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王懂扬 投资咨询资格编号S1060522070003
平安观点:
回顾:楼市先抑后扬,政策对症下药。2024年全国楼市整体承压,预期偏弱与库存高企为政策未见成效主因,需求端受房价及收入预期影响,居民加杠杆意愿不强;供给端现房库存、开工未售去化周期创新高。此外二手房挂牌持续攀升,增加市场房屋供应同时,“以价换量” 分流新房需求。自“4.30”政治局会议以来,政策端对症下药,降首付、取消房贷利率下限切实降低居民置业成本,政府收储带来增量需求;高库存城市减少供地、政府收地等举措从源头降低供应,9月末一揽子政策出台后2024Q4重点城市楼市有所回暖。
展望:“止跌回稳”初具条件,关注“收储+降息”。海外经验显示“止跌回稳”底部均存在居民购房能力及意愿大幅改善,供需格局优化最终带来楼市企稳,当前国内置业门槛已大幅下降,但房贷利率仍高于租金回报率,存量库存高导致去化周期仍长。展望2025年,关键仍在“收储+降息”,一方面从剔除CPI的实际房贷利率来看,实际房贷利率仍有下降空间,另外一方面仍需打通收储资金打平问题、房源适配度、资金充足度等堵点,若“收储+降息”超预期,楼市企稳节奏或快于预期。
路径:“好产品与核心区”或率先企稳,2025年全国投资及销售仍将承压。当前房地产市场已经从解决“有没有”到“好不好”,2024年多地亦出台提升住房品质新规,存量库存高企背景下,房企出于去化考虑也追求“品质优先”打造差异化产品。考虑住房品质提升趋势、低能级区域库存压力较大,行业或率先迎来“核心城市核心区+优质产品”细分市场企稳,同时销售限价放开、土拍条件优化有望带来盈利空间改善。考虑多数房企及区域修复仍需要时间,预计2025年全国投资及销售仍将承压,中性假设预计投资、销售分别下滑7.5%和6.5%。
房企:历史包袱轻、拿地能力强或迎机遇。市场对于地产企业担忧主要在于:1)历史存量滞重库存带来的现金流占用和利润侵蚀;2)楼市量价未稳,增量项目亦看不到改善预期。展望2025年,历史包袱较轻(高点拿地少或主要聚焦核心地段)、仍具有拿地能力的房企,有望受益核心城市+优质产品细分市场企稳、限价放开+土拍优化(实质为地价下降)带来毛利率改善,走出个股行情。
投资建议:2024年地产板块表现跌宕起伏,但仍存在阶段性政策博弈行情。展望2025年,楼市走向为关注核心,若“止跌回稳”持续演绎,历史包袱轻、拿地能力强房企有望迎来结构性行情;若楼市修复阶段性不及预期,重回政策博弈逻辑,政策仍具释放空间,维持行业“强于大市”评级。个股关注:1)历史包袱较轻、拿地能力较强的房企;2)估值修复房企;3)同时建议关注经纪、物管、代建等细分领域头部企业。
风险提示:1)楼市修复不及预期风险;2)政策持续性不及预期风险;3)个别房企流动性问题发酵、连锁反应超出预期风险;4)房地产行业短期波动超出预期风险。
2024年全国楼市延续调整,政策持续松绑但未见明显成效,主要为居民房价、收入预期偏弱、库存持续累积等原因。“4.30”政治局会议定调去库存,政策导向更为务实,保障性住房再贷款设立、降首付、取消房贷利率下限、收储等举措陆续出台,9月末以来政策力度进一步加码,供需两端限制放至历史最低。短期居民购房负担、房企现金流压力有所改善,10、11月重点城市销售亦呈现好转,中期预期修复仍为持续企稳关键。预计行业止跌回稳遵循“核心产品-核心城市-全国”路径,住房品质提升及低能级区域库存压力较大背景下,或率先迎来“核心城市核心区+优质产品”细分市场企稳,同时销售限价放开、土拍条件优化有望带来盈利空间改善。
展望2025年,楼市走向为关注核心,若“止跌回稳”逻辑持续演绎,部分优质房企具备持续拿地能力,有望把握行业最新变化率先受益;若楼市修复阶段性不及预期,重回政策博弈,政策仍具释放空间。关注优质房企库存结构、拿地能力及产品力,预计历史包袱轻、拿地能力强、库存结构持续优化房企更易轻装上阵、迎来结构性行情。
01
现状:楼市先抑后扬,政策对症下药
1.1楼市回顾:2024年整体承压,仍处调整阶段
2024年全国楼市整体承压,仍处调整阶段。2024年前10月全国地产开发投资、商品房销售面积、新开工面积分别同比下滑10.3%、15.8%、22.6%,预计2024年全年分别回落至2016年、2009年、2006年水平;70城房价二手住宅价格连续33个月同比下滑、18个月环比下滑,楼市整体仍处于调整阶段。
地方“土地财政”乏力,土地供需整体缩量低迷:2024年前10月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百城住宅用地供应、成交建面下滑均超20%。各地供地“提质缩量”下,百城住宅用地溢价率仍处于低位,2024M1-10仅4.3%,较2023年(5.1%)下滑0.8pct。
1.2“收入/房价担忧+存量库存高”为楼市主要堵点
当前收入、房价预期担忧仍制约居民购房意愿及能力,市场观望情绪浓厚,需求端信心依旧低迷。尽管土地出让及新开工下滑带来新增供给减少,但从全国已开工未售库存来看,存量库存去化周期已超过2014-2015年高点。
二手房挂牌攀升,“以价换量” 分流新房需求: 2023年全国二手房网签面积达7.08亿平,占全国一二手销售面积38.8%,2024年前11月重点10城二手房成交套数占比提升至57.4%。二手房分流新房需求主要源于:
1)居民由需求方转为供给方,二手房挂牌量持续上行,增加住房供给;
2)以价换量叠加无交付担忧,核心区二手房更受青睐;
3)新房户型趋于大型化,中心区与郊区产品定位分化,导致新房上移“改善热”,二手承接刚需。
1.3 2024年政策重心从中长期转向短期堵点,更加务实及有针对性
政策方面,2024年中央层面政策重心从此前偏向中长期的“三大工程”转向行业短期赌点(存量库存高、购房意愿不足),更加务实、有针对性,如降低房贷利率、降首付比例、税费优惠、专项债收储等;地方层面,限制性政策持续退出,全面放开城市能级越来越高,一线城市中深圳部分及广州全域已放开限购。
2024Q4楼市回暖,持续性仍待观察。得益于9月末以来的一揽子政策带动,10、11月重点城市新房、二手房均有所回暖,11月重点50城新房日均成交同比升25.2%,环比升15.1%;重点20城二手房日均成交同比升19.6%,环比升17.6%;特别是一线城市9月底以来受益于政策宽松,成交回暖较为明显,但考虑过往居民更加倾向在顺周期中加杠杆,本轮政策宽松下的楼市回暖持续性仍有待观察。
02
展望:“止跌回稳”初具条件,关注“收储+降息”
2.1海外经验:经济上行&杠杆回落带来购房能力提升
梳理美国次贷危机、日本91年泡沫破灭及中国香港97年金融危机后的楼市企稳特征,均存在:1)经济及收入预期好转、房价下跌带来置业门槛下降,居民购房能力提升;2)租金回报率逐步超过或接近理财及房贷利率,租金相对吸引力提升,带来购房意愿改善;3)需求端逐步恢复,叠加新增供应大幅下降,最终带来供需格局优化、房价逐步企稳。
2.2国内实际:积极因素逐步积累,购房能力与意愿逐步改善
降首付、降利率叠加房价下跌切实降低置业门槛。按房价跌30%,总购房成本较2021年高点降45%,即使首付下降,月供不增反降。考虑房价下跌、首付及利率下调、税费减免等,参考贝壳二手房数据(重点城市房价较2021年高点跌30%左右),按照高点1000万总价、房价跌30%,总购房成本(房价+贷款+利息+税费)降低约44%,尽管首付由30%降至15%,但月供反而由4.1w降至2.6w。
月供/可支配收入比已降至近年低点。考虑当下部分购房者主要担心收入增速放缓带来的置业压力,我们进一步探讨“月供/可支付收入”变化。以四个一线城市为例,相关假设如下:
以2010年=100为基期,用中原二手房领先指数估算房价变化,本轮一线城市房价指数高点为2021年(303),2024年6月回落至222,已回到2016年水平。
以一套2010年价值100万房源作为初始值,不考虑城市差异,2010-2023年首付简化按照30%计算、2024年10月首付15%,30年等额本息计算月供。
可支配收入取四个一线城市均值,当年按揭利率参考央行公布的年内各季度新增加权房贷利率均值。
测算首付比例降到15%,同一套房源2024年10月对应“12*月供/年可支配收入”为109%,为2010年来低点,月供绝对值回到2016年水平。
经济保持较高增速,居民杠杆率低于发达经济体。从经济增速来看,尽管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但2023年以来各季度GDP增速仍维持在5%左右的相对高位。从居民杠杆率来看,尽管2010年以来国内居民杠杆率快速攀升,但2020年末以来已基本保持稳定;横向对比来看,2023年末国内居民杠杆率(62.1%)尽管高于新兴市场(49.1%),但仍低于发达经济体(71.8%)。
租金回报率已高于十年期国债,仍需降息降成本。2024年6月以来百城租金回报率已高于同期十年期国债,2024年10月最新百城租金回报率(2.27%)已高于十年期国债(2.13%),但仍低于10月央行加权房贷利率(3.15%)。
尽管租售比仍低于房贷利率,测算100万总价住房租金与(月供-公积金)接近。2023年全国住房公积金缴存额34698亿元,实缴职工17455万人,平均每人每月公积金1657元。测算总房价100w,按照15%首付对应贷款85万,按照10月3.15%房贷利率,等额本息对应月供3653元,扣除公积金为1996元,与月租金接近(按照租售比2.27%,100万住房对应月租金1892元),若考虑家庭双职工公积金,则已低于月租金。另外月供涉及一定本金偿还,剔除本金偿还平均对应每月利息支出1292元,已低于月租金。
考虑高能级城市房价总价较高、租售比相对较低,对应月供较高,仍需进一步降息降低月供,增强购房意愿;低能级城市尽管租售比较高,但通常空置期较长导致实际租金回报率较低,亦会影响购房意愿。
2.3供需改善为楼市企稳核心,2025年关注收储与降息
当前国内楼市调整已近三年,量价较2021年高点均明显回落,同时随着首付、房贷利率大幅下降,居民购房门槛已明显回落,租金回报率相对吸引力逐步增强。从重点城市二手房成交来看,表现远好于新房,反映市场需求依旧存在,只是更多流向更具性价比的二手房。
正如前文分析,短期行业复苏主要障碍为:1)房价下行及收入担忧下居民购房意愿不足;2)存量库存较大,去化周期仍处于较高水平。后续一方面仍需降低新增房贷利率减轻月供压力、提升租金回报相对吸引力,提升居民的购房能力及意愿;另一方面仍需收储加快落地消化存量库存,改善市场供需关系。
实际利率仍有下降空间,公积金利率亦存下调必要。尽管房贷利率已大幅下降,但从剔除CPI的实际房贷利率来看,2024Q3为2.83%,仍明显高于2010Q4(0.64%)、2020Q1(0.63%)和2022Q3(1.67%),实际房贷利率仍有下降空间。同时考虑当前房贷利率已经大幅回落,根据央行数据,10月加权房贷利率已降至3.15%,考虑10月LPR下降25bp,预计房贷利率将进一步下降,而当前公积金贷款利率仍维持在2.85%,相比商贷优势愈发不明显,公积金利率下行亦存在必要。
收储落地面临堵点,推进进程相对缓慢。截至2024Q3末,央行定向支持存量房收储的保障性住房再贷款余额162亿元,对比3000亿元总额度使用规模有限。目前收储去库存面临主要问题:1)“资金打平问题”,地方国企倾向低价收购,但开发商折价出让现房意愿较低;2)“房源适配度问题”,能够整栋或整单元收购的现房可能有限,同一栋部分已出售作为商品房、部分收购后用作保障房,混居可能带来民生问题;3)“资金充足度问题”,全国库存去化或需万亿级资金体量,仅3000亿元保障性住房再贷款额度或难以完全覆盖。由于商办公寓收购价格更易达到要求,目前收储落地项目以商办公寓为主。
收储“资金打平问题”或可通过财政补贴解决。按央行保障性住房再贷款3000亿元,假设地方政府财政贴息比例1%-3%,3000亿元银行贷款年贴息金额30-90亿元,若3000亿元银行贷款主要在核心城市进行分配,以35个城市为例,单城市单年收储需地方政府财政贴息预计最高2.6亿元,贴息金额或可承受。
收储资金来源扩大或可对冲“资金充足度问题”。多维度测算全国库存去化或需万亿级资金:1)从全国待售面积来看,截止2024年10月,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为7.3亿平,过去半年平均去化周期为8.5个月,若去化周期下降至2013-2023年均值(4.3个月),按市场价格的60%-100%收购,对应资金规模为2.0-3.3万亿;2)若进一步考虑已开工未售库存,按照新开工90%可售,去化周期降至2013-2023年均值(32.2个月),对应资金规模为6.8-11.6万亿;3)从保障房需求出发,“十四五”(2021-2025年)全国计划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近900万套(间),2021-2023年全国已开工建设和筹集572万套,剩余328万套,按70平/套、前10月全国商品房销售均价9862元/平米计算,全部收储需要2.26万亿,若进一步考虑配售型保障房,则对应资金规模或更大。
9月以来收储政策边际变化,包括:1)融资成本降低,央行出资比例由60%升至100%,银行资金成本降至1.75%(5年期);2)资金来源扩大,允许专项债、保障性安居工程补助资金收储。伴随收储资金来源增加,收储去库存资金充足度问题或可随之缓解。
03
路径:“好房子+核心区”或率先企稳
3.1“止跌回稳”或遵循“好产品——一线+二线核心区——全国”路径
一线放松+收储+城改,政策提振核心城市意图明显。2024年9月末以来,一线城市陆续放开或松绑楼市调控,同时加大力度支持收储及城中村改造,10、11月核心城市一二手房成交均有明显改善,我们认为若收储及城中村改造推进加速,对核心城市去库存、“止跌回稳”将有一定效果。收储方面,商品房收购主要用于保障房,而保障房规划主要在一二线,测算收购35城小户型现房需4811-8018亿元,现有资金或相对充足(3000亿元央行保障性住房再贷款+保障性安居工程补助资金(2023年规模708亿元)+专项债等)。城中村改造方面,尽管11月住建部、财政部联合发文,明确城中村改造政策支持范围由最初的35个超大特大城市进一步扩大到近30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但我们认为35个大城市仍将是城中村改造主战场,10月17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住建部明确新增实施100万套城中村改造和危旧房改造,测算100万套城中村改造100%货币化,且全部转化为购房需求,可消化35城存量现房库存36%。
产品升级迭代趋势明显,好房子去化更具优势。住房品质提升符合多方诉求,中央多次强调建设适应人民群众新期待的好房子,地方发布住宅品质新规放宽建设限制、推升房企拿地动力,各地新入市楼盘得房率、用材等品质明显提升,作为绿色建筑衍生品的第四代生态型住宅亦逐步涌现。高品质项目整体去化较好,如上海高端盘开盘去化率大多80%以上,同时受益于计容规定放宽带来的产品代际优势,高得房率项目去化更具优势,根据克而瑞统计,2024H1主要城市70个得房率超100%项目中,近半项目累计去化率超60%。
郊区去化周期更长,止跌预计相对滞后。根据中指院数据,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典型城市杭州、成都、武汉郊区平均去化周期分别为15.5个月、28个月、34.6个月,均长于主城区的2.2个月、15.4个月、18.4个月,面临更长调整周期。同时克而瑞以12个典型城市的2980个板块的住宅小区挂牌参考价为样本,郊区/刚需类板块抗跌性明显较弱。此外契税、增值税优惠等政策亦更为边际利好二套房及非普宅等改善客群。
预计房地产“止跌回稳”将遵循“核心城市好产品——一线+二线核心区——全国经济企稳——全国楼市企稳——投资企稳”。产品层面,核心城市好产品去化优势明显;城市层面,一线及二线核心区有望率先企稳,时点取决于收储及城改、降息等政策;全国楼市企稳或有待于全国经济复苏,更偏后周期。
3.2“限价放开+土拍优化”有望带来盈利空间改善
限价放开下好房子具备涨价基础。高品质住宅凭借地段、品质、得房率等优势,在销售限价放开背景下存在价格上涨可能,如西安同板块四代宅价格高于非四代宅,上海、西安等地热点片区改善项目预售价格逐批抬升。
地市降温带来实际地价回落。根据中指统计,2024年前三季度300城住宅类用地成交楼面均价同比下降15.9%,一线城市同比增长16.2%,二线及三四线城市同比下降16.7%、11.5%。考虑成交均价可能受结构性因素扰动,进一步对比相邻地块,广州、上海均存在可比地块最新成交价格较此前有所下跌,同时考虑核心城市热门地块土拍条件放宽,地方政府降低拍地要求、让利房企意图明显。
3.3预计2025年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降6.5%
预计2024、2025年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降14.6%、6.5%。一线及二线核心区域好于全国,新上市高品质住宅凭借品质/得房率等优势去化较好,制约销售量因素主要为:
1) 二手房持续分流刚需,2024前11月十大城市二手房成交占比提升至57.4%,但随着占比提升,影响将弱于2024年。
3)2024年拿地/新开工下降导致高品质住宅供给不足。
预计2024年全国均价或逐步企稳,但区域分化:1)核心城市放开限价带来高端住宅价格提升;2)核心城市成交占比提升;3)存量库存较高的二线郊区及三四线、缺乏品质的老产品价格仍有压力。若收储及城中村改造等政策支持超出预期,降息力度及节奏超出预期,有可能带来商品房销售超预期表现。
3.4预计2025年房地产投资同比降7.5%
预计2025年投资仍将承压,主要源于:
1)投资复苏滞后于销售,预计复苏链条将按照“量稳——价稳——房企现金流修复——投资修复节奏”,2025年拿地、开工或仍将承压;
2)尽管一线+二线核心区市场有望企稳,但投资占比较低,而全国销售企稳仍有待经济复苏;
3)存量施工面积萎缩带来建安投资回落,房企拿地能力不足带来土地购置费下滑。
4)随着保交付高峰已过,叠加2021年销售下滑带来的影响逐步显现,预计2025年竣工仍将下滑。
超预期的催化剂:投资端超预期来自于施工强度的提升,过去几年由于房企资金压力导致在建施工强度大幅下降,若“4万亿”白名单贷款等实质落地,施工强度提升或带来投资超预期表现。
04
机遇:关注历史包袱轻、拿地能力强房企
4.1部分优质房企或率先受益“止跌回稳”
主流房企主要从规模、利润、格局三方面受益。规模层面,止跌回稳路径下核心城市好产品率先修复,带来总量空间;利润层面,限价放开及土拍条件优化带来利润率改善;格局层面,部分优质房企仍具备持续拿地能力,有望把握行业最新变化,率先受益。
核心城市市场容量充足,主流房企份额提升仍有空间。以十大城市为例,2022年、2023年、2024年前10月商品房销售额分别为3.1万亿元、3.4万亿元、2.1万亿元,规模仍相对可观。2022年、2023年、2024年前10月主流9家房企在十大城市全口径销售额市占率28%、29.5%、30.4%,权益口径销售额市占率18.2%、20.5%、22.3%,逐年提升;9家房企在十大城市全口径拿地金额市占率35%、43%、46.6%,权益口径拿地金额市占率29.2%、36.9%、40.2%,均高于对应期间销售市占率,为未来销售份额提升奠定基础。
4.2库存结构优、拿地能力及产品力强房企有望走出独立行情
预计库存结构优、拿地能力及产品力强房企更易轻装上阵、走出独立行情。
库存结构:关注地市热度回落后获取项目比例、新获取项目规模及调规可能、地市高点拿地分布,若高点拿地聚焦核心城市核心地段将更易去化,即使打折销售对毛利率及减值等影响亦能逐步消化,不会持续侵蚀利润、占用现金流;
拿地能力:顺利获取核心城市核心项目有助于率先把握“止跌回稳”机遇,同时受益限价放开与土拍条件优化带来的毛利率提升、高品质住宅在品质/得房率等优势带来的去化率提升;
产品力:强有力的产品打造能力符合住宅高品质化趋势,增强快速去化可能。
主流房企积极调整货值,库存结构存在差异。当前房企加快库存去化,轻装上阵已成共识,对比来看,14家房企中9家房企2022年及以后拿地金额占比30%以上。此外,2023H2-2024H1中海地产、建发国际集团、保利发展、绿城中国拿地金额相对更高,2024H1建发国际集团、滨江集团、华润置地拿地金额更大,更具调规可能。
结合主流房企2022年及以后拿地占比、2020-2021年地市高点一二线占比,叠加2020-2021年地市高点二线主城占比,越秀地产、中国海外发展、华润置地等新拿地多、高点拿地布局相对较好,库存结构整体较优。
主流房企资金充足度、拿地兑现度各异。我们认为资金为拿地能力核心考量,以在手现金及加杠杆能力衡量资金充足程度,对比来看,2024H1末绿城中国、中国海外发展、保利发展现金占总资产比例更高,2024H1末滨江集团、华润置地、中国海外发展净负债率相对更低,潜在加杠杆空间更为充足。同时用ROE变化差异对比主流房企拿地兑现度差异,9家房企中建发国际集团、绿城中国、滨江集团2022-2023年平均ROE与2020-2021年平均ROE差值排名靠前,或反映拿地兑现度相对较高。(指标选用理由详见报告《“止跌回稳”路径下受益房企特征探讨》)
主流房企产品体系日臻完善,减值压力释放程度不同。当前各家房企产品品质重视度持续提升,不同房企根据市场需求、自身资源和能力,针对不同客群,开发出一系列具有相似性和差异性的房地产产品,形成相对完善的产品体系。标杆项目、区域深耕有助于口碑打造,如通过高规格运营城市级项目树立品牌印象、通过持续深耕深化客群体验等。
减值维度,主流9家房企中华润置地、招商蛇口、保利发展2021-2024H1累计减值规模较大,建发国际集团、华润置地、滨江集团2021-2024H1累计减值/2020年末存货比例更高。历史包袱减值充分,叠加房企通过持续拿地逐步优化库存,后续核心城市核心产品率先止跌回稳过程中,更易轻装上阵,对未来利润现金流等侵蚀亦有望明显减轻。
采用库存结构、减值释放程度、拿地能力等多维指标构建受益程度综合评价体系。综合对比来看,建发国际集团、华润置地、越秀集团、滨江集团等主流房企库存结构较好、历史减值更充分、拿地能力更强,综合评分相对更高。
05
投资建议及风险提示
5.1政策博弈为板块波动主因,地产持仓回升但仍处低配
受政策博弈及市场风格变化影响,2024年地产板块阶段性机会明显,其中包含4-5月、9-11月初两波上涨行情,主要系政策博弈。年初至今(2024/12/5)申万房地产指数累计上涨10.54%,位于31个申万一级行业第14名,跑输沪深300指数3.76个百分点。
2024年三季度末公募基金房地产业持仓比例1.08%,环比回升,高于2023年末持仓比例(0.97%);相对标准行业配置比例-0.45%,但仍处于低配;行业短期步入政策中空期,板块波动有所加大,地产板块低持仓为投资者中线布局奠定基础。
5.2 2025年关注历史包袱轻、拿地能力强房企
投资建议:2024年全国楼市延续调整,政策持续松绑但未见明显成效,主要为居民房价、收入预期偏弱、库存持续累积等原因。“4.30”政治局会议定调去库存,政策导向更为务实,保障性住房再贷款设立、降首付、取消房贷利率下限等举措陆续出台,政策力度超越过往,供需两端限制放至历史最低。短期居民购房负担、房企现金流压力有望切实改善,中期预期修复仍为持续企稳关键。行业止跌回稳预计遵循“核心产品-核心城市-全国”路径,住房品质提升及低能级区域库存压力较大下,或率先迎来“优质产品+核心城市”细分市场企稳,同时销售限价放开、土拍条件优化有望带来盈利空间改善。
2024年地产板块表现跌宕起伏,但仍存在阶段性政策博弈行情。展望2025年,楼市走向为关注核心,若“止跌回稳”持续演绎,历史包袱轻、拿地能力强房企有望迎来结构性行情;若楼市修复阶段性不及预期,政策仍具释放空间,有望重回政策博弈逻辑,维持行业“强于大市”评级。个股关注:1)历史包袱较轻、拿地能力较强的房企;2)估值修复房企;3)同时建议关注经纪、物管、代建等细分领域头部企业。
5.3风险提示
1)楼市修复不及预期风险:若居民预期改善缓慢,叠加二手房持续分流市场需求,而拿地开工下滑背景下新增优质住宅供应不足,楼市磨底时间可能拉长;
2)政策持续性不及预期风险:若后续政策呵护不及预期,楼市修复、房企现金流压力改善持续性可能不足;
3)个别房企流动性问题发酵、连锁反应超出预期风险:若政策发力、楼市修复不及预期,资金压力较高企业仍可能出现债务违约/展期情形;
4)房地产行业短期波动超出预期风险:若地市延续分化,多数房企新增土储规模不足,将对后续货量供应产生负面影响,进而影响行业销售、投资、开工、竣工等。
评级说明及声明
(转自:平安研究)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