经接近初步成型,并以超预期的速度在推进。为了科创板的健康发展,更为了投资者的利益保护,个人觉得有几个方面值得管理层在顶层设计时加以考虑。
第一、 进入科创板的门槛高一点,不能披个高新技术企业的马甲就可以进来。
什么样的企业可以在科创板上市,也就是说科创板的择股标准是什么?这可能是投资者最为关注的事情。从字面上来看,好像并不复杂,科技型、创新型企业就行了,然而落实到具体的项目,恰恰是这两个方面最难去甄别、最易贴标签、最常被利用。
记得当年一些企业为了享受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纷纷“钻山打洞”找相关部门认定或搬迁注册到国家级高新区,很多企业仅仅是换个名字,化工材料、建筑材料改成化工新材、建筑新材或者干脆改成科技新材加个科技名称就身价暴涨,这样的企业上市坑害的是投资者。
创新型企业集中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那就更不好区分,做电脑软件生意的可以说自己是软件开发企业,弄个游戏网吧可以标榜为文化创新企业等等。
如果科创板不在这个上面设高点门槛,又是按注册制发行,只怕几年下来,产业和行业特色就会丧失。
因此,建议在企业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科研人员占总员工比重、技术领先优势等方面有一些量的指标规定,确保能入门的都是真正的高科技、创新型企业。倘若起初大家意见很难统一,交易所可以先明确重点支持的技术类型和创新范围,比如生物医药、智能制造、航天军工、高端芯片、新一代关键信息技术、重大装备制造以及进口替代的重大创新成果等等。
同时对不关注利润指标的特殊科创企业设定一定的营业收入、公司估值、净资产、现金流门槛,防止个别创业者通过做概念转嫁风险。
第二、信息披露制度更具体通俗一点,不能太原则笼统。
科创板实行注册制发行,信息披露很关键,也是事关注册制试点的成败。有必要对申请科创板上市企业招股说明书进行规范,它包括精简对企业基本信息和过去历程等事项的繁杂描述,重在向投资者介绍当下企业的财务信息和经营状况,明确必须说明的内容,并尽可能用数字和普通人看得懂没有误导性的语言来说明,特别要加强对创业和技术合作伙伴、供销关联方的信息披露,方便投资者更加全面准确了解公司。
为了确保科创板公司能够客观、及时、真实、准确、完整地披露企业信息,对企业、大股东、核心管理团队、相关中介机构在信息披露上的民事、刑事责任都要有明确而具体的规范。
新浪财经 但是从目前公布的科创板企业情况看,部分企业受到市场的质疑,主要焦点在于,其研发费用占比很低,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姚余栋 首批获受理的9家科创企业看,几乎没有任何一家是独特的、相对现在已上市的公司有明显竞争优势的业务或技术,但由于市场在上下热烈推动使得这些公司连带其影子股都受到了空前的追捧,享受到了估值泡沫短期被大大炒高的好处。不过,从长期看,投资还是需要回归到业绩表现上,如果实际的业绩并不亮眼,这些过高的估值溢价最终逃不脱被证伪的结果。
新浪财经 就目前的企业遴选机制,您认为当前的制度设计是否能够准确的定义出“科创”企业?科创板与高科技企业的关系到底如何?
姚余栋 高新技术认定企业并不一定都是符合科创板定位的,因为《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涉及面非常广,包括但不限于电子信息、生物与新医药、航空航天、新材料、高技术服务、新能源与节能、资源与环境、先进制造与自动化。可以看到,高新技术企业包含文化创意等类别,而这些企业可能就不符合科创板的定位。
新浪财经 您如何看待地方政府在“推荐企业”这块所起到的作用?这一块是否应该有相应制度上的安排?
姚余栋一是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程,形成“发现一批、服务一批、推出一批、认定一批”的培育机制,将技术领域符合《国家重大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和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节能环保、数字创意等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以及科技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新模式、新业态,具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较好市场前景的科技企业,纳入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集成社会创新服务资源,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体系,加大支持力度,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构建“科技创业团队-初创期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培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企业培育链;优化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载体,充分发挥科技园区、工业园区、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文化创意园区等企业培育载体的主体作用。
二是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研发实力和水平,全面推进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及研发机构建设;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和培育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概念验证、熟化孵化等技术转化平台;加强高新技术企业人才培育和集聚,将本市各类科技创业人才计划向高新技术企业适当倾斜;加快创新产品应用推广,完善支持中小科技企业创新产品上市的政府采购政策。
三是降低企业技术创新成本。创新财政投入方式,实施高新技术培育企业研发支持机制,对入库企业给予一次性资金支持,加大“科技创新券”和“四新券”的使用力度和支持范围;优化科技金融生态,鼓励商业银行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主动授信,拓宽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渠道;落实高新企业所得税优惠,企业研发费用按75%比例加计扣除,进一步降低企业成本。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工作,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亏损结转弥补年限从5年延长至10年。优先保障高新技术企业用地,支持园区对入驻高新技术企业提供房租优惠政策。
四是提升政府创新服务水平。 “减少高企认定环节和时间,取消月度数据申报、专利上报资料、查新报告、产学研合作报告等申报表格;改革申报流程,取消不合理的前置环节,用好中介机构专项审计报告内容,相关部门加强事后监管;加快审核速度,实行放开申报、即时受理,每月开展审核;加快专利审查速度,对注册在浦东的生物医药、集成电路、脑科学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产业领域的企业”。这些举措将有效减少企业申报成本,提升企业预期,构建良好营商环境。
新浪财经 您如何评价长久以来中国资本市场监管者的定位?这一次科创板的改革大势之下,对监管层来说,最需要转变的是什么?最具难度的又是什么?
姚余栋实体经济永远是基础,金融也包括资本市场永远是要服务于实体经济。所有脱离实体经济的,包括金融创新、金融发展、金融的成长也好都是泡沫化的。服务于实体经济是金融最核心的使命。
我们还是要控制风险,同时要为实体经济提供多样化的金融工具、金融服务。融资只是最初级的,实际上实体经济除了融资以外,还有比如说并购的服务、基于并购的过桥贷款、基于并购的一种投资银行服务,这是一种比较高级的金融服务。
我们理解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关系,不能简单地、消极地理解,它一定是在改革创新中来为实体经济提供越来越有效率、能够推进实体经济变革和发展的金融服务。
对监管层来说,要进行的是一场从理念到政策的全面改革。
要以加强信息披露为核心来展开监管,深刻地理解中国的资本市场。最重要的是要为投资者负责,不是说主要为融资者负责,要转换过来。
为投资者负责不是一个口号,要实现到我们的各种政策设计上,包括让什么样的企业上市,这是非常重要的,要让那些未来有成长性的企业上市。
新浪财经 “科创”在中国未来的经济中,占据着怎样的位置?科创板的背后,寄托着国家怎样的期冀?又会如何定义中国经济的新时代?
姚余栋 从要素驱动来看,当前中国已进入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新时代,全要素生产率亟待提升,超级公司的行业结构需要转换。未来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必须借助科技创新,而科创板可以引导资金向优质的科创企业集聚;从时代背景来看,科创板诞生于中美贸易摩擦的大背景下,大国竞争加剧,科技封锁首当其冲,倒逼自主创新提速;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角度来看,科创板作为金融服务科技的重要抓手,能够提升金融供给的质量和效率,此外,科创板能有效构建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对于改善长期以来以银行为主导的间接融资引致的信贷歧视、杠杆率攀升的问题具有标杆效应。
《灼见》是由新浪财经打造的访谈栏目,主要访谈对象为与资本市场密切相关的经济学家、券商首席、基金首席、上市公司董监高等资深市场人士,跟踪包括A股、基金、新三板、港股和美股在内的资本市场动向、政策,力求通过提供最新最全的政策和市场解读,影响中国中产阶级的投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