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体股民:《投资研报》巨额特惠,满3000减1000,满1500减500!【历史低价手慢无,速抢>>】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本篇为EqualOcean创始人黄渊普在天风证券“决胜赛点”展望2025年度策略会作题目为《展望2025年 新出海踏入「深水区」》的主题演讲。
黄渊普认为中国企业出海应该是一个全新的故事,他从以下四个问题出发,分享了他对中国企业出海的看法。1、中国企业出海和中国国家紧密相关。2、中国企业出海仅仅是量升还是会变成质变?3、中国作为一个国家还是中国企业出海?作为企业行为,面临什么样的短板?是不是能补上?4、投资者应该去投资什么样的出海企业?
会议实录
感谢天风证券的邀请,简单介绍一下,我是学国际关系、外交专业的,对出海非常关注,当然也不仅仅是把它当作一个学术命题,我差不多在过去两年时间去了40个国家,去了很多地方,看到很多中国企业在当地的情况。去了以后我觉得最大的感受,一是会发现中国公司在很多全球各个角落都有极强的生命力。二是很多国家想的问题和我们想的不一样。他们天天关注最基础的问题,中国人天天在关注比较宏大的问题,天天在关注人工智能是不是改变人类的命运,中国是不是又落后美国了,天天很焦虑。
今年6月份我出了一本《新出海浪潮》的书,对出海感兴趣也可以买来看看,在行业里很多人看,包括很多地方政府领导也买了这本书,算是出海方向最早的一本书。
回到今天的主题,我们作为人类跟动物最大的区别是我们会讲故事,我最近看历史比较多,无论是我们说的民族、国家,甚至我们的股市,可以说都是一个想象的东西,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
到的今天,我相信很多人都在说出海,说中国企业需要通过出海获得增量,中国企业需要出海的故事。我看了很多基本上说中国出海的故事是日本的故事,都在研究日本过去90年代开始的出海。我自己去想的时候,如果我们设想中国的出海像日本的出海一样,在我看来是不够激动人心的,虽然日本的出海通过三十年的时间实现了很多的目的,包括企业的增长、他们国家的出口,在我看来如果讲的是日本故事还不够,我今天会讲另外一个故事,我认为中国企业出海应该是一个全新的故事,这个故事主要是四个问题构成:
1、中国企业出海和中国国家紧密相关。中国国家二十年、三十年在全球的位置像当年的英国、美国的全球主导性国家?还是日本、德国全球化的跟随国家?如果不同的回答会导致后面很多的逻辑有不同的变化。
2、中国企业出海仅仅是量升还是会变成质变?这是很大的问题,我们的关注点很多是关注中国企业会带来所谓的营收增长,是量升的东西,会不会是质变?
3、中国作为一个国家还是中国企业出海作为企业行为,面临什么样的短板?这个短板是不是能补上?
4、在座作为投资者,你们应该去押宝、扶持、投资什么样的出海企业?
今天试图回答这四个问题。
我们从历史讲,简单讲一下历史是怎么来的,先讲讲中国的历史。今天正好处在深圳,我会从长安开始讲,中国古代有三样出口的商品,我把它拟了一个名字“古三样”,大家现在知道“新三样”,“古三样”是丝绸、瓷器和茶叶。大概是过去两千年出口最多的三种商品,我们学过历史知道丝绸之路,从长安今天的西安出发,把商品卖到罗马帝国,整个东西方的通道直到今天每个人基本上都知道,后来“一带一路”的政策提出也是在中亚、哈萨克斯坦。包括去年在西安召开了中国和中亚的峰会。
大概到的唐朝的时候,丝绸之路在唐朝的贞观年间达到了顶峰,唐朝的中国是有很多老外的,有老外做生意的场所。甚至读历史的时候会发现甚至有波斯的王子,他的国家灭亡以后跑到长安,当时的长安是国际化程度非常高的城市,这是古代的贞观开元期间的长安,是国际化的都市。
如果我们翻历史,除了长安,包括扬州、广州,在唐朝的时候已经有很多老外了,历史上记载,唐朝的安史之乱期间扬州有老外,他们发生了暴乱,有大概5000名老外在扬州被杀。我们也知道在广州的老外更多,唐朝末年,黄巢起义也叫黄巢之乱,在广州有将近10万的老外被杀,当时广州在唐朝末年已经有十万的老外。唐朝是国际化程度非常高的时代。
我们看茶叶,近代出口最多的就是茶叶,甚至包括鸦片战争的导火索,因为中国的茶叶畅销英国,而英国的棉纺织品一度在中国没办法打开局面,英国对中国有非常大的贸易逆差,所以他通过什么方式抹平贸易逆差?其中一个方法是向中国输送鸦片,鸦片战争与中国的茶叶在英国非常畅销有关系。
我们说“古三样”,今天这“古三样”今天出口怎么样了?古代到现在,无论是丝绸、瓷器还是茶叶,做得最好的可能已经不是中国的企业、不是中国的品牌,比如说茶叶,全球范围内谁做得好?立顿一家公司的利润可能等于很多中国茶商加总起来的利润。瓷器,南昌、景德镇的瓷器在全球的品牌也不是中国的,背后出了什么事情?我们看历史的时候发现有这样的问题,中国的商品虽然在古代畅销全球,基本上在中间做贸易的人不是中国人,唐朝大量的外国商人、穆斯林商人在中国生活,如果回到泉州会感受到历史的遗迹,看泉州的博物馆大体可以知道。
中国的“古三样”是穆斯林的商人,包括中间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船、船员、穆斯林商人。康熙年间有法国的传教士到了景德镇,景德镇的技术学会了,把技术发布在欧洲的杂志上,技术就公布不出去了。茶叶,欧洲人派人去了武夷山,把武夷山的茶树苗和中国的茶农带到斯里兰卡和印度,在那边重新种了茶叶,用科学的方式培育,后来发明的揉茶机和炒茶机。
中国“古三样”是被动的商品出海,哪怕是在唐朝,整体是闭关锁国。我们去看今天,可能大家感受不到,我们今天所在的深圳,它是改革的前沿阵地,四十多年前从东莞的“三来一补”,深圳的“三来一补”走到今天。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大家可能感受不到这个变化和过去2000年在开放层面大的变化。过去2000年是偏闭关锁国、被动出海,依然有“古三样”畅销全国,今天是主动的行为。大家跟很多企业聊,国内不行他们才出去。
我们在中国聊到非常多的创新者,这个城市是以外贸起家的,很多并不是因为国内卷。我们可以判断,今天的历史可以看出来跟过去2000年有了质的变化,是主动行为,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这是希望跟大家强调的点。
从世界历史上看,世界历史的全球化先后诞生了很多的全球化大国、出海层面的中心国家,最早的历史大家知道的可能是罗马,罗马的全球化,世界全球化有两条主线:一是科技的主线;二是商品的主线。我们知道在罗马最畅销的商品除了中国的丝绸还有香料,可能来自印度的、来自东南亚的、印尼香料岛的香料,这是西方想要的东西。
罗马和希腊、中东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全球化的区域,核心和什么区域有关系?帆船、马车人类的交通工具,无论是海上、陆上的,基本上在中东和地中海。
后面的阿拉伯帝国,这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商业帝国,现在大家去中东可能形成一种印象,中东人不太会做生意,这个错觉是非常低级的。我们看世界地图,摩洛哥到印度尼西亚全是穆斯林,为什么?摩洛哥、北非甚至之前,如果大家看西班牙的历史,西班牙的半岛,欧洲的比利牛斯山的南边基本也是穆斯林,人类这块全是穆斯林,跟阿拉伯人做生意特别厉害有关系,他们长期垄断了东西方的贸易,从技术和商品线来讲,他们把中国或是罗盘,海上的船被他们垄断,他们最早把技术应用到海上丝绸之路,比如说水罗盘、旱罗盘,中国也用,其实是相对被动的,中国发明很多东西,但是没把它用好。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基本上是阿拉伯的船,这是有历史证据的,大家看历史可能知道,唐僧之前有一个法显去过印度,回中国的时候是从斯里兰卡坐船到马六甲,从山东青岛登录的,坐的是阿拉伯的船,东晋的时候是这样。海上船他们是领先的,商品的角度,从印度尼西亚的香料、印度的香料运到中东、欧洲市场。这些阿拉伯帝国并不是技术、商品的发明国家,而是大规模用起来的国家。
大航海时代我们用技术线和航海线,还是靠人力、风力,大航海时代的商品,如果大家翻历史知道,无论是西班牙还是葡萄牙,他们都在找寻通往印度的路,而不是通往中国的路,通往印度,因为那边有很多香料,财富在印度。
大航海时代有什么东西影响今天?技术层面就是现在习以为常的印刷术,现在的商业文明,我们可以说造纸术和印刷术是中国人做起来的,纸是中国先造的,活字印刷术也是中国最先搞起来的,真正用起来的是在欧洲,当时的德意志,那边还处在分裂的时候,活字印刷术用起来了。为什么这个对于全球贸易有关系?知识的传承、形成贸易的规范跟印刷有关系,包括后面的宗教改革,大家知道新教改革要通过印刷术把《圣经》重新印、传播出去。
中国的造纸术和印刷术促成的西方商业文明、海洋文明的形成,近代以后,我们现在说的商业合同、商业规范基本上是大航海时代之后用起来的。
更近一点,大家知道英国的全球化,就讲背后的商品线和技术线,三个核心技术,英国开始走向全球,之前有西班牙、荷兰都不错,尤其是荷兰作为海上马车夫也用到这种技术。
第一个核心技术是蒸汽船,当时的核心变量是由蒸汽船的发明,之前欧洲到美洲需要两个月甚至三个月,而且风险极大,因为没有动力。当时所谓的出海没有像历史书上现在讲的大航海那么激动人心,只有完全没法生存的,或是亡命之徒才会敢于从欧洲去到美洲。
我们看后面的大三角贸易,从非洲运往美洲,至少一半的人死在路上,包括大航海的,基本上一半人是死在路上,因为风险极高。蒸汽船改变了,速度变快了,风险急剧变小,这是对贸易造成的重大变量。
现在已经忽略的技术--电报,没有电报之前跨洋的交流效率非常低,除非船到、人到,信息没办法及时传送过来,不知道棉花、糖这些大宗商品当运回欧洲时的价格,当有了电报以后能够得到及时的信息,对全球贸易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第三个技术是大家都能体会到便利的,跟冷冻有关系的冷冻船,大家知道冰箱,冰箱改变了全球的商业,冷冻船也改变了全球的贸易。大家看历史,19世纪末、20世纪初有一个非常富裕的国家是阿根廷,他是靠出口的农牧产品,尤其是牛肉,没有冷冻船之前也是不可能实现的。19世纪下半叶的时候冷冻船的出现导致了阿根廷、新西兰、澳大利亚受益。
这是三个技术定义英国的全球化,跟中国发明造纸术没用起来有关系,我们说到的电报、蒸汽船最早发明是在美国,用起来是英国人用到全球的贸易中。英国全球化的商品是什么?已经不是香料也不是丝绸,英国全球化的高峰期是1870年到1990年,出口最多的是他的棉纺织品。他出口棉纺织品,用机器生产棉纺织品之前,中国和印度曾经是世界上的棉纺大国,英国人的商品和我们今天卷价格有点像,英国的棉纺织品的核心特色之一是效率高、价格便宜,把手动的棉纺织也冲击得完全没有了。大家说中国的东西是便宜,如果背后嫁接的是效率极高,英国是靠他的棉纺织品极度便宜,畅销世界。
美国的技术或是美国主导全球化背后的技术也有三个:一是我们习以为常的,我昨天去了一趟盐田,在盐田区政府那边做了一个交流,我们知道这边有一个盐田港,盐田港是全球排名前五的集装箱港口,集装箱的发明导致全球的贸易成本、运输成本革命性的下降,如果你的贸易成本非常大的话,做国际贸易的利润可能甚至无利可图,没有动力做。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把集装箱用起来,现在是把全球贸易带上新的高度。刚才说的古代,无论是阿拉伯帝国还是大航海时代,当时的全球贸易全年加起来就是现在几个集装箱的量。我们说集装箱对于全球贸易带来革命性的变化,集装箱也是美国人先用起来的。
之前有电报,后来有电话,美国80年代把计算机用起来了,学金融的只有大家用彭勃终端,金融对于信息的及时性要求、需求大增,全球贸易也是这个逻辑。美国先把计算机用起来,包括90年代的互联网,包括后面的社交媒体大规模的用起来。某种程度上他们垄断了这个技术。
第三个技术可能大家想不到,恰恰是美国有别于英国的点,英国的大众媒体,电视、电影用到极致。我们再去到美国,全球思想、品牌层面、软实力层面巨大的优势是分不开的。
今天大家想到任何行业领域的第一品牌,第一想到的是美国品牌,我们意识形态看了很多美剧、美国电影,塑造了我们今天的认知,我一直举的例子,比如说喝咖啡,中国人喝咖啡,如果回到90年代末,很难想到中国人会像今天这样喝那么多咖啡。上海是全球咖啡门店数最多的城市,如果大家翻历史,星巴克来中国,连星巴克CEO霍华德都不相信星巴克会在中国流行开,1999年在北京开第一家店时他没有占股份,和北京的一家国资一起合资,但自己没有占股份。2000年之后在上海开了很多店,上海南边的这些店是跟中国台湾的统一集团合资,星巴克只占5个点,他并不看好咖啡在中国流行开。
我们知道后面的结果,星巴克在中国的业绩非常好,背后跟我们受美国的文化影响有关,我们的文化是由他的电视、电影决定的。很多人喝咖啡就是看美剧,他们天天喝咖啡,让人觉得喝咖啡很酷。我们说的电视电影、计算机、互联网、集装箱,美国把它大规模用起来。
决定美国全球化的商品也有几个,也变了。今天的汽车大规模用起来是谁?是美国人,他革命性的把汽车价格,也就是福特的T型车上市的时候卖8000美金,美国人用三个月的工资可以买一辆车,他使大件变成日常品,20世纪汽车就卖了1000万辆。今天是新能源汽车,稍微有点不一样,不管自怎样,他把非常贵的,大家遥不可及的商品变成了大家都能用得起来的产品。
昨天比亚迪要求供应商降价10%,朋友圈刷屏了,大家觉得很不爽。总体来讲新能源汽车要在全球像燃油车一样,价格确实还得继续下降,价格的卷大家不用仅仅理解为道理层面,而还要从商业层面。福特汽车低于美国的全球化,或是汽车走向全球,跟福特把价格打到8000美金有直接关系。
第二个全球化的商品,现在大家手里都用的手机,手机是中国产量多,手机也是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我说的是手持的移动手机用起来。给大家梳理完历史,曾经主导全球的大国共性是什么?把先进的技术决定全球化、全球贸易的技术大规模的用起来。他们抓住、推动全球化商品,全球化流通的机会。
我们看中国,我们回答第一个问题,中国到底会像英国、美国还是会像日本德国?相信每个人有不同的答案,很多人觉得中国和日本很像,大家仔细看日本的历史,发现中国和日本差得非常大,大家不用有别的想法,觉得日本人是中国人的后裔,日本人肯定不承认这一点,日本是集体主义远强于中国的,中国看似是集体主义,每家私企走一圈大体知道,中国私企的老板是个人决策,日本不是,中国在企业决策里是崇尚个人主义,这点跟美国反倒很像,老板说得算,还有一个本质的区别,中国跟日本、德国最大的区别,中国不是主权不完整的国家,今天中国和美国的贸易冲突和接下来的冲突会高于当年日本和美国的冲突,如果你们看日美的贸易,基本上的流程是这么来的,美国人发现日本某个产品在美国卖得好,所以他们会提出抗议,日本的相关部门收到以后主动整改,甚至一暗示日本就整改,日美的贸易战没太多的火药味,原因他本身处在这个体系里。
很多人会得出结论,日本在美国体系里,所以贸易战中日本的体验更好。中国历朝历代,哪怕闭关锁国的时代就是有孤立主义色彩的世界大国,跟美国有点像。在我们看来,中国和英国、美国一样要回归历史讲,自认为我就是世界的中心,全球有让国家再次伟大,中国和美国是一类国家。接下来竞争会很冲突,美国是怎么来的,接下来往后看,后面的历史呢?
在我看来,悲观一点讲,我不会认为中国和美国的冲突会模仿日本和美国的贸易争端,中国上面、民间的意思,但凡美国认可中国,我们就认为他不对,我们跟他是反方向的。但不代表我们所有层面都对,跟日本应对美国的压力是完全不一样的做法,我们知道日本失去了30年,他很顺从美国。我们采取另外的方式和美国互动,有没有可能出现别的结果?我们看历史的时候,美国成为全球化强国,英国成为全球化强国之前,基本上跟中国过去四十年非常像,都是先采取贸易保护,都是采取重商主义,都是以自己为主。
现在美国提贸易保护了,历史上可以找出很多的瞬间,中国到了今天,贸易额、工业产值跟英国、美国的高峰类似,但是我们还没能把它内化为软实力。今天的历史可能和一百年前的历史有点像。
我们说的全球化、逆全球化,1913年、1914年出现过,英国开始衰落了,美国和德国开始赶上英国在全球贸易中的比例,后面情况不太好,两次世界大战和一次全球经济大危机。如果2008年开始全球进入这个阶段,美国占全球贸易的比重达到低点,中国达到类似1913年时的美国,也进入动荡期,1913年到1948年《关贸总协定签订》以后重新确定国际贸易的制度,中间花了三十多年。
我们推测接下来肯定不会太好,今天中国的位置在全球贸易中的位置远远不是十年前、二十年前,我们很难想象十年前会更加自信,今天会更加不自信。现在的关键并不是中国这边、美国这边大家对彼此有恶意,而是到了规则该改的时候,包括深圳中国最卷的地方,为什么这么卷?这么努力利润只有这么多,因为全球的贸易分工体系、全球分工体系里,如果我们不打破这个制度,我们就处在全球分工中的非核心国家,利润只有这点。我们必然打破,我们希望成为贸易、各种制度的制定者,而不是接受者。我相信必须要这么干,没有其他路可以走,我们会重塑接下来的贸易、国际规则。假设我们看2035年、2040年如果形成新的全球制度,中国哪怕不是唯一的制定者也是两个最重要的制定者,这是我认为必然会发生的事情。
当然我们很焦虑,我们看当下、看明年都不太好,在我看来问题不大,如果我们看长期时间的历史。决定未来全球贸易到底是什么技术,是什么样的产品?中国是不是已经占据了比较好的位置?赵所长讲过,我个人认为人工智能是革命性的技术,不仅是对各种生产力,对于全球贸易的重塑。大家如果跟深圳跨境圈的人就会有信心,ChatGPT在美国发明,大规模用起来是在中国。毫不以外的讲,如果没有ChatGPT中国要做成全球化品牌基本上不可能,有了以后可能性大增,英语这个语言门槛对中国来讲大幅度降低。没有ChatGPT之前去Facebook和Twitter,他注册在新加坡和美国,一看就知道是中国的品牌,中国人在做的,今天看不出来了。因为语言已经非常地道,对于全球化、对于当地习惯的理解是质的变化。
中国企业的全球化路径不可能像欧美那样,原因是,美国、欧洲全球化的时候站在产业链的核心环节,他们有货币的优势,所以他们能在全球范围内招到最优秀的人才,他们来上海花2000美金、3000美金随便招复旦和交大的人,只要钱给够,多样性都没什么问题,不信大家可以试试。
中国企业的全球化是另外一条路,本地化的要求没那么高,当有了人工智能、数字化这种先进的技术,大家感兴趣可以找几家深圳做跨境的企业,看他们用的情况,用得非常好。
商品,未来人工智能+产品和新能源的产品会成为新的全球化产品,大家看到“新三样”,新能源汽车是一个大件,还有更多的,相信这种商品上应该中国主导下一代的全球化商品。
如果我们看技术线和产品线,我个人比较乐观认为中国的企业会成为未来全球化的主导。但我们看是不是可能形成英美式全球化的中式全球化?如果相信中式全球化不是日本式的量升,而是质变。为什么我们的丝绸、茶叶会失去全球竞争力?原因是我们离海外市场越来越遥远,非常遥远,我们不懂海外的需求。我们也知道明清的时候一批广东人、福建人下南洋,他们现在干得不错。
这波新出海浪潮,出去的人素质非常高,大学、名校毕业,包括移动互联网时代做过数字化的。大家如果畅想十年后,很多地方会像今天的东南亚一样,不仅政治的高层、商界、民间会导向中国,要相信中国人有这种能力。如果是这么回事,日本人曾经没打败过、没主导的全球舆论层面,中国也有Tik Tok,也有更多的文化产品慢慢在做。中国肯定不会是日本,大家如果跟日本人打过交道,大家知道日本人比较内敛,他们做事情很精细,中国人比较糙,中国人的糙和美国人的糙有的时候有点像。你到东京走一圈,他在这方面做到极致,其他方面就不是。深圳就不是,深圳就比较糙,不妨碍他成为全世界的中心城市。
当我们说出海的故事时,中国会成为全球化的主导国家,中国企业会通过出海成为质变的企业,不仅仅在海外提升一些销量,这个故事有人相信,有人不相信。
海外市场我不多说了,我们的问题来了,哪些是我们没做好有而可能做好的地方?我们也知道中国很多方面没做好,比如说国家层面来讲,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没讲好,因为原产地的品牌、原产国品牌和企业品牌是息息相关的,国家品牌对外层面做得不好,我所了解的,目前相比五年前,中国从国家层面和商品层面对于怎么做中国的国家品牌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思路层面。以前我们用内宣的方式做外宣造成了很多伤害,包括对出海企业造成了负担,这点也想通了。另外企业层面最大的问题,为什么中国善卷?中国人过于物质,我们没有感性层面的自觉,我们在商品层面没什么问题,我们没有在理念和感性层面让海外的用户感受得到。
当我们看什么样的企业是代表未来的企业?一定是能逃离卷,逃离卷不能靠物理属性,一定是靠精神属性。某种程度上我不太相信上一代人培养的思维能跨越这层。
我自己在海外留过学,中国的留学生和日本的留学生完全不是一个量级,相信这批人,如果去墨西哥、巴西,那边的华人创业者在欧美留学生还没入当地籍,还是中国籍,做得不是出海的概念,也不是当年日本人可以比的。
我们如果作为投资者应该押宝什么样的出海企业?答案是押新的人,能用新科技的新的人,做新的品类。我们现在看到很多上市公司,如果看他们的业绩,海外业务波动性也很大,原因是代理方式,他们不叫出海,主要是出口,相信大家已经发现这一点了。当地的代理商一旦闹掰了,业绩立马掉下来。出口定义的出海是没有持续性的,上一代的基本上都是这样。
我们目前看到发布海外业务大概53%到54%的上市公司绝大多数都是这样,在我看来没那么大的价值,容易得出一个结论,数字上看是这么回事。如果对比一下海尔、美的,海尔国际业务占比更高,利润反倒更低。营收反倒比美的更差,不能单纯看数字,我们要看里面的东西,这个公司是不是有长期的战略,这个东西在我看来是至关关键,至少发布一个出海战略,短视的公司没有太多的前景。
本地化,本地化的核心很简单,看他老板每年多少时间在海外,到底是海外出差还是长期待在目标市场,尤其是和目标市场当地的用户进行沟通,这是很重要的点,有制造能力越来越不重要,而是有海外需求的感知能力越来越重要,和中国的逻辑一样,能造出东西和卖出东西,卖出东西的更重要。
希望投资、创业者鼓励什么企业?航海时代就是资助当年的哥伦布、麦哲伦,和他成为生意合作伙伴。也可以资助马可波罗、中国的玄奘,让他们看到更大的世界。
押宝押新人、基于新的科技和新的品类这批创业者,在我看来A股里发布海外业务的企业并不是很好的标的,以前我们总看数字化转型,也看A股,最好的不是他们,而是用新的方式做起来的。
最后我用一句话,这是属于中国的大航海时代,虽然充满发现,相信我们能够创造属于中国的全球化时代,谢谢大家!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