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200多位院士和国家级人才,这所百年医学院做对了什么?

拥有200多位院士和国家级人才,这所百年医学院做对了什么?
2024年07月02日 18:57 市场资讯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转自:医学界

撰文 | 汪航

大约在70年前,当人们说起中国最好的医学院时,总是流传着“北协和,南湘雅,东齐鲁,西华西”的说法。如今,如果再去谈论这一话题,华东地区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下称“交大医学院”)站在了中国顶尖医学院的舞台上。

过去一段时间,交大医学院的发展可谓进入“黄金时期”:临床医学实力稳居全国头把交椅;拥有200余位两院院士和国家级人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连续14年保持全国医学院校第一;高水平科技论文数量和影响力常年位居全国前列;招生分数线在16个省市中,位列全国医学院校的第一名……

作为一个独立招生的医学院,取得这些成绩实属不易。日前,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范先群接受了“医学界”专访,他表示,这些卓越成就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交医人”的赓续传承。

“从上海第二医学院到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再到交大医学院,大家一棒接着一棒,在每一个阶段都担当起了历史使命,尽到了应尽的责任。”从2015年底,范先群担任交大医学院党委书记,2021年3月转任院长,迄今已有9个年头。

9年多来,他和同事锚定“世界一流、中国特色、上海风格、交医特质”的办学定位,致力于将交大医学院推到新的发展高度。

范先群院士范先群院士

尊重医学学科的发展规律

20世纪90年代,在国家战略大背景下,独立发展了50年的医学院纷纷与综合性大学合并。

但部分合并后的医学院发展并不如意,存在医学教育的完整性被削弱、医学教育的独特性被忽视、大学对附属医院管理脱节等问题,不利于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

交大医学院是一个例外。原上海交通大学与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2005年强强合并后,不仅没有上述通病,其发展反而更为迅速,诞生了诸多国际、国内首创的重大医疗科技成果,做出了若干医药卫生发展史上的突破。

实力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年厚积薄发的结果。在范先群院士看来,医学院上下始终都清醒地意识到,综合性大学和医学学科有着各自的发展规律,必须在尊重医学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建设医学院。

“综合性大学与医学院不同,在大学里面,学科上至航空航天,下至深地海洋,包罗万象;而医学院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会看病的医生。”范先群院士表示,医学教育具有特殊性。

“目前,全球的大学教育年限通常为4年,例如理工科专业,学习4年后就可以工作了,但医学教育全球至今没有统一的年限标准,有些国家是6年,有些国家则是8年。”

范先群院士介绍,医学专业门槛较高、学习难度大、培养周期长。拿我国来说,五年本科、三年硕士、三年博士,再加上三年的规培和三年的专培,完整周期需要十七年时间。期间,医学教育不仅重视理论和通识教育,也极为关注临床实践。

“作为一家拥有128年办学历史的医学院,交大医学院一直坚持海纳百川,敢为天下先,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始终坚持创新思维、推进创新实践、推动创新发展。”范先群院士介绍道。

在遵循“两个规律”的基础上,为了尽可能保持医学院的独立性,两校合并后,交大医学院充分发挥“部市共建”一流医学院的体制机制优势,保持党委领导体系和组织机构的完整性,在行政管理、业务指导、财政拨款等方面保持原有模式。

范先群院士认为,合并后的交大医学院走出了一条“1+1>2”的合作之路,“医学院充分利用交大的顶级工科平台优势,探索出‘医学提出问题,医工一起研究’的医工交叉模式。”

“我们坚持一流大学和一流医学院的发展目标,在‘两个一流’的目标指引下,遵循综合性大学发展规律和医学学科特殊规律,探索出一条具有交大特色的医学教育发展道路。”范先群院士所言,正是目前被众多医学类高校奉为圭臬的“交医模式”。

现如今,交大医学院已经成功探索出了一条适合综合性大学建设高水平医学院的交医模式,并逐步实现从“地方队”向“国家队”、从教学科研型院校向高水平研究型院校的转变,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大幅提升。

医学院的传承与创新

除了政策、制度层面有优越性外,范先群院士告诉“医学界”,交大医学院的卓越成就还离不开“传承”二字,即在党委的领导下,一代又一代“交医人”的共同努力。

“交大医学院成立至今,始终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始终与国家高等医学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同呼吸、共命运,不断开拓创新,取得了各项事业的长足发展。”范先群院士强调。

“医学界”梳理发现,从1986年至今,潘家琛、余贤如、李宣海、赵佩琪、孙大麟、范先群、江帆先后担任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现交大医学院党委书记。

在他们的接力推动下,交大医学院坚持以一流党建引领一流医学院建设,将党建与医学人才培养、教学、科研、医疗等领域深度融合,为学校改革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现任交大医学院党委书记江帆曾多次表示,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以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为己任,聚焦医学教育改革、高水平人才引育、高素质干部培养、高水平学科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高质量医疗服务体系建设、高水平国际交流合作、多校区联动办学等中心工作,不断开创医学事业发展新天地

朝着为祖国医学事业而努力奋斗的目标,从1984年到2024年,上海第二医学院先后更名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在这40年里,一代又一代矢志报国的医学大家前赴后继、接续奋斗,推动交大医学院高质量发展。

王振义院士今年已经100岁了,仍然活跃在医学教育和人才培育的前沿阵地,其经历至今依然激励着众多交医学子。

王振义院士王振义院士

1984年,王振义担任上海第二医学院院长,他开创性地采用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使该病的死亡率从90%下降到10%,被誉为“癌肿诱导分化第一人”。他于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并在2010年获得全国最高科学技术奖。

身为校长,王振义院士自身有很多医学理论与实践创新,也十分重视医学院的教学、科研工作。改革教育、建设学科、培养人才、公派留学……在他的带领下,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形成了浓厚的科教与教学氛围。

实际上,除了临床医生,王振义院士还是一位医学教育家,他先后培养博士21人、硕士34人,造就了“一门四院士”的佳话。由王振义院士自创的“考卷”查房方式,培育锻造了大量优秀医学人才;他曾强调,在注重培养学生医德的同时,医学技术的培养是医学院的责任和主要任务;王振义院士还以身作则,带头实践自己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

王一飞教授于1986年开始担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副校长,1988年接任校长,前后共10年时间。他是我国著名的组织胚胎学家,今年已经85岁了。

王一飞教授王一飞教授

他日后回忆,担任校长后,自己曾遇到过多个难题,比如一大批德高望重的老专家年事已高,由于十多年没有新生力量的补充和职务晋升,学术人才梯队断层明显,限制了学校的进一步发展。

面对这一困境,学校最终决定采取“打破常规、破格晋升”的措施,即重新制定职务晋升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资历,注重实际业绩和发展潜力,所有应聘者都要参加全校公开述职、公开答辩、公开评议、公开表决。最终,一大批中青年骨干脱颖而出,个别杰出人才还连破两级,从讲师直接晋升为正教授。

另一个难题是学校出国进修人员的学成回归率太低,即便回国后也难以学以致用。经过多年探索,学校推出“配套成组”出国培训的新模式,即根据学科发展的需求和规划,有计划和有目的性地配套成组出国进修。这一举措使人才回归率大幅提升,极大地促进了学科发展。

沈晓明教授是国际著名的儿科学家,在儿童保健领域的成绩尤为突出,他曾以第一完成人三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担任过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院长,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院长。

沈晓明教授沈晓明教授

2003年3月至2006年2月,沈晓明教授先后担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校长、上海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兼医学院院长。期间,他特别重视国际教育合作、临床研究、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引进工作,使医学院的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

比如,学校实施了青年医生境外培训计划,连续五年派出100个青年医生去国外学习,他们中的许多人现在已经成为国家层面上的重要专家。沈晓明教授还推动两校合并组建交大医学院。截至目前,全中国医学院并入综合性大学的有很多,这一方案被业内公认为最佳模式。

正如原中国卫生部长陈竺所说,“沈晓明目光远大,这既反映了他对科学和社会的深刻理解,也表现在他提出的众多思考和政策主张。他对工作怀有巨大的热情,随时准备迎接新的挑战。”

“一所医学院想要取得长足发展,不是一个人能凭空完成的,而是一代接着一代、一棒接着一棒,每个阶段都不能掉链子,每个阶段都要承担起使命,尽到应尽的责任。”范先群院士表示,在几代交医人的共同努力下,医学院在学科建设、科研实力、临床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未来也将朝着“世界一流医学院,世界一流医学学科”的目标继续努力。

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

2015年担任交大医学院党委书记前,范先群院士曾在交大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相继担任党委书记、院长,在医院管理、临床诊疗、医学科研和医学教育等方面有着丰富经验。

一直以来,范先群院士致力于眼眶病和眼肿瘤的临床治疗与基础研究。为能进一步提高眼眶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他带领团队长期进行科研攻关,从计算机辅助设计制作,到自主研发的眼眶外科内镜导航手术系统,再到正在研发的手术机器人,使众多患者重获光明。

在眼肿瘤领域,他们一方面研究眼肿瘤的发病机制,寻求能够早发现、早治疗的靶点;另一方面则开创和推广眼肿瘤治疗的新技术和新方法,提高生存率和保眼率。

范先群院士告诉“医学界”,虽然提高眼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率和保眼率是世界性难题,但他和团队要做的,正是瞄准这一难题,走别人没走过的路,力求不断突破更多医学难题。

“我经常跟学生们说,要勇于创新,要敢于探索。谁都想走别人走过的路,因为好走,但你只有走不寻常的路,做别人不愿意做、或者没有做的事情,才能取得突破、实现超越。”

在范先群院士的言传身教和严格要求下,他的团队先后涌现出了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国家杰青等8位国家级人才,他们在眼科的亚专业领域中已经独树一帜,成长为病人放心的好医生。

范先群院士说,自己特别重视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让更多的学生超过他,是自己的最终目标。

循着这一目标,在担任交大医学院书记和院长后,范先群院士更加重视医学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他告诉“医学界”,随着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医学快速发展,从经验医学、循证医学、精准医学,到转化医学、智慧医学、数字医学等。

对于这些变化,医学领域该如何应对?未来的医学模式又是怎样的?范先群院士认为,学科交叉融合是未来培养医学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实际上,交大医学院历史上一直有着医工交叉的优良传统,老一辈“交医人”通过自主研发,实现了一系列医工结合的新突破,实现学科跨越式发展。

比如,交大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戴尅戎院士率先和交大机动学院合作,“个性化假体CAD/CAM技术与计算机辅助临床工程系统”获200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范先群院士领衔的医工交叉研究成果:眼眶外科内镜导航手术系统,已实现眼眶手术的精确定位和引导,获得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如今,交大医学院正在倾力打造医工交叉平台,借助交大的工科优势,强强联合。“医师与工科老师相互交流、沟通和合作,医师提出想法,工程师设计和实践,共同承担医工交叉项目,推动医学装备和器械的创新转化。”范先群院士对交大的医工交叉研究充满信心。

目前,交大医学院拥有附属瑞金医院和仁济医院等高水平的附属医院,以及诸多国家级研究平台、临床研究中心等,这些附属医院和研究机构与交大理科、工科等展开深度合作,推动数字影像、智能诊疗、机器人手术和生物靶向等转化研究,促进医药创新和发展。

另一方面,在学科交叉的背景下,医学教育的难题也随之而来:传统的医学人才培养方法已无法满足新时代对医学人才的需求,医学院怎样培养现代医学需要的人才?今天培养的人才又能否适应未来医院发展的需要?

这也是范先群院士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为此,交大医学院创新性探索与实践“X+医学”和“医学+X”的人才培养模式。

2002年,参照北美医学教育模式,交大医学院率先推出了临床医学专业“4+4”培养模式,面向全国一流高校理工类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开设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开创了全国“X+医学”人才培养的先河。

2005年,两校强强合并之后,交大医学院格外重视学科交叉,开设了一批医工交叉、医理交叉、医文交叉课程,着重培养医学生复合型创新能力。从此,“X”的外延进一步扩大,不仅指理工类,也包括人文社科类课程。

范先群院士介绍,这种复合型培养模式吸引了多学科背景的一流生源来学医,将培养出一批兼具扎实工科理科背景,又具有过硬医疗技术的拔尖人才。实际上,当年的这批毕业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综合知识比较全面、他们中,不少人已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崭露头角。

在历届开学典礼的致辞中,范先群院士都提到过“善良”和“责任”,今年,他准备讲讲“奉献”。

“医生是个良心活,想要成为一名好医生,不仅需要具备渊博的知识和人文素养,还需要有一颗善良的心,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在他看来,这些是医生最朴素、最重要的品质,有温度的医学教育,才能培养出有温度的卓越医学创新人才。

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医学院

在2018年交大医学院党代会的规划中,到2025年,交大医学院要稳居全国医学院校第一方阵前列,若干学科国际领先,为初步建成世界一流医学院奠定坚实基础。

实际上,这一目标已提前实现。“医学界”获悉,交大医学院“十四五”期间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目标,已经提前两年完成。下一阶段的任务是,到2035年,要初步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医学院,到2050年,全面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医学院。

范先群院士向“医学界”介绍,交大医学院的最终目标,是要建设成为“世界一流、中国特色、上海风格、交医特质”的一流医学院。“我们始终对标世界一流医学院,希望能早点追赶上。”

但范先群院士坦言,与世界一流医学院相比,交大医学院在高被引学者等方面存在差距,但要正视差距,不停反思、不断进取。“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培养的人才,有多少最终成为为人类健康事业和健康中国作出杰出贡献的名医大师或者医学科学家?”

他认为,交大医学院的一切工作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学科交叉融合促进医学教育、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最终促进医药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范先群院士(中间)查房范先群院士(中间)查房

同时,范先群院士也在思索,如何进一步发挥交大平台和附属医院的优势,释放交大医学院的更大发展潜力,因而在创新平台、医工交叉、专科学院建设等方面,交大医学院涌现了一大批重大原创成果和最新突破。

在医学科技创新与平台建设方面,交大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动作频频: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海)正式通过国家综合验收;首台国产质子治疗系统已正式投入使用;上海市病毒研究院、松江研究院和康复研究院等创新平台相继成立……

在范先群院士看来,创新决定交大医学的高度,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在医工交叉领域,交大医学院主动对接“健康中国”战略,聚焦多学科交叉布局建设新型研究院,如数字医学研究院、生物材料与再生医学研究院和医学装备与技术研究院等,充分整合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的临床特色资源,实现各个医学领域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我们这些年成立了很多学科交叉研究院,都是瞄准一些卡脖子的难题进行攻关,但想要彻底激发科研活力,还需要打破附属医院之间、学院之间的藩篱。”范先群院士向“医学界”透露,由强大的学科带头人牵头,交大医学院已于2023年布局骨科学院、消化科学院,今年又布局了临床药学院。

“我的思路是进一步整合各附属医院的优势资源,打破学科壁垒和机构之间的藩篱,促进多学科交叉,加强高层次专科医学人才培养,打造国际一流的临床专科标杆。”范先群院士称,该模式能充分发挥交大综合性大学的优势来推动“新医科”建设,持续提升医学院的整体实力。

当前,交大医学院正在推进浦东校区建设,打造海南国际医学中心,建设全球健康学院和全健康研究院等工作。

随着多校区联动发展和更多科研平台加快建设,范先群院士希望,交大医学院的运转效率、医学教育、科研产出等综合实力能进一步增强,持续提升社会声誉,为建设世界一流医学院和一流医学学科,建设健康中国,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出更大的贡献。

对此,他充满信心。

来源:医学界

责编:汪   航

编辑:赵   静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7-11 科力装备 301552 --
  • 07-01 乔锋智能 301603 26.5
  • 06-26 键邦股份 603285 18.65
  • 06-24 安乃达 603350 20.56
  • 06-17 爱迪特 301580 44.95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