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四大因素助推化工子行业加速出海
全球化运营是全球领先的石化化工公司的重要特征,得益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我国化工优质企业从出口贸易转向为出海投资建厂。我们认为驱动化工企业出海的动力有四,1)依托开发技术优势,利用海外优质资源,反哺国内供给缺口,本文以油气、天然气和钾肥行业为例进行分析;2)绕开贸易壁垒,提升配套能力,本文以轮胎和聚酯瓶片为例进行分析;3)开拓海外市场,提升供应稳定性及品牌力,本文以农药、改性塑料及聚氨酯为例进行分析;4)规避国内政策审批限制,提升产业链一体化程度,本文以炼化为例进行分析。
四大因素助推化工子行业加速出海
全球化运营是全球领先的石化化工公司的重要特征,得益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我国化工优质企业从出口贸易转向为出海投资建厂。我们认为驱动化工企业出海的动力有四:1)依托开发技术优势,利用海外优质资源,反哺国内供给缺口,其中以油气和钾肥行业为代表;2)绕开贸易壁垒,提升配套能力,其中以轮胎和聚酯瓶片为代表;3)开拓海外市场,提升供应稳定性及品牌力,其中以农药、改性塑料及聚氨酯为代表;4)规避国内政策审批限制,提升产业链一体化程度,其中以聚酯-炼化为代表。
利用海外优质资源:国内资源缺口,利用技术海外布局保障增量
作为全球工业生产大国,我国在部分资源上仍面临储量不足以及供需错配等问题,其中石油、天然气、钾肥等资源错配问题表现较为突出,资源缺口也阻碍了上游企业在国内的增长。为保障国家资源供应安全,我国自上世纪末以来便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其中“三桶油”已与主要产油国在油气勘探等方面开展了深度合作、与主要产气国签订了长期购气协议;钾肥方面包括亚钾国际与东方铁塔在内共计28个境外项目正在积极推进。海外资源的开发正持续反哺国内供给缺口,同时助力上游企业获取增长动力。
绕开贸易壁垒:从“困境求生”走向“战略布局”
近年来海外贸易保护主义逐步抬头,轮胎、聚酯瓶片等产业频繁遭遇欧美“双反”限制。为绕开贸易壁垒中国企业逐步出海设厂,轮胎成为先行者,自2013年赛轮轮胎越南工厂投产以来,头部企业逐步完成出海落子,从最初的“困境求生”,经过10年发展海外工厂成为企业盈利主体。在完成第一轮出海后,头部企业积累的资金及管理优势,助力其开启二轮出海,加强全球战略布局,以进一步抢占海外市场、规避日益严重的本地同质化竞争及提升全球品牌力。聚酯瓶片同样遇到反倾销的打击,行业正处出海初期,相关公司有望复制轮胎出海的路程,实现市场开拓与业绩增长。
开拓海外市场:有效对接需求端,提升供应稳定性及品牌力
对农药、塑料、聚氨酯等行业而言,当面对终端需求或产业链下游集中于欧美等海外地区时,相比于贸易出口,企业通过在主要消费属地以及需求增速较快的地区设立研发或生产基地,有助于企业增加响应速度,通过本地化供应更好满足终端需求,获取海外市场份额。农药制剂方面,受限于登记证及经销网络,直接出口难以开拓海外市场,润丰股份通过西班牙、阿根廷等多个海外基地以及100余个海外子公司,实现海外收入的稳步增长;塑料及聚氨酯方面,由于汽车、电子、家电等下游对供应链的稳定性要求,金发科技、万华化学等则通过东欧的产能布局,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规避国内审批限制:国内炼能接近上限,企业布局海外项目完善一体化
“双碳”背景下,为控制炼化产能的过快增长以及降低碳排放强度,2021年国务院及国家发改委首次明确提出炼化10亿吨“红线”。下游聚酯行业为实现产业链纵向一体化发展,逐步将投资目光投向海外。恒逸石化通过文莱PMB项目已实现炼油-芳烃-化纤的产业链贯通;桐昆股份与新凤鸣亦成立合资公司拟建设印尼北加炼化一体化项目。国际化跨境供应链的构建有助于保障下游原材料供应,增强企业发展竞争力。
风险提示:全球经济低迷风险、地缘政治风险、汇率波动风险、法规风险。
全球化运营是全球领先的石化化工公司的重要特征,得益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近年来我国化工优质企业从出口贸易转向为出海投资建厂。我们认为驱动化工企业出海的动力主要来自四个方面:1)利用海外优质资源;2)绕开贸易壁垒;3)开拓海外市场;4)规避国内政策审批限制。
1)供需错配是企业出海寻找资源的核心驱动因素。作为全球工业生产大国,我国在部分资源上仍面临储量不足以及供需错配等问题,其中石油、天然气、钾肥等资源错配问题表现较为突出,资源缺口也阻碍了上游企业在国内的增长。为保障国家资源供应安全,我国自上世纪末以来便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三桶油”、亚钾国际、东方铁塔等企业已成功开发并利用海外优质资源,在反哺国内供给缺口的同时助力上游企业获取增长动力。
2)企业为绕开贸易壁垒而出海具有一定被动属性。受海外贸易保护主义影响,轮胎、聚酯瓶片等产业频繁遭遇欧美“双反”限制,为绕开贸易壁垒以轮胎为代表的中国企业逐步出海设厂,以期“困境求生”。经过10年发展轮胎海外工厂现已成为企业盈利主体,头部轮胎企业依托资金及管理优势开启二轮出海,加强全球战略布局。塑料制品方面,如聚酯瓶片等行业正处出海初期,相关公司有望复制轮胎出海路程,实现市场开拓与业绩增长。
3)贴近终端市场,实现本地化供应是企业出海开拓海外市场的主要原因。对农药、塑料、聚氨酯等行业而言,当面对终端需求或产业链下游集中于欧美等海外地区时,相比于贸易出口,企业通过在主要消费属地以及需求增速较快的地区设立研发或生产基地,有助于企业增加响应速度,通过本地化供应更好满足终端需求,获取海外市场份额。
4)实现产业链纵向一体化是国内政策审批限制下企业出海的主要目的。“双碳”背景下,为控制炼化产能的过快增长以及降低碳排放强度,2021年国务院及国家发改委首次明确提出炼化10亿吨“红线”。下游聚酯行业为实现产业链纵向一体化发展,逐步将投资目光投向海外。
区别于市场的观点
市场对中国化工企业的海外基地较为陌生,不同国家间要素成本、社会习俗、法律法规具有较大差异,市场往往会对企业海外工厂投产预期较为谨慎。而我们认为企业出海本身是避开国内激烈竞争格局的一条出路,先行出海的企业通过盈利积累及管理经验的成熟,有望拉开与国内同行的差距,同时我们认为部分冷门国家,如摩洛哥、圭亚那、柬埔寨、匈牙利、安哥拉、埃塞俄比亚等,由于本地政治环境相对稳定,贯彻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学习中国过去40年来的成功发展经验,对油气化工企业而言是比较优质的出海选择。
引言:化工由出口转向出海,四大驱动力助推
依托于庞大的国内下游制造业需求带动,中国企业已在全球化工市场占据领导地位,据Cefic统计,2022年中国化工企业销售额达2.39万亿欧元,同比增长23%,占据全球44%份额。在国内市场逐步达到供应饱和后,我国化工企业出口额迈上新台阶,据国家统计局,2023年中国化学原料与制品行业出口交货值5390亿元,在行业PPI下降9.0%的情况下,同比下降仅6.0%。国内化工企业通过出口贸易正逐步抢占海外市场。
而全球化运营是国际领先化工公司的重要特征,如全球最大化工企业之一的巴斯夫足迹遍布91个国家,拥有239个生产基地。经过多年以来的发展,我国化工行业技术服务及装备制造等方面的能力水平都得到较为明显提升,同时企业运营及市场拓展能力的完善使一批优质企业基于自身子行业特点已经从出口贸易逐步发展为到国外投资建厂。
得益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近年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持续增长,根据商务部数据,2023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达到1301.3亿美元,同比增长11.4%;化工行业层面,根据《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2021年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橡胶和塑料、化学纤维、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四类行业共实现对外直接投资38.8亿美元,约占全部制造业的14.4%。伴随对外投资总量的增长,投资结构上也更倾向于向一带一路沿线倾斜,如商务部数据中向一带一路非金融直接投资占比已由2016年的8.5%增长至2023年的24.4%;《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现状及意向调查报告(2022)》中共有71.8%的受访企业表明愿意优先选择一带一路沿线,对于化工类企业而言选择一带一路沿线意愿则更加强烈。“一带一路”已成为中国对外投资的重要主线,也成为中国企业出海的重要载具。
根据中国贸促会研究院2022年调查,我国化工企业全球投资方向有三个典型目的。第一个是以寻找资源为导向,企业选择出海寻找具有资源优势的地区,以弥补国内资源短板,提升资源竞争力,典型行业包括油气、钾肥等;第二个投资目的是以规避风险为导向,近年来贸易保护主义逐渐抬头,在众多反倾销调查的压力下企业以规避贸易限制为契机,通过出海来规避风险,典型行业如轮胎等;第三个投资目的是以开拓市场为导向,企业选择靠近主要消费终端以及增速较快的地区,以期进一步开拓海外市场,实现本地化供应,典型行业如农药、改性塑料等。除以上三项目的外,企业在完善产业链一体化过程中规避国内政策限制进行海外布局亦具有代表性,典型行业如聚酯-炼化等,本文就此进行研究分析。
利用海外优质资源:技术支撑,为国保供
油气开采:“走出去”战略三十年,“三桶油”海外勘探成果卓越
作为全球工业生产大国,石油消费量整体呈现上升态势,但受限于资源储量较少且开采难度较大,我国原油进口依赖度长期处于70%左右。据Wind,2023年我国原油需求同比增长8.5%至7.72亿吨,进口量同比增长11.0%至5.64亿吨,进口依赖度高达73.1%,自2018年以来连续6年处于70%以上。与此同时,“一带一路”倡议与地缘政治冲突等导致我国原油进口结构有所改变,据海关总署,2023年我国进口俄罗斯石油达1.07亿吨,同比增长24.1%,占我国23年石油进口总量的19%,俄罗斯已超过中东等其他石油生产大国,成为中国最大的石油供应国。
据Rystad Energy数据,截至2024年6月全球油气资源储量超过35亿桶油当量的20个国家,油气资源开采盈亏平衡点差异较大,中国位居第六高。结合中国企业开采技术的成熟性及国内低运营成本,更体现国内油气资源禀赋不佳,而具备丰富资源储备、运营及开发成本仍有待改善的中东、南美、西非部分国家成为中国油气企业出海的选择。
1993年以来,以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和中国海油为首的中国大型国有石油公司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与中东、中亚、非洲和南美等地区的主要产油国在勘探开发、工程技术服务、炼化工程和国际贸易等方面开展了深度合作。
中国石油自1993年实施“走出去”战略开展国际化经营以来,坚持“互利共赢,合作发展”的理念,积极参与国际油气合作与开发,经过多年努力,海外业务规模和实力不断增强,在全球油气市场发挥着愈发重要的作用。30年来,中国石油陆续建成中东、中亚-俄罗斯、美洲、非洲、亚太和欧洲六大油气合作区,在哈萨克斯坦阿克纠宾、伊拉克哈法亚、土库曼斯坦阿姆河、苏丹1/2/4区和3/7区等地建成了多个千万吨级油气田。截止2022年,公司累计在32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油气业务,2022年炼化项目加工原油3855.8万吨,海外油气权益产量当量达10139万吨,实现贸易量4.3亿吨。
中国石化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重点区域,积极推进油气贸易与下游炼化项目合作。境外油气勘探开发方面,中国石化国际勘探公司于2001年成立,并自2004年起先后获得沙特、安哥拉、伊朗和哈萨克斯坦等国家的油气资产。截至2022年底,中国石化在全球23个国家投资44个油气勘探开发项目;2022年完成三维地震采集200平方千米、探井和评价井42口,在安哥拉、埃及等地区获1项勘探突破、8项勘探新发现和2项勘探新进展,实现海外权益原油产量2699.6万吨,权益天然气产量98.4亿立方米,已初步形成油气并举、海陆兼顾、常规非常规多样化的总体境外油气战略布局。
境外炼化贸易合作方面,中国石化在全球5个国家参与投资8个炼化、仓储项目,总投资约117.71亿美元。拥有境外权益炼油能力750万吨/年、仓储能力136万立方米、润滑油脂能力8万吨/年、丁腈橡胶能力1.05万吨/年。2012年,中国石化与沙特阿美公司投资86亿元建设延布炼厂,2016年1月投产后原油加工能力达2000万吨/年(公司拥有37.5%股东权益),该项目是中国石化首个投资并参与建设的海外炼化项目。
此外,正在施工建设的俄罗斯阿穆尔天然气化工项目(AGCC)为中俄石化合作的典范,该项目以阿穆尔气体加工厂提供的乙烷和LPG作为原料,产品设计产能230万吨/年聚乙烯、40万吨/年聚丙烯,预计2024年中建成投产后产品将主要销往中国,填补我国聚烯烃市场供应缺口。2023年,中国石化与哈萨克斯坦国家石油天然气公司签署聚乙烯项目公司的入股协议,并于2024年4月完成30%股份的股权交割。该项目结合中石化在聚乙烯产业链方面的优势和哈国油拥有的本土能力及资源优势,依托田吉兹油田的乙烷原料生产125万吨/年聚乙烯,标志着中国石化与哈国油的合作迈上新台阶。
中国海油海外油气权益区块分布广泛,其中南美深水区域已成为公司海外油气储量和产量最大的地区,是公司产量增长的重要来源。公司在南美洲拥有的圭亚那Stabroek区块是近年来全球最大的勘探发现之一,中海油在该区块拥有25%的权益,2023年Stabroek区块超深水深层勘探再获新发现Lancetfish,累计新发现数量达36个,区块内总可采资源量约110亿桶油当量,勘探潜力进一步提升。此外,中海油在巴西持有Libra区块10%和Buzios项目7.34%的权益,同时持有阿根廷BC公司50%的权益,未来公司将与合作伙伴紧密合作,共同推进上述项目稳步建设与生产。
据中海油年报披露,自2019年Liza油田投产后,2020年公司除税金外当量桶油成本下降2.75美元/桶至24.29美元/桶,2022-2023年成本分别为25.79、24.72美元/桶,保持低位。
天然气:“碳中和”推动需求稳增,油气企业深化海外贸易合作
伴随全球“碳中和”下的绿色发展趋势,石油、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占比长期趋势性下降,天然气作为实用方便且低碳排放的化石能源,成为碳中和道路上的“桥梁”,在发电、取暖、黑色、化工等领域对煤炭形成替代,在交通运输、居民生活等领域对石油形成替代。根据EI统计,我国一次能源中煤炭占比自2007年以来持续下降,石油占比自2019年以来持续回落,天然气及可再生能源成为2010年以来占比提升最快的两大一次能源,2023年天然气占比9.4%,同比上升1.1pct。未来基于农村用气渗透率提升、重卡由于成本效应燃料迭代及部分散煤替代,我国天然气需求仍将稳步增长。
管道天然气方面,据EI数据,2023年我国进口管道气主要来自于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缅甸、乌兹别克斯坦及俄罗斯,中亚三国天然气均通过新疆输入我国,缅甸天然气自云南输入我国,2017-2023年土库曼斯坦/缅甸平均出口至中国的天然气为312/37亿立方米,而自俄罗斯西伯利亚力量管道投产以来,2019年我国自俄罗斯进口天然气量快速增长,2023年达213亿立方米,同比增长45%。当前俄气主要自黑龙江省进入我国,较中亚气距离河北等用气主要区域距离更近,中俄东线(西伯利亚力量管道)设计能力380亿立方米/年,且有计划改造至440亿立方米/年,预计2025年输气量达到当前设计产能。此外中俄之间计划合作的远东管道、力量2号等项目亦将增加输气量,全部建成投产后年输气量将超过1000亿立方米。
LNG方面,卡塔尔是全球最主要的液化天然气出口国之一,近年来,中国油气公司先后签订多份LNG长期购销协议并参股海外项目,对保障我国天然气供应具有重要意义。2008年,中国海油集团与卡塔尔能源公司签署了200万吨/年、为期25年的LNG长期购销协议,是中国与卡塔尔签订的第一份LNG长协;2009年,根据双方签署的谅解备忘录,LNG供应总量由200万吨/年提升至700万吨/年;2021年,中国海油集团克服LNG价格高企压力,与卡塔尔能源公司再次签订350万吨/年、为期15年的长期LNG购销协议。2008-09年,中国石油也陆续与卡塔尔天然气公司签订LNG长协与谅解备忘录,每年向中国供应500万吨LNG,并在23年再次签订400万吨/年、为期27年的协议。
相较于中石油和中海油,中石化与卡塔尔能源公司开展合作的时间较晚。2021年,双方签署了200万吨/年、为期10年的液化天然气长期购销协议;2022年,双方签署了400万吨/年、为期27年的液化天然气长期购销协议,据卡塔尔能源事务部长阿尔卡比,这是该行业目前为止签署的为期最长的供应协议;2023年11月,双方签署北部气田扩能项目二期(NFS)一体化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卡塔尔能源公司将每年向中国石化供应300万吨LNG,为期27年,并向中国石化转让其合资公司5%股权(折合NFS项目1.875%股权)。
钾肥:钾肥资源短缺,“出海寻钾”保障供应
钾是各种植物生长和发育必需的元素,是农作物所需的三大营养元素之一。全球范围内钾肥供需存在严重错配,加拿大、白俄罗斯、俄罗斯等钾肥主产国占有全球70%钾肥资源,但钾肥需求量很小;中国、巴西、印度等主要钾肥消费国则面临较为严重的资源短缺。根据《中国钾资源供需现状与资源保障程度》(王莹,矿产勘查,2023),我国钾盐矿主要呈现出3个特点:1)钾肥资源分布极不均匀,主要集中在青海、新疆、西藏等地,其他地区储量极少;2)我国钾盐全球储量占比低,且以卤水钾矿为主,与世界钾盐资源情况截然相反,品位不高,规模较小;3)钾盐矿品位较低,共伴生组分多。目前可利用资源缺失仍旧是我国钾肥企业发展的难题,“出海寻钾” 成为我国钾肥保供的关键所在。
境外获取资源和建立生产基地是国内钾肥行业重要的发展方向,在“三三三”战略及“一带一路”倡议指引下,一批海外寻钾先行者探索出了一条境外钾肥开发之路,并逐渐成为反哺国内市场的一支重要力量。根据《2022年我国钾肥行业运行现状与发展预测》(亓昭英,磷肥与复肥2023),我国境外钾肥项目共分布在12个国家,共计28个项目,其中得益于钾矿沉积较浅以及中老铁路的开通,老挝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境外钾肥供应基地。据中国化工报,2023年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名誉会长陈国福表示,按照现有规划设计,到2030年我国境外钾盐开发项目年产能预计将达700万~1000万吨。
伴随国内企业出海寻钾项目的落地,海外钾肥产能逐步释放。亚钾国际是“出海寻钾”最大规模的钾肥企业,拥有老挝甘蒙省263.3平方公里钾盐矿权,折纯氯化钾资源储量预计超过10亿吨。据公司公告,2022年3月亚钾国际老挝首个100万吨/年钾肥改扩建项目顺利达产,2022年亚钾钾肥销量增长159.8%至91.02万吨;2023年1月公司第二个百万吨钾肥投料试车成功,23年钾肥销量进一步增长76.5%至160.6万吨;2024年4月,公司第三个百万吨钾肥项目选厂投料试车成功,产销有望进一步增长。后续公司将积极推进第四、五个100万吨/年钾肥项目建设投产,力争早日实现500万吨/年产能规模中期目标。
东方铁塔在老挝甘蒙省当前拥有老挝甘蒙省133平方公里钾盐矿权,折纯氯化钾资源储量超过4亿吨。公司自2016年重组四川省汇元达钾肥有限责任公司以来钾肥销量保持相对稳定,2023年4月二期150万吨/年氯化钾项目的一期50万吨达产达标,同年销量增长87.9%至89.05万吨。目前公司已拥100万吨/年氯化钾产能和40万吨/年颗粒钾产能,下一个100万吨/年钾肥项目正在加快推进建设,力争2026年6月建成投产,继续增强公司供应能力。
绕开贸易壁垒:由“困境求生”走向“战略布局”
轮胎首轮出海:绕开贸易保护主义的“困境求生”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轮胎制造及出口国。轮胎工业属于资本、技术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较于欧美中国具有低廉的较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且生产轮胎所需原料、制造装备已经形成规模,国产设备及配料具备成本优势,因此中国轮胎性价比优势突出。2004年以来中国轮胎实现了井喷式发展,据轮胎世界网与海关总署数据,2014年中国轮胎产量一度达到11.19亿条峰值,2015-2020年中国轮胎产量显著回落。而全球公共卫生事件、“俄乌冲突”背景下,中国轮胎依托性价比优势,2023年中国橡胶轮胎外胎产量回升至9.88亿条、出口新的充气橡胶轮胎6.16亿条,到达2002年以来最高值。
2009-2014年伴随中国轮胎出口量的快速增长,以美国为代表的贸易保护主义逐渐抬头,自2009年起陆续对中国施加高额关税,削弱了国内轮胎直接出口的高性价比优势。2009年美国对中国乘用车轮胎和轻卡轮胎实施为期三年的限制关税,受此影响2009-2011三年内中国出口美国半钢胎数量大幅下滑;2014年,美国进一步开展对华半钢胎“双反”调查,2015年终裁反倾销税与反补贴税最高至88%与101%;2016年美国进一步对华卡客车轮胎开展“双反”调查,2017年中国虽取得终裁胜诉,但2018年美国继而重启调查,并于2019年确定“双反”税率。截至2023年,中国出口美国全钢胎与半钢胎合计已不足500万条。
注:分别税率企业中固铂轮胎反补贴税率为20.73%;全国税率企业中山东永盛橡胶因退出调查反补贴税率为100.77%
欧洲方面,据中国橡胶工业协会,2017年欧盟曾正式立案对华卡客车轮胎进行反倾销调查,经终裁裁定此后5年中国轮胎企业出口至欧盟的每条卡客车轮胎需缴纳42.73~61.76欧元的固定税,受此影响2018年中国出口至欧盟全钢胎数量减少26.7%(海关总署口径,含英国);2022年欧盟普通法院决定撤销欧委会对我国卡客车轮胎的反倾销和反补贴税令,2023年出口数量随即增长33.3%(海关总署口径,含英国)。除欧美国家外,印度、埃及、南非等众多国家也都曾对我国轮胎发起过反倾销调查。
为绕开日渐加码的贸易限制,以赛轮轮胎、玲珑轮胎、中策橡胶为首的国内轮胎企业陆续开始首轮布局海外基地。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由于是全球天然橡胶的主要产地,同时具有较低的劳动力成本以及税收优惠,因此彼时东南亚成为中国轮胎企业首选出海厂址。据各公司公告,2013年赛轮轮胎越南项目一期投产,成为我国首个海外轮胎制造基地;2014年玲珑轮胎泰国一期投产,2015年森麒麟、中策橡胶也相继落子泰国。
欧美地区是轮胎的主要消费市场,海外工厂的设立使得国内企业得以在欧美等国“双反”限制下继续拓展海外份额,相比之下未能及时实现海外布局的企业,其海外业务收入增长在2015年后承压明显。同时,得益于靠近原材料产地以及较低的人工、运输成本,主要轮胎企业的海外工厂通常能够实现远高于国内的盈利水平,如赛轮轮胎、森麒麟、玲珑轮胎等企业海外工厂近五年平均净利率均在20%以上。出海成为过去10年来中国轮胎企业破除发展瓶颈的最优解,同时进一步拉开与同行跟随者之间差距。
轮胎二轮出海:多种因素驱动下的“战略布局”
相比于贸易保护下的第一轮出海,2020年以来的第二轮轮胎企业出海驱动因素更为多元,头部企业出海动机由“困境求生,争取市场”逐步转向“强化竞争,战略布局”。对于已经建立海外工厂的企业而言,其市场开拓渠道及海外团队都已具备基础,且积累了一定体量的外币储备,伴随产品品质和品牌认可度的不断提升,如何进一步抢占市场、增强竞争实力,避免产地再次受“双反”施压,成为头部轮胎企业重点考虑的问题。2023年以来受国际贸易壁垒风险加剧、海外龙头产能清退、海外市场国产接受度提高等多重因素影响,头部企业再次加快国际化战略布局,更多选择东欧、拉美、北非等更靠近轮胎主要消费市场的区域进行选址建厂,全球化属性突出。
驱动因素其一:国际贸易壁垒风险加剧。伴随近年来的轮胎产业转移,以泰国为首的东南亚国家已成为美国进口轮胎数量最多的地区,在此背景下美国开始针对东南亚轮胎产品展开涉及贸易保护的相关调查。2020年6月美国商务部宣布对进口自韩国、泰国、越南和中国台湾地区的半钢胎发起反倾销立案调查并对进口自越南的半钢胎发起反补贴立案调查,并于2021年5月作出反倾销与反补贴初审终裁、于2024年1月发布了对泰国的复审终裁;2023年10月美国进一步对泰国全钢胎展开反倾销调查,于2024年5月发布初步裁决。为应对不断增加的国际贸易壁垒风险,我国轮胎相继开始规划海外多点布局。
驱动因素其二:海外龙头产能清退。自全球公共卫生事件影响之后,受地缘政治局势紧张、供应链受阻、通货膨胀加剧等多重因素影响,欧美轮胎企业老旧产能竞争劣势进一步放大,欧美轮胎行业迎来减产、裁员、关厂潮,全球轮胎市场供需结构发生快速变化。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以来米其林、固特异、普利司通等海外头部轮胎企业在欧美地区关停或减产的轮胎工厂超过15个,涉及轮胎类型以乘用车胎与卡客车轮胎为主。欧美企业的产能退出为中国企业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实现逆势扩张提供了有利机遇。
驱动因素其三:海外市场国产接受度提高。在高通胀与高利率环境下,中国轮胎逐步赢得欧美消费者的青睐,国产轮胎正凭借性价比开启“全球替代”,此消彼长之中24Q1欧美老牌轮胎企业收入普遍出现下滑,甚至个别出现亏损,如美国固特异一季度销售额下降8.2%,美洲地区销售降幅高达9.7%,季度亏损5700万美元;轮胎霸主米其林销售同样出现罕见下滑,一季度收入降幅为4.6%。相比之下国内企业一季度表现亮眼,多家企业收入增幅超过25%,受益于市场高景气及国产品牌接受度的提高,中国轮胎企业业绩有望持续提升。
轮胎制造企业出海同时带动上游产业链迁移,形成一体化海外配套。轮胎助剂沉淀法二氧化硅领军企业确成股份于2016年份成立泰国子公司,2019年末确成泰国正式投产1条高分散二氧化硅生产线;2023年公司进一步发行可转债募投建设泰国二期2.5万吨高分散性白炭黑项目。轮胎帘子布专业生产商海利得于2018年审议通过越南年产11万吨差别化涤纶工业长丝(一期)项目,目前产能已全面释放,2023年公司实施年产1.8万吨高性能轮胎帘子布越南(一期)项目。我们认为中国配套企业依托轮胎制造企业全球份额的提升,在更优质的响应速度,更有竞争力的成本及更有效的产品进步下,有望实现业绩同步提升。
聚酯瓶片:贸易摩擦日渐频繁,瓶片出海大势所趋
与2009-2014年的轮胎行业类似,聚酯瓶片同样面临海外多个国家的反倾销调查。聚酯瓶片主要用于制成食品饮料包装瓶,下游客户涵盖全球各大饮料品牌商,其生产基地往往遍布全球,中国生产企业为实现市场开拓需要大量依赖产品出口。因此我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瓶级PET生产国,同时也是全球最主要的瓶级PET出口国之一。据百川盈孚,2023年我国聚酯瓶片产量为1243.8万吨,其中净出口量为450.2万吨,占总产量的36.2%。
近年来受地缘政治局势、国际贸易摩擦、贸易保护主义兴起的影响,一些国家和地区存在利用反倾销、反补贴、技术壁垒等手段对我国聚酯瓶片产品出口设置障碍的情况,加大了我国瓶级PET生产企业的产品外销成本。如2017年8月,日本对进口来自中国的PET征收为期5年39.8%-53%的反倾销关税;2019年8月起至2020年2月底,南非对中国征收22.9%的临时性反倾销关税,2020年5月公布对中国的PET征收26.4%-28.89%的反倾销税;2024年2月欧盟委员会公告对原产于中国的PET征收6.6%-24.2%的反倾销税等。为规避日渐频繁的贸易摩擦,以万凯新材为代表的聚酯瓶片企业正在积极进行国际化布局,2023年12月6日公司公告拟在尼日利亚资建设年产30万吨食品级PET生产基地。
开拓海外市场:贴近市场,就近消纳
农药:境外自主登记模式毛利率更具优势,农药制剂出口有望持续增加
全球农药市场庞大,且持续保持稳步增长。据AgbioCrop,2022年全球用于农业领域的农药终端市场规模为748亿美元,2018-2022年CAGR达5.8%,预计2027年达825亿美元,2023-2027年CAGR达2.0%。分种类来看,除草剂/杀虫剂/杀菌剂/其他分别占作物保护类农药终端的42%/29%/26%/3%。原药需根据终端作物需求配置成制剂进行销售,农药制剂销售还需要在销售区取得登记证,并建立当地的销售与品牌渠道,此外制剂的溶剂含量较高导致运输成本偏高,因此制剂的销售门槛更高。
在国内需求有所放缓以及产能过剩导致竞争烈度升级背景下,海外市场逐渐成为头部农药企业盈利增长来源。分国家来看,2022年巴西/美国/中国/阿根廷/印度为农药销售额前五大国家,且分别进口农药62/17/7/6/13亿美元,分别出口农药3/46/106/3/51亿美元,中国是全球农药第三大市场,同时是第一大出口国。据中国农药信息网,中国出口农药一直以原药为主,近年来制剂占比正逐渐提高,2022年制剂出口额占比为42%,2023年制剂出口额占比首次达到50%,出口量则为224万吨,同比+24%。
据海关总署,2023年中国农药制剂出口额为569亿元,由于制剂价格下跌出口额同比下降23%,2016-2023年CAGR为13%。从制剂出口国家来看,2023年中国出口至巴西/澳大利亚/美国/泰国/加纳/印度尼西亚分别占比18%/6%/5%/4%/3%/3%,而剩下61%则分散于185个全球国家及地区,中国农药制剂高度分散化的出口格局的形成是由于跨国农药巨头在销售网络上的引导,而对国内制剂企业而言,海外销售网络的构建却起步较晚。
据AgbioCrop,2022年中美及南美/亚太/欧洲/北美/中东及非洲农药市场规模占比分别为31%/30%/18%/17%/4%,美洲等海外市场为农药制剂主要市场,制剂的溶剂含量较高因而运输成本更高,存在运输半径。对于农药企业而言,可以将制剂直接近距离运输至东南亚市场,而在美洲、欧洲等海外市场设立本地制剂工厂更为适当,将国内出口的部分原药配制为制剂后通过本地登记证及销售渠道进行销售。而受到原药出口量增长的趋缓,及海外制剂出口受到国际头部农药企业渠道的压制。国内企业亦开启了农药制剂的自主出海道路。
润丰股份在农药制剂出海方面步伐较快,通过在海外建立制剂工厂以及取得登记证完成出海,公司产品主要为农药原药和制剂,主要面向国际市场进行销售。据中国农业工业协会,公司2022年度蝉联中国农药出口额第一。公司设有各销售大区、登记部、商管部、商服部等部门,主要负责市场开拓、维护及产品登记等相关工作。据公司公告等,公司通过收购当地企业等方式现已拥有西班牙、阿根廷、美国多个海外制剂制造基地,便于在欧盟、南美、北美等地开拓市场,公司现有100余个海外子公司,并仍在致力于不断取得境外农药产品登记证。
自公司成立伊始至2008年末,公司通过农药产品传统出口模式进行出口,伴随农药产品传统出口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公司自2008年下半年开始逐步形成了以“团队+平台+创新”为基础要素,农药产品传统出口模式与农药产品境外自主登记模式相结合,以“快速市场进入”为特点的全球营销网络。据公司公告,2023年公司国外营收达111.4亿元,占比达97%。从地区来看,2023H1收入区域中南美洲/北美洲/亚洲(不含内销)/大洋洲/非洲/欧洲占比分别为35%/18%/19%/9%/10%/8%。
农药产品传统出口模式指国内厂商在出口国未取得原药或制剂登记证,只能作为供应商出口给在该国持有相应农药产品登记证的客户,目前国内绝大部分企业采用该模式,并以原药出口为主。农药产品境外自主登记模式指国内农药厂商直接对部分农药产品进行自主登记并取得登记证,因此在交易过程中国内农药厂商处于相对主动地位。公司自2008年下半年开始探究传统出口模式与境外自主登记模式相结合的模式,在大客户Albaugh、先正达、安道麦等上灵活使用不同的销售模式。据公司公告,2020年自主登记模式营收占比达68%。
从销售模式来看,经销模式销售的产品均为可直接用于终端市场的附加值较高的小包装制剂,毛利率也相对较高。此外,公司将境外自主登记模式细分为Model B(To B业务)和Model C(To C业务),据公司公告,2023年Model A(传统出口)+B业务/Model C业务毛利率分别为17.2%/28.9%,通过自建当地团队开展自有品牌销售来解决市场通路不顺畅的问题,进一步提高了毛利率。
中农立华主要从事农药流通及植保技术服务业务,通过在海外取得登记证完成出海,境外销售方面,公司主要从事原药和制剂出口贸易业务,已在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等国家设有下属公司。公司一方面在全球主要目标市场开展农药产品登记,另一方面通过整合国内原药和制剂产品资源,为国际市场客户提供优质的农化产品和服务,目前业务范围涉及南美、非洲、东南亚、中东和欧洲等90多个国家和地区。公司不断提升研发创新能力和农业技术服务能力,2023年国内外产品登记共计1793个,其中海外农药产品登记1735个,海外收入占比达25%。
受运输半径、行业销售模式以及向高附加值高毛利率产品转换的影响,企业开始制剂出海模式。对国内农药企业出海而言,一方面可以在海外建立制剂工厂,另一方面可以取得制剂登记证。未来随着国内公司在海外建设制剂工厂步伐的加快以及境外自主登记数量的增加,制剂出海有望继续保持增长。
塑料:从贸易走向“出海”,深入消费腹地
改性塑料是指向合成树脂中添加合适的改性剂,采用一定的加工成型工艺,从而制得具有新颖结构特征、能够满足各种不同使用性能要求的新型塑料材料。相比于金属、玻璃等材料,改性塑料具有质轻、强度高、绝缘性能优异、化学性能稳定的特点,目前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家电、电子电器等领域,以满足现代制造业轻量化、功能化、生态化、智能化的材料要求。
塑料需求与当地的下游产业链有着密切联系。印度与东南亚地区等新兴经济体得益于汽车产业、消费包装、政府基建投资增加的影响,近年来通用与工程塑料需求较为旺盛,同时也是改性塑料需求增长最快的地区。我国作为塑料出口大国,根据海关总署数据统计,2023年我国出口印度与东南亚地区塑料占比达到30.5%。相比于亚太地区,欧美作为老牌工业地区汽车产业发达,是全球改性塑料最大的消费地,根据Cognitive Market Research预测,2024年北美以及欧洲改性塑料市场规模将占到全球规模的40%与30%,但由于供应链成熟已久,结合供应稳定性及相应速度要求,对于通过出口切入供应链的中国改性塑料企业存在难度。
在汽车、机电等中游制造业出海背景下,叠加企业获取增量市场的动力,我国塑料企业正逐步从单纯贸易型出口转向在海外建立研发或生产基地。通过海外建厂企业得以贴近主要消费地区,既有利于节省运输成本,同时可以增加响应速度及供应稳定性,以更好满足生产企业需求。根据雅式橡塑网2024年问卷调查显示,对于海外企业供货商选择方面,40.93%-47.66%的生产商愿意优先考虑就近供货商,希望原有配套供货商在海外建厂。如金发科技自2013年先后建立了印度金发、美国金发、欧洲金发、马来西亚金发等海外子公司,选址与塑料主要消费地区高度一致;普利特于2015年收购美国威尔曼塑料再生企业,实现了PP和TPO在北美的改性生产,以更好地开拓当地车用塑料市场;道恩股份则在2021年于俄罗斯成立合资公司,生产销售改性ABS、改性PP等材料。
聚氨酯:并购出海,站稳脚跟
MDI是聚氨酯生产中最主要的原材料,全球MDI工业的发展已有50多年历史,但碍于极高的制造门槛,全球掌握其生产技术的仅有科思创、巴斯夫、亨斯迈、万华化学等少数几家企业,行业集中度极高,寡头垄断格局明显。万华化学是中国唯一一家拥有MDI制造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占据了中国市场的主要份额,但2006年以来国际巨头加快在中国建设MDI生产工厂,中国MDI市场竞争压力提升,同时为提升与跨国巨头的竞争力,万华化学积极实施国际化战略。
从区位优势看,彼时“万华化学”在我国以及亚洲已经拥有完备的销售渠道和制造基地,但还没有打入欧洲市场,而欧洲是全球主要的MDI消费区以及寡头公司主要的盈利区域。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中东欧最大的MDI生产企业匈牙利Borsod Chem化工集团遭遇了经营困境与债务危机,面临重组和破产危险。聚氨酯行业其他跨国公司由于受欧盟反垄断法的限制不能收购该公司,其他行业投资者由于不具备产业整合优势,最终万华化学于2011年以12.63亿美元成功地收购了匈牙利BC公司96%股权,实现了对BC公司的全面整合。
根据万华化学公告,BC公司现有40万吨/年MDI、25万吨/年TDI装置,在建40万吨/年VCM项目。
万华收购BC公司后,在国家商务部的宏观指导下,于2012年开始以BC公司化学老园区为依托规划建设以化工、轻工、机械制造、物流为核心的加工制造基地,“中国匈牙利宝思德经贸合作区”应运而生,为“走出去”企业在匈牙利、欧洲等地开展集约化经营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根据商务部《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截至2022年底,园区共拥有工业用地4.8平方公里,入驻15家企业,其中中资企业11家,外资企业4家;2022年全年园区完成销售收入36.4亿美元,净利润约2.38亿美元。
规避国内限制:行业限产,出海布局
炼化:国内炼能接近上限,企业出海实现一体化布局
根据Energy Institute统计,2023年全球炼油能力约为103.5百万桶/天,中国占比17.9%仅次于美国,其中在全球新增的2099千桶/天的产能中,中国新增1225千桶/天,贡献了全球超50%的炼能增量。“十三五”期间,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国家积极鼓励民营和外资企业参与改造重组,恒力石化、浙石化、盛虹炼化等一批民营炼化项目获批,新兴民营炼化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据隆众资讯,2023年我国原油一次加工能力达9.84亿吨,其中独立炼厂加工能力3.83亿吨,份额占比较2019年提升1.0pct至39.0%。
2021年10月,国务院及国家发改委接连发布《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和《石化化工重点行业严格能效约束推动节能降碳行动方案(2021-2025年)》,指出2025年国内原油一次加工能力要控制在10亿吨以内。据隆众资讯,24-26年预计投产的项目包括镇海炼化、宁波大榭、古雷石化、裕龙石化和华锦阿美,预计新增产能6800万吨/年,假设不考虑产能退出,届时我国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将达到10.5亿吨。自2019年炼化一体化项目集中投产以来,包括PX、MEG等的上游炼化产品进口量整体下降,纯苯则在2019年下降后显著回升。但下游PTA、苯胺、己内酰胺、苯乙烯等产能仍在陆续投放,因此我国PX、MEG、纯苯等产品仍处于对进口较有依赖的状况。受限于国内10亿吨炼能红线,对产业链一体化需求较强企业将目光投向海外,结合国内技术优势及海外税收、区位优势进行布局。
2012年4月,恒逸石化审议通过《关于投资建设PMB石油化工项目(一期)的议案》,项目产品产能包含800万吨/年炼油、150万吨/年PX和50万吨/年纯苯等,自2019年11月项目全面投产以来,对公司整体营业收入及净利润贡献显著。文莱炼化项目是公司实现产能国际化布局,实践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首个民营炼化项目,其自身优势包括:1、最长可享受24年的税收优惠政策;2、公用工程和生产装置成本优势明显;3、具有天然区位优势,原油当地采购比例高达37.5%,成品油产品可在文莱消化或就近销往东南亚国家,大幅节省产销两端的运费成本。
2020年9月,恒逸石化发布公告,其下属子公司恒逸实业(文莱)有限公司拟在一期工程的基础上,投资建设文莱PMB石油化工项目二期工程,其中公司间接持有70%股权。该项目主要包括“炼油、芳烃、乙烯、聚酯”四部分,包括1400万吨/年炼油、200万吨/年PX、下游250万吨/年PTA、100万吨/年PET、165万吨/年乙烯及下游深加工等。项目建成投产后,将进一步完善公司产业链一体化和规模化优势,充分利用海外石油战略资源降低产品生产成本,保障原料供应的稳定性。此外,由于东南亚各国未来新增炼化产能投放有限,且东南亚本身存在成品油缺口,预计供需格局偏紧下文莱炼化项目有望充分受益。
2023年6月,桐昆股份与新凤鸣发布公告,拟通过泰昆石化(印尼)有限公司建设印尼北加炼化一体化项目,项目含增值税筹资额86.24亿美元,预计建设期为4年。桐昆股份和新凤鸣分别在香港设立全资子公司桐昆香港和罗科史巴克,二者共同成立华灿国际(其中桐昆香港股权占比51%,罗科史巴克股权占比49%),之后其与上海青翃在印尼共同成立泰昆石化,其中华灿国际持有90%股权,上海青翃持有10%股权。
2024年5月24日,桐昆股份与新凤鸣再次发布公告,考虑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发生变化,拟调整泰昆石化(印尼)股权结构及印尼北加炼化一体化项目投资金额及项目规模。调整后,桐昆股份通过桐昆香港持有的华灿国际及鹏皓投资合计持股80%,新凤鸣通过罗科史巴克持股15%,上海青翃持股5%,项目含增值税筹资额59.48亿美元。
项目建设内容主要包括炼油及芳烃工艺装置、乙烯及下游装置和相关配套设施,调整后包括1,000万吨/年炼油、200万吨/年PX、120万吨/年乙烯等。据印尼能矿部及印尼国家石油公司,印尼现有的6000万吨/年炼油产能仅能满足国内60%的成品油需求,因此该项目建成投产后,558万吨/年的成品油、硫磺、苯和液化气等产品将在印尼国内市场消化。此外,长期以来我国PX进口依赖度较高,预计到“十四五”末,桐昆股份和新凤鸣合计将拥有超2000万吨/年PTA、2500万吨/年涤纶长丝生产能力,因此该项目200万吨/年PX运往国内将推动下游PTA聚酯纺丝产业链的平稳发展。其他170万吨/年PE、PP等产品将由印尼及东盟市场共同消化。
2018年以来,多家民营炼化企业先后与沙特阿美签订原油采购或战略合作协议。2024年1月,荣盛石化发布公告称与沙特阿美签署《谅解备忘录》,公司拟收购沙特阿美朱拜勒炼化公司(SASREF)50%股权,并计划在此基础上进行扩建,同时沙特阿美拟收购中金石化不超过50%股权,并联合开发现有装置升级扩建、开发新建下游荣盛新材料(舟山)项目。上述合作将有助于:1、保障原油等原料的稳定供应,降低公司运行成本;2、加强研发与业务合作,推动现有产品与的迭代升级;3、依托沙特阿美的全球市场布局,拓展渠道等。
1) 海外经济低迷风险
出海企业海外公司依赖海外下游需求市场,若欧美等主要需求市场出现经济衰退或需求低迷,将对企业海外产能消纳产生负面影响。
2) 地缘政治风险
近年来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若贸易冲突和贸易制裁范围进一步扩大,可能影响企业海外工厂市场开拓能力。
3) 汇率波动风险
出海企业海外公司以外币结算,若人民币对结算货币汇率产生不利变动,企业盈利能力将受到一定影响,企业面临的汇率风险敞口随之增大。
4) 法规风险
海外法律法规有别于国内,企业若无法充分了解并遵守当地法律法规则可能遭受经济损失与声誉损害。
研报:《化工:四大因素助推,从出口到出海》2024年7月30日
庄汀洲 分析师 S0570519040002 | BQZ933
张雄 分析师 S0570523100003
杨泽鹏 联系人 S0570123070267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