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皮细胞因子是气道疾病关键一环,ERS 2024带来新启示!

上皮细胞因子是气道疾病关键一环,ERS 2024带来新启示!
2024年09月10日 20:32 市场资讯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转自:医学界

TSLP、IL-25和IL-33等预警素样细胞因子涉及上气道与下气道的多种气道炎症相关疾病。

气道上皮细胞层能够为气道提供物理保护屏障,因此当发生上皮屏障功能障碍时,可能导致微生物生态失调,促进上皮组织炎症发展,而这一过程在哮喘的发病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2]

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是一种上皮细胞因子,位于多个炎症级联反应的顶端,是2型炎症重要驱动因素,也参与非2型炎症反应。

2024年9月7日至9月11日,第34届欧洲呼吸学会(ERS)年会在奥地利维也纳盛大举行。作为全球顶尖的呼吸医学专业学术会议之一,ERS 2024汇聚呼吸疾病领域最前沿、热门、重磅的临床研究,为全球呼吸学者带来一场为期5天的学术盛宴。此次大会上也有相关研究揭露了上皮细胞因子在气道疾病中的作用,备受关注。

上皮屏障功能障碍是哮喘炎症关键环节,TSLP值得重点关注!

上皮屏障功能障碍是2型炎症性气道疾病共有的病理生理学特征,可使环境因子(细菌、病毒、真菌、污染物及过敏原等)更易通过上皮组织引发免疫应答。受到损伤的上皮细胞会释放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白介素(IL)-25和IL-33等预警素样细胞因子,进而参与炎症反应[3]

因此TSLP、IL-25和IL-33等预警素样细胞因子目前受到临床广泛关注,其中TSLP已被多项研究证实涉及上气道与下气道的多种气道炎症相关疾病。ERS 2024公布了一项相关研究,该研究探讨了导致TSLP释放的损伤过程、TSLP释放与气道上皮细胞和巨噬细胞间串扰的关联[4]。此外,该研究还同步分析了使用抗TSLP单抗——Tezepelumab(特泽利尤单抗)对阻断TSLP信号传导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香烟烟雾提取物(CSE)和聚肌苷酸胞苷酸同时增加了气液界面中原代支气管上皮细胞(ALI-PBEC)的氧化应激和TSLP水平,在经CSE和聚肌苷酸胞苷酸处理的ALI-PBEC巨噬细胞培养基中,IL-8的释放有所增加。

图1 CSE和聚肌苷酸胞苷酸增加了ALI-PBEC中TSLP的释放,anti-TSLP降低了TSLP的释放图1 CSE和聚肌苷酸胞苷酸增加了ALI-PBEC中TSLP的释放,anti-TSLP降低了TSLP的释放

从研究结果来看,TSLP释放和氧化应激可能是气道上皮细胞损伤的两个关键过程。上皮细胞损伤后会释放TSLP,进而促进巨噬细胞释放一种有效的促炎细胞因子——IL-8。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基于TSLP研发的Tezepelumab抵消了这一作用。

全面发掘TSLP潜力,Tezepelumab可下调MUC5AC表达!

哮喘往往伴有气道炎症和黏液过度分泌,可导致气道黏液阻塞。黏液过度分泌与黏蛋白5AC(MUC5AC)表达过度相关,而2型炎症可上调MUC5AC表达。此前CASCADE研究[5]中已探索Tezepelumab在降低黏液栓评分方面的效果,证实Tezepelumab可减轻哮喘患者的气道黏液阻塞,但阻断TSLP信号传导与下调MUC5AC表达之间的关联仍待进一步探索。

ERS 2024上公布了一项相关研究[6],研究人员在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对Tezepelumab组和安慰剂组患者进行支气管刷检,并对支气管刷取物进行RNA测序,基于此探索黏液分泌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

结果显示,研究期间,Tezepelumab组患者的TSLP表达呈下降趋势(P=0.06),而安慰剂组中未观察到相同趋势。此外,Tezepelumab组患者的MUC5AC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表达明显下调(分别为P=0.04,P=0.02)。

基线时,MUC5AC表达与EGPA表达和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水平相关,但与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无关。另一值得注意的是,无论FeNO水平和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如何,两组患者的MUC5AC表达变化相似。

此研究提示,抗TSLP治疗可下调MUC5AC表达,这一作用可能是通过下调EGFR通路实现的,与2型炎症生物标志物水平无关。这一研究结果从机制层面为Tezepelumab在减轻哮喘患者气道黏液阻塞方面的疗效提供了科学的解释与依据。

小结

随着近年来上皮细胞因子相关研究的展开,临床愈发意识到其在多种气道炎症疾病中的重要作用。期待未来进一步开展更多关于气道上皮细胞因子的前沿研究,为临床带来新的视野与选择,也为更多患者带来获益。

参考文献

[1]黄俊文,等.结核与肺部疾病杂志,2023,4(02):153-157.

[2]Dong X, et al. Chin Med J (Engl). 2022 , 135(5):519-531.

[3]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中华医学杂志, 2022, 102(42):25.

[4]Di Vincenzo S, et al. ERS 2024. POSTER ID 1968.

[5]Nordenmark LH, et al. NEJM Evid. 2023;2(10):EVIDoa2300135.

[6]K. Norheim, et al. ERS 2024. POSTER ID 3650.

(转自:医学界)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医学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9-13 无线传媒 301551 --
  • 09-13 合合信息 688615 --
  • 09-10 瑞华技术 920099 19
  • 09-06 众鑫股份 603091 26.5
  • 09-03 中草香料 920016 7.5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