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从科创板细则出发,您认为其中对原有资本市场逻辑改变最大的是什么?这种改变将如何影响中国资本市场的未来?
曹凤岐中国资本市场诞生的缘由,是为了帮助国有企业脱困。当时打出来的旗号是“发展证券市场,为国企改革服务”,这也导致了多年以来,在主板上市的主要是国有企业,甚至出现了“脱困上市,捆绑下海”这种情况,导致上市公司的质量堪忧。
虽然后来开设了中小板、创业板,有一些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包括民营高科技企业可以上市融资,但囿于中国资本市场的基本制度,导致规模不大,上市公司数量不足,未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
另外,因为要看三年盈利,上市的主要是一些传统企业,落后企业甚至是夕阳企业,而这些企业前景是不足的。这些企业缺乏成长性,因此出现了“一年好二年差三年S T”的情况。这对整个的中国经济的发展,包括结构的调整,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
随着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迈进,上述逻辑下的资本市场已经不能更好的服务于中国经济的新阶段。
当前,我国实行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在上交所新设科创板,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主要服务于符合国家战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市场认可度高的科技创新企业。重点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以及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引领中高端消费,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这些的高新技术企业对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发展都能起很大的作用。
应该看到,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虽然在科技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总体上来说,我们的技术还是落后,这么多年为什么美国强大,主要就是其新技术在世界范围内是领先的,其创新是非常大的。而我们呢?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落后的,所以我们的要改变我们的经济结构,提升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我们要记住,没有掌握强大的核心技术,我们就要受制于人,这是美国拼命打压华为的原因。我们要技术引领创新驱动,必须大力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通过资本市场是一个非常好的一个途径,从科创板受理的企业情况看,有不少“硬科技”公司。也就是说,科创板是可以从制度层面改变传统的上市公司结构的,这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是非常好的。
新浪财经 科创板毕竟是增量市场改革,但存量市场依然在中国资本市场中占据着重要位置,目前已经明确的这些改革方向,未来是否会在存量市场上有所体现?当具备哪些条件了,才能开始在别的板推行?
曹凤岐从发行制度看,最初我们是计划发行额度,实行审批制,后来变成审核制,虽然那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其本质依然是政府主导的,与市场是脱节的,只有注册制,才能是真正的市场发行,才能算是真正的通过的市场调配资源。所以,在科创板实施注册制,是一个非常大的创新,如果在科创板实施成功,我们会推广到其他板,最终实现整个资本市场的发行市场化。
包括当前科创板的信息披露制度、退市制度、上市前期权激励制度、券商跟投机制等等发行和交易环节的制度创新都值得中小板和创业板借鉴,但要知道,这个转变的过程是逐步的,不可能一蹴而就。
说到底科创板依然是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的重要试点,如果能够成功实现市场化和国际化,那成功的经验都可以用在其他板上,用增量改革来带动存量改革。
新浪财经 您如何评价长久以来中国资本市场监管者的定位?有市场人士认为,其长期在“越位”和“缺位”中摇摆,这一次科创板的改革大势之下,监管层能否顺利完成“灵魂深处的革命”,能否在实际行动中真正体现“敬畏市场之心”至关重要。您如何看待这种说法?对监管层来说,最需要转变的是什么?最具难度的又是什么?
曹凤岐最重要的是“监”和“管”要分开。
长久以来,证监会都处于“职能错位”,不该管的管太多,该管的又管太少。比如说,实际上发行和交易是不属于证监会的职责范围的,证监会的本职工作是保证市场公平、公正、公开,打击内部交易操纵市场、证券欺诈,然而现在证监会变成了审批会,很多的精力用于审核和审批,还有什么精力去保证本职工作的质量呢?
这一次的改革就能看到,把发行和交易下放到交易所,已经是有所进步了。
但其实还是不够,可以看到在科创板企业的发行和上市条件第一条,都是要符合证监会规定的条件。说明其内核还是有直接管市场的因素在里面,什么时候证监会能真的做到只做“程序性审查”就是真正的注册制了。这个当然只能慢慢来,我们应该给监管层一点时间。
新浪财经 按照当前交易所和证监会的实质性关系,即使当前交易所表面上审核企业,但其所发挥的功能和之前证监会有什么区别?
曹凤岐交易所应该是给上市公司发行股票提供市场的机构,真正的“监审分开”要求交易所必须独立,如果交易所不独立,证监会审和交易所审并没有区别。
最理想的状态就是证监会和交易所分属于不同的职能机构,而不是现在这种上下级关系,这个当然还是得慢慢来。
新浪财经 2018年华为以113亿欧元的研发投入排名中国第一,世界第五,占营业收入的14.7%,对一家创业企业,15%的研发投入是不是太高了?
曹凤岐 对真正的注重研发的企业提出高标准也是对的。但按照科创板的五种上市标准,研发投入占比只是其中一条,不是说达不到就不让上了。我认为设定这样的标准,还是为了鼓励企业注重研发。
新浪财经 根据目前已经公布的科创板企业名单,部分企业受到市场的质疑,主要焦点在于,其研发费用占比很低,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曹凤岐 也许是现在确实找不到研发投入那么高的企业,毕竟华为这样的企业是凤毛麟角,但要求不能降低,毕竟高科技企业还是要注重研发投入的。
新浪财经 就目前的企业遴选机制,您认为当前的制度设计是否能够准确的定义出“科创”企业?
曹凤岐其实很难界定。 可以看到科创板划了6大行业,只要在行业的框框内,主要产品又是自主研发的,就可以认定为科创类。 过去的高科技企业需要科技部认定,一个认定有时候需要等好几年,要是按照那套标准来,那肯定不行。
新浪财经 在遴选的过程中是否存在权力寻租的空间?您如何看待地方政府在其中发挥的作用?
曹凤岐肯定会有这种情况,过去哪个省要是没有上市公司,省领导都很着急的,上市公司数量是可以被当做政绩来宣传的。
现在的科创板也是一样的。
我们必须清楚,有些人推动企业上市的动机不纯,并不是为了企业的发展,而是有其他考量,包括政绩的考量,这里面能否完全避免?我认为很难,只能尽量压缩这种寻租空间。
只要我们能实现真正的市场化,这种寻租空间肯定会越来越小。
新浪财经 您之前一直说,中国上市企业的质量不行,科创板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曹凤岐与之前的板“向后看”不同,科创板是“向前看”的。
也就是说,之前上市是要看企业盈利,看资产规模,出现了很多为了达到上市门槛而虚构资产的情况,导致上市企业良莠不齐。这一次,科创板不看重过去,更看重未来,虽然不能保证上市企业的质量,但也安排了完善的退市机制。
《灼见》是由新浪财经打造的访谈栏目,主要访谈对象为与资本市场密切相关的经济学家、券商首席、基金首席、上市公司董监高等资深市场人士,跟踪包括A股、基金、新三板、港股和美股在内的资本市场动向、政策,力求通过提供最新最全的政策和市场解读,影响中国中产阶级的投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