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作为我国首个自贸试验区,上海自贸区自2013年9月揭牌成立至今已十周年。10年来,通过制度创新,上海自贸区经营主体活跃,多项发展指标表现亮眼。梳理发现,目前注册地位于上海自贸区的上市企业已有上百家。此外,也有越来越多的公司“落户”上海自贸区,拓展业务布局。
上海自贸区揭牌发展十周年,“成绩单”表现亮眼
2023年9月20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上海自贸区)建设10周年论坛在上海举行。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在论坛致辞中表示,10年来,上海自贸区对标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制度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服务国家战略的综合效应充分释放,经济增长极的作用更加彰显。
2013年9月29日,上海自贸区在外高桥正式挂牌成立,涵盖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后经过区域扩展,自贸区范围涵盖保税区、陆家嘴、金桥、张江、世博五大片区。2019年8月,全国唯一一个自贸区新片区—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挂牌成立。
自2013年9月挂牌以来,上海自贸区累计形成278项制度创新成果,涵盖投资便利化、贸易便利化、金融开放创新、事中事后监管等多领域。10年来,通过制度创新,自贸区经营主体活跃,外资不断涌入,经济规模和能级不断提升,多项发展指标表现亮眼。
10年来,上海自贸试验区在汽车整车制造、金融服务、医疗服务、旅游服务、增值电信、检测认证、信用评级等60个开放领域实现一批全国首创项目落地。
上海自贸区首创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成为全球数据处理量最大的地方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服务企业数超过60万家,处理全国1/4进出口贸易量和上海每年4000万个集装箱吞吐量。
上海在全国率先实施外商投资负面清单管理试点。自贸区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经过7次修改,从2013版的190条缩减至2021版的27条,实现制造业条目清零,服务业领域持续扩大开放,投资自由化水平不断提升。
从多项发展数据来看,截至2022年底,上海自贸试验区累计新设企业8.4万户,累计新设外资项目1.4万个,累计外资注册资本1862.98亿美元,累计实到外资586亿美元。
在上海自贸区建设的带动下,截至2022年底,浦东新区累计新设外资项目18691个,累计外资注册资本2172.74亿美元,累计实到外资749.94亿美元,是上海自贸试验区设立前的1.12倍、2.43倍、2.2倍。浦东新区202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0万亿元、以全国1/8000的面积创造了1/74的GDP。
此外,2023年上半年,上海口岸进出口总值首破5万亿元,达5.16万亿元,以占全国25.7%的进出口规模,保持全国最大口岸地位。上半年,上海自贸区进出口1.1万亿元,占上海外贸进出口总值的一半以上,对上海外贸增量的贡献度超过80%。
政策规划绘制发展蓝图,诸多重点产业落地上海自贸区
政策方面,国务院先后印发《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进一步深化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全面深化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等方案,赋予上海自贸区一系列重大任务,推动自贸区深化发展。
在一系列政策方案指引下,上海自贸区建设如火如荼,一批批重点产业落地。
其中,上海自贸区保税区下辖的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外高桥港综合保税区和外高桥保税区各尽其能。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形成了融资租赁、空运亚太分拨中心、跨境电商、航空维修、高端消费品保税展示、快件转运中心等临空功能服务产业链;外高桥港综合保税区形成了跨国公司面向东北亚的出口采购中心和有色金属、IT零部件进口分拨基地,未来将拓展国际中转集拼、全球分拨中心、进口汽车展销、多式联运、跨境电商等功能业态;外高桥保税区是目前国内经济规模最大、业务功能最丰富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已形成以国际贸易、高端制造和现代物流为主的功能集聚区。
目前,张江科学城已汇聚企业2.4万余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69家,高新技术企业1800余家,形成了生物医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三大主导产业为龙头的产业空间布局。
而自2019年挂牌成立以来,临港新片区累计签约前沿产业项目超500个,涉及投资额超5600亿元,已成为上海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级。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分别达到21.2%、37.8%和39.9%。
其中,2019年挂牌首年,临港新片区就有多个产业项目集中签约。2019年9月26日,临港新片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和重点项目签约,24个签约项目涉及总投资近80亿元;10月18日,临港新片区生命科技产业园揭牌,临港新片区生物医药产业15个重点项目签约,涉及总投资超70亿元。
2023年8月15日,临港新片区四周年重点产业项目集中开工。12个开工项目总投资288亿元,涵盖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材料、智能汽车等前沿产业领域。
临港新片区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年,培育形成智能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做大做强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民用航空等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大力发展跨境金融服务、新型国际贸易、现代航运服务、数字信息服务、科技创新服务等产业。
百余家A股公司“落户”上海自贸区,战略性新兴企业数量优势突出
借着大力发展上海自贸区的东风,A股上市公司纷纷“落户”自贸区。
据Choice金融终端数据不完全统计,A股5281家上市公司中,所属行政区位于上海的共有431家企业,约占A股总上市公司数量的8.1%。其中,注册地址位于上海自贸区的企业有101家。
总市值方面来看,注册地在上海自贸区的101家上市公司中,总市值在100亿元以上的共47家。其中8家企业总市值在千亿元以上,分别为交通银行(601328.SH)、金龙鱼(300999.SZ)、上汽集团(600104.SH)、国泰君安(601211.SH)、中国船舶(600150.SH)、上港集团(600018.SH)、韦尔股份(603501.SH)、宝信软件(600845.SH)。
此外,“落户”上海自贸区的101家上市公司中,战略性新兴企业数量优势突出。梳理发现,101家企业中,有36家公司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具体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36家企业中,总市值超百亿元的有13家,包括盛美上海(688082.SH)、君实生物(688180.SH)、凯赛生物(688065.SH)、芯原股份(688521.SH)、晶晨股份(688099.SH)等。
在自贸区业务布局及资本运作方面,上市公司也是动作频频。
2023年8月16日,上汽集团AI LAB入驻临港暨高级别自动驾驶2.0技术架构发布会在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AI创新港举行。该技术架构将推动自动驾驶技术在城市场景中规模化落地应用,助力临港新片区探索“无人出租”等新业态场景。
华虹公司(688347.SH)9月21日披露,同意公司使用募集资金向全资子公司华虹宏力增资126.3235亿元。华虹宏力经营范围涉及集成电路产品有关的设计、开发、制造、测试、封装,销售集成电路产品及相关技术支持等,该公司注册地系上海自贸区。据披露,华虹公司此次增资的126.3235亿元募集资金中,部分募集资金将用于华虹宏力向华虹制造(无锡)项目的实施主体华虹半导体制造(无锡)有限公司增资,其余募集资金将用于8英寸厂优化升级项目、特色工艺技术创新研发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
而早之前的2020年10月,临港新片区“东方芯港”集成电路综合性产业基地启动,14个重点项目集中签约,投资额总计达225亿元。如今,闻泰科技(维权)(600745.SH)、澜起科技(688008.SH)、寒武纪(688256.SH)、上海贝岭(600171.SH)、广立微(301095.SZ)等一批集成电路上市企业也已在临港片区聚集。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