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焦点透视 > 券商集萃 > 正文
 

券商拯救之途(3)--中信证券的资本杠杆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2月01日 13:35 《全球财经观察》
  

  中信证券采取的是积极并购的模式,以资本为杠杆,试图撬起一个行业老大的强势地位

  文|崔万俊

  中信集团,的确财大气粗,北京总部50层的银白色集团大楼,几里之外便已感觉磅礴。这座1992年由中信集团自建的大厦,就像她的英文名字CAPITAL MANSION一样,总在不经意间向外界炫耀着它的财气与实力。

  目前中信集团旗下拥有29家子公司,截至2003年末,总资产达5966.3亿元。中信证券,就是这样一位 “财神爷”门下的“子弟”。

  中信证券,1995年刚出道时还名不见经传。九年之后,已俨然成为中国资本市场上的收购大鳄了。2004年,中信证券马不停蹄地在全国搜罗目标券商,试图通过收购扩张,坐到中国证券业龙头老大的位置上。

  最近,市场又频传中信集团有意收购华夏证券一事,经《全球财经观察》证实,来自华夏证券内部的最新消息称,华夏的重组也快成功。而在此之前,中信证券自己也动了刀子,拟增设、调整内部组织机构。不容置疑的是,收购华夏,无论成败,都将是中信证券扩张之路上最为关键的一步棋。

  毫无疑问,中信证券是积极向外扩张进行行业并购的代表,而其也归于决策层“扶优”的政策范围之列。

  收购的终极目标

  尽管,中信证券2005年1月17日公告称,其2004年度净利润较2003年度降幅超过50%,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中信扩张的决心。

  中信证券研发咨询部经理徐刚面对《全球财经观察》采访时毫不掩饰中信做行业老大的决心,“我们还要做亚洲最好的投资银行。”

  通过收购图谋行业老大的计划,中信证券早在2003年就埋下伏笔。 2003年10月,中信证券收购青岛市财政局所持的万通证券的全部股权。2004年4月,又在原青岛万通证券的基础上,由中信证券出资控股的中信万通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挂牌,增资后的中信万通证券公司的注册资本达到8个亿,其中中信证券占67%的股份。

  中信证券对万通的收购计划并没就此结束。中信证券于2004年12月初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收购中信万通四家营业部的议案,这四家营业部,分别位于北京、天津上海和深圳。这次收购行为,预计将在2005年完成,而此次收购的资金来自中信证券的自有资金,合计收购金额将不超过人民币2000万元。

  如果没有中信证券与广发证券的收购、反收购较量,2004年的资本市场将会失色不少。

  2004年9月2日,中信证券发布公告称,要正式收购广发证券股权。在外界看来,这是一次没有借助行政力量的市场化收购——要约收购。但由于大股东及员工的联合抵制,经过整整43天的曲折之后,中信证券的目标还是最后落空。中信证券在2004年10月14日那天宣布,由于要约收购广发证券的股权未达到51%的预期目标,要约收购解除。至此,一直被市场津津乐道的市场化收购最终流产。究其原因,外界更多地将其归因于,中信方面没能跟广发的大股东沟通好,员工又极力反对。

  对中信最终流败的深层次原因,业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华林证券研究所副所长刘勘感觉,这次收购,多少有点唱“双簧戏”的味道。他认为,借收购之机,中信扩大了影响,广发证券的员工持股计划也终得圆满,而这之前,广发的这个员工持股计划一直无法落实。也难怪,广发证券与中信证券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信证券上市时,广发曾是它的承销商,而现在,中信证券又将负责广发证券的上市辅导。

  但广发事件上的失手,并没有削弱中信证券做大做强的决心。实际上,中信证券也曾明确表示,不会放弃收购扩张的步伐。紧接着,又传出中信集团可能介入南方证券重组的消息,尽管该公司并未证实此说,但中信集团与国内券商频频地接触,多少让市场琢磨中信的下一个目标又是谁?答案是华夏证券。

  中信证券这一次登台,掌舵的是其母公司中信集团,中信集团出面收购华夏证券,而背后推动的则是北京市政府。据了解,华夏证券的这个项目,由中信集团旗下的中信控股公司具体展开。中信控股主要通过投资和接受中信集团委托,管理银行、证券、保险、信托、资产管理、期货、基金等金融企业,业务基本涵盖了金融领域的方方面面。其中,中信证券就是它所投资控股的公司。

  “券商收购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不是企业文化的磨合,而是大股东、大股东背后的政府力量。”中信证券研发咨询部经理徐刚这样说。

  对中信、华夏的最新进展,据称,华夏证券的重组工作快要成功了。尽管华夏证券拥有50多个分析师的庞大团队,但业内普遍预期,不大可能出现员工抵制的情况,毕竟两家公司实力差距还是很大,更关键的是,有政府的支持。

  收购魔方的资本玩手

  “这是个资本说话的年代,资本是权杖,可以指挥一切。”上海的一位投行人士深信,如果中信没有雄厚的资本后盾,收购、做老大,都是空谈。中信证券的徐刚也承认这一点,他戏称,“现在是‘资本’时期,我们都为资本打工。”

  实际上,中信证券的收购之路,就是资本在开道。2004年初,中信证券收购万通证券部分股权,投入资金3.7亿元左右;年底通过的收购中信万通四家营业部的议案,预计投资将在2000万;如果成功收购广发,按当时约定的每股1.25元计算,中信证券至少要掏出近13亿的真金白银,才能完成要约收购。而华夏证券的收购,坊间传达50亿乣60亿元,尽管这次掏钱的可能是集团公司。

  “中信本身资质较好,没什么历史包袱,又有那么个财大气粗的中信集团做靠山,后面还有个中信实业银行支持,又有上市资格,这样,从资金成本和便利条件看,中信证券比国内其他券商多些资金优势。”华林证券研究所副所长刘勘这样认为。其实,目前业内有这种看法的不在少数。

  但徐刚在默许自己公司具有优势的同时,对此说法颇有怨言,“我们投入的资金,都是靠长期积累下来的利润,以及发债资金,我们怎么会用银行的钱呢?虽然,银行对我们的客户有些融资帮助,但对我们基本没有支持。”他说。

  在徐刚看来,目前的市场环境对券商发展很不利,券商要做大做强,收购,应该是最可行的途径,尽管这个途径是最原始的。

  对中信证券的收购之路,渤海证券研究所所长李雪峰另有一番解读。他认为,中信证券属于转型中的券商,这是券商在生存、转型、发展三个阶段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转好了,就继续发展;转不好,就容易走向衰落。包括中信证券在内的一部分券商的收购或扩股行为,其实核心就是在增加公司的核心资本,这才是最根本的。

  但这并非易事。目前,中国券商问题多多,负债率高,普遍患有严重的资金饥渴症,但近年来股市表现令人失望,试图通过增资扩股来做大做强,对券商并不容易。这几乎是业内共知的事实。

  收购看中的是什么?

  “就是市场、客户,有经纪类客户,也有投行类客户等。”谈到中信收购万通,是看中了他们哪一点时,中信证券徐刚回答得很干脆,“市场,差不多是收购方选择标的时必须考虑的,不管哪个行业。”徐刚进一步解释。

  据悉,中信证券当时欲收购广发时,也是相中了广发证券网点多、客户数量和交易金额都较大的好处。早先收购万通证券,即将收购中信万通四家营业部,也是中信证券出于市场布局的考虑。

  实际上,单从成本考虑,随着目前土地政策的紧缩,收购一个营业部的成本,要远远低于新建一个营业部的费用。

  但在争取一片新市场的同时,收购一家券商也可能带来巨大风险。据华夏证券一内部人士介绍, 目前券商收购,一般会看这个标的公司的业务量和负债率。如果业务量较好,负债又在可承受范围之内,这样的券商被看中的可能性就大。据说,此次中信有意的华夏证券,虽然负债率比较高,但该公司的业务情况还可以,经纪业务、基金销售等表现不错。或许这是中信选择华夏的一个理由。

  “券商属于周期性行业,目前,又恰恰是券商低谷时期,选择这个时候进,也有成本方面的考虑。”华夏证券该人士说,“实际上,外资挑选国内券商,也是同样的想法。”

  的确,中信证券的收购模式,是目前券商发展的一个典型代表。现在来看,是其他券商值得取经的一个做法。但这个模式是否经得住时间考验?

  在目前分业监管体制下,中信集团金融控股公司的身份,使业内人担心,大规模的扩张收购,会否引发金融风险?华林证券研究所副所长刘勘担心,跨行业收购,或间接收购都可能带来混业风险,一旦金融防火墙做得不好,就容易出现资金链断裂。

  链接:

  在证券业萧条的背景之下,中信证券董事长陈明东利用强大的资本和大股东的政府背景,在证券市场寻找合适的并购者,试图用最原始的途径实现强势的地位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新酷铃选
最新最HOT铃声推荐
双响炮
经典四格漫画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